48年,一国军军长在南京被判处死刑,临刑前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
前言
“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1948年的11月,寒风萧瑟,冷冽刺骨。此时站在南京江东门外一处刑场的黄樵松,却站得顶天立地,傲然不屈。这位昔日的国民党30军军长戴着镣铐,坦然地迎接自己即将到来的结局。
蒋介石亲自监督行刑过程,他冷眼看着眼前这位昔日心腹,心中感受尤为复杂。
黄樵松也注意到了蒋介石的存在,但他并未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直到刽子手举起大刀时,他都仍旧面不改色。
在大刀即将落下时,黄樵松铿锵有力地说出毛主席万岁!
鲜血喷洒而出,一代名将魂归青山。
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黄樵松为何会命丧“自己人”之手?他在临死前为何会喊出这么一句话?
乱世寻路,一见如故
1922年的黄樵松,只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平头小子,年轻而青涩。他抱着一腔参军报国的诚挚情感,报名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
从最开始什么也不懂的新兵蛋子,到训练场上崭露头角的新人榜样,黄樵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在这一批新人当中亮眼的表现,也吸引了冯玉祥的注意。
黄樵松1901年出生在河南,家中还有兄弟姐妹。可他在一众孩子当中是最出色的,所以爹娘拼尽所有也要把他送到学堂,让他能接受最好的教育。
正是因为获得了教育的机会,黄樵松在思想格局上才会如此成熟。而他的一番言论,满腔赤子之心,也打动了冯玉祥。
“好小子,明天来卫兵连报道。”
对于冯玉祥这位伯乐,黄樵松一直心存感恩,并且时刻跟随对方的脚步。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冯玉祥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远。
黄樵松坚定拥护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并且与共产党交好,这些革命态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冯玉祥的引导。
在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当中,黄樵松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文武双全,指挥能力突出,战略眼光独到,很快就被冯玉祥提拔为了军长。
1926年,北伐战争打响。此次战争,国共两党通力合作,给了北洋军阀沉痛一击。这是黄樵松第一次接触共产党,此次经历也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负责沟通两党合作工作的共产党员名叫刘伯坚,黄樵松多次与他合作,也亲眼看到了一位合格的共产党员身上所具备的优良品质。
他发现,共产党所倡导的革命思想,其实和孙中山先生的理念不谋而合。
而且,刘伯坚同志还多次在革命工作开展过程当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宣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念。受到这些思想的熏陶,黄樵松一直对共产党保持着高度的好感。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在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等多方势力的争取中,张学良最终选择了站在蒋介石那一边。他的选择,也直接改变了当时的国内形势。
冯玉祥的部队被打散,黄樵松也只能跟战友们一起,被编入了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当中。
从1931年开始,蒋介石就加大了对共产党的围剿力度。作为一位与共产党领导人有着交情的国民党将领,黄樵松并不愿意直接参与其中,甚至还想尽力周旋,缓解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可他的做法,只会引起蒋介石的警惕和猜忌。他本就不属于蒋介石的嫡系队伍,如今与蒋介石政见不合,老蒋自然不会留他在自己身边。
于是,他被发配到了江西南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正面临着一个更大的外患——日本的侵略。
可惜蒋介石只把主要矛头放在共产党的身上,对外敌侵略不闻不问,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这一举动,令黄樵松十分不满。
西安事变发生之后,黄樵松主动请战,在蒋介石面前表现出了必胜的决心。
于是1937年,黄樵松被任命为79旅的旅长,奔赴平津战场。
抗日征程,明确志向
第一次走上抗日的战场,黄樵松就做了一件非同凡响的大事。
在进行战前准备的时候,他命令手下的副官为自己量身打造一副棺材。
动员大会上,他用这副棺材向全体将士展示了他的信念。带着棺材上阵,代表着他那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让敌寇寸土的决心。
破釜沉舟,方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作为军队的将领,他的决心和信念直接影响着广大将士的士气。他们带着昂扬的斗志走上平津战场,守住了国土,守住了中国军人的尊严,成功阻击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
因为这场战役,他被提拔为了27师师长。1938年3月,他又率领着队伍奔赴台儿庄。
众所周知,台儿庄战役是国共合作的一次典型范例,在此之前,黄樵松也已和朱德、彭德怀等共产党等人在一次会议上结识。
他身上所展现出来的过人的军事素质和优良的道德品性,正是所有军人共同欣赏的特性。彭老总和朱老总都是坦荡直率之人,在与他第一次有接触后,就已经发觉了他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并且对他非常欣赏。
双方虽然暂时处在不同的党派当中,但现在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打退日本人;也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军人。
他们放心地将后背交给对方,完成了众多艰苦卓绝的任务。
对于这样的情况,黄樵松非常兴奋,他说:“现在全国同胞都在庆祝这一场胜利。”
他并没有停留在说空话的阶段,而是把这份政治理想践行在了实际行动当中。
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末期,敌人的反扑愈加强烈。黄樵松负责守卫河南南阳,他身先士卒,率领着士兵与日军奋战几个日夜。不管是城内还是城外,随处可见黄樵松奔忙的身影。
河南是他的家乡,他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尤为深重。所以他完全豁出了性命,誓死守卫家乡的土地,守卫血脉至亲的同胞。
黄樵松宁死不退,化身为中国军队伍中一面活的旗帜,守住了他心中的这片净土。
在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当中,黄樵松的态度始终是坚定不移的,他愿意以整个生命为代价去换取战争的胜利。可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他却始终不愿参与了。
国共两党本来都已经在1945年进行重庆谈判,而蒋介石却突然背弃双方约定,悍然向共产党发起攻击,又将万千黎民拖入了战火之中。
对于蒋介石的这一行为,爱国爱民的黄樵松万万不敢苟同。既然无力阻止,他便选择了解甲归田,主动向蒋介石请辞。
离开军队的黄樵松心中万般无奈,他明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却只能无力地看着部队中的兄弟们跟着蒋介石走上错误的道路。怪只怪他人微言轻,不足以扭转整个局势。
1945年10月,黄樵松曾经的老上司高树勋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高树勋是第11战区的副司令,他的起义打得所有人猝不及防。
蒋介石自己也发现,共产党的军事实力并不像他原本所想象的那样薄弱。他手底下能依靠的得力干将不多,穷途末路之时,他便想到了回家归隐的黄樵松。
蒋介石给黄樵松发出调令,要求对方立即启程赶到山西,帮助阎锡山解决困境。除此之外,蒋介石还给了黄樵松一个30军军长的头衔。
接到调令的黄樵松万分矛盾,高树勋的来信却解决了他的这份纠结。
“你我都不想看到中国同胞自相残杀的局面,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有人率领着山西的守军起义。我觉得,你得接下这份调令,因为你是最好的人选。如果这场仗最后打不起来,那才是最理想的局面。”
想通了这个道理,黄樵松便收拾行囊,告别家人,去往山西,践行大业。
此时阎锡山的兵团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解放军司令员徐向前。而黄樵松首先要做的,就是与徐向前取得联系。
他先是跟高树勋商量了山西起义的一系列策划,待到基本确定各个环节之后,他便在高树勋的引荐之下,与徐向前取得了联系。
为了安全起见,他没有办法与对方亲自见面,于是便派出了手下的两位心腹代替他赴约。
徐向前见到黄樵松派来的两位谍战人员,站起来握着他们的手,请他们代为转达我党的感激之情。
带着徐向前的意见,两位谍战人员又带领着两位解放军重新潜入了山西太原。
此时是1948年11月,距离黄樵松计划发动起义的日子越来越近。不过在开启行动之前,他首先得联系一个人——戴柄南。
此人是黄樵松麾下第27师的师长,他所带领的27师是30军的先头部队。所以如果要发动起义,戴柄南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那个人。
而且,黄樵松对他颇为信任。他跟着黄樵松南征北战,两个人之间是过命的交情,黄樵松也将之视为自己的异性兄弟。正所谓用人不疑,他也愿意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以期对方全力配合。
黄樵松本以为这是所有计划当中最重要的那一步,但他没想到,他最重视的这个人,却直接导致了山西起义的失败。
戴柄南其实早已经跟阎锡山搭上了线。戴柄南跟他不一样,没有受到过先进思想的熏陶,也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他最在意的,只有他自己的个人利益。
1948年11月3日,在得知了黄樵松的计划之后,戴柄南转头便将之全部告知了阎锡山。那天晚上,阎锡山给黄樵松发去了一个会议邀请。
此时的黄樵松全然不知他的计划已经全部败露,还以为这次会议只是一个普通的军事商讨会议,便没有做任何准备,坦坦荡荡地赴约。谁知道,进入会议室之后,黄樵松就再也没有出去的可能了。
在他身后冲进来的,不是阎锡山,不是山西的其他守军将领,而是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他们将黄樵松的手反剪在后,扣上手铐,把他关押到了大牢当中。
面对阎锡山凶神恶煞的嘴脸,黄樵松毫不畏惧。他甚至还主动劝说:“国民党的统治已经是日薄西山,只有共产党所走的道路,才是真正能够救中国的道路。如果你还有一点良知,就应该配合他们,减少牺牲和伤害。”
只可惜,冥顽不灵的阎锡山根本听不进他的好言相劝,反而还沾沾自喜。他自以为打断了黄樵松的计划,就能保证国民党军队在接下来的战役中立于不败之地。
拒不服软的黄樵松被转送到了南京,在这里静静等待他最后的归宿。
1948年11月27日,黄樵松以通敌叛党的罪名被南京的军事法庭判处了死刑。
行刑时,他面不改色,身姿笔挺,昂首挺胸。在死亡即将到来之前,黄樵松喊出了一句颇有感染力的口号。
“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伴随着这一句震撼人心的口号,黄樵松英勇就义。
得知黄樵松的死讯,徐向前震怒。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解放军个个充满斗志。他们都受到了黄樵松及其精神的感染,所以更是下定决心要拿下山西。
虽然在战前做足了困难准备,但是众多解放军战士并没有想到,在这场战斗过程当中,会有5000多名国民党士兵起义,加入他们的阵营。
而促使这些士兵有此举动的,正是已经那位被处决的国民党第30军军长——黄樵松。
他的死,让攻打山西的解放军战士和留守在山西的国民党士兵,都产生了思想上的急剧转变。
有不少黄樵松的心腹,因为这件事情大受打击。他们本就被黄樵松影响,思想已经得到了解放,如今黄樵松的就义,更是让他们下定决心要脱离这支腐朽落后的队伍。
于是,5000多位国民党士兵发动起义,与解放军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四个多月后,凝聚着黄樵松的心血和美好期待的山西,终于迎来了解放。
至于阎锡山,若他早知道自己的结局是被蒋介石抛弃,或许他能悔改得更早一点。他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走到黑,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而那个高呼着“毛主席万岁”倒下的黄樵松,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追封为革命烈士,永远活在了人民英雄的丰碑之上。
结语
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着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因为共产党代表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只有这样的政党,才是被人民所接纳和欢迎的政党,才是真正能够为人民谋福祉的政党。而与之对应地,任何一个背弃人民的党派,最终也必然受到人民的抛弃。只有选择了人民的革命者,才会最终被人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