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超市的中国制造在减少,越南,墨西哥制造却在增加,堪忧么?
引言
“中方制造”正成为世界制造领域中的重要构成,自最初的粗放模式逐渐向精益模式发展。从“义乌小商品”到精工制造,深入到人们生活的个个领域中。
这两年我国制造品在海外出现了竞争者,有旅美人士发现,在美方超市中的中方制造商品似乎越来越少了,反而是越、墨两国制造的商品越来越多,这是否会影响我国商品出口收益呢?我国制造商品海外行前景堪忧?

我国的资源储备丰足、劳动力基数庞大,这给制造业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很多国外超市中,总是能够看到我国商品的身影,例如在邻国日方的超市中我国纺织品、生活商品的销量惊人,在美方超市中的中方制造商品更是比比皆是。
不过这几年,美方超市之中,我国制造商品明显有减少迹象,眼见着越、墨两国的制造品比例变高,挤压了我国制造商品的海外市场,我们是否需要为此而担忧呢?

中方制造的海外劲敌出现了?
中方制造在世界制造市场上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很多国家望尘莫及的。在西方国家的超市、商品市场之上,随处可见来自我国的商品,而这些显然得益于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和丰富。
犹记得在21世纪初期,不少发达国家企业看到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巨大潜能,前往我国建立制造业工厂,布局海外产业链。

这些外来的产业链建设投资,让发达国家借我国“廉价劳动力”、广袤土地优势赚得盆满钵满。看上去,是我们被人“占了便宜”,但实际上我们也受益其中,借力发力,更快奠定了“中方制造”在世界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
自中美贸易对垒开始后,美方似乎就在有意减少中方进口订单,转而增加越、墨两国的进口量,欧洲国家中也有不少跟风而行。难道说,我国商品的出口之路要被一点点堵死了?

从长远角度来说,我们尚不必做惊弓之鸟。在多年发展中,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和稳定,虽然在14年达到峰值之后,我国制造业已经从高速期进入平稳发展期,但这并不影响我国制造商品在世界所占的市场比例的提升。
目前中美贸易中,美方对我国进口商品的依赖度仍然很高,这其中生活用品类和机电类商品的总量占比较高。美方从我国进口商品总额达到了5064亿美元,同期增长716亿美元。

可以看出,尽管在美超市中看到的我国制造的生活用品数量和种类有所减少,但美对我国商品的进口总额确实在增长,因此说越、墨两国制造商品成为我国商品劲敌并不准确。
当然,我们不能不警惕西方产业链转移问题,毕竟我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如何能够在未来守住制造业优势很关键。

中方制造替代?可能性不大
这两年,东南亚国家看到我国制造业带来的经济发展动能,也在想方设法地吸引世界制造业目光,希望能够成为下一个靠着制造业实现经济崛起的经济体,越方利用比我国更廉价的劳动力压低商品制造成本,将此作为他们打开世界市场的关键钥匙。
至于墨方作为美方的邻居,借助北美供应链重组的好时机,进一步加速其本国产业链的升级布局,在欧美地区形成了制造商品供应的“天时、地利”条件。

越、墨两国的制造业发展显然是由外部和内部条件同时构建的。外部因素中,越方有投资和制造业企业入场加码,墨方更是在《美墨加协定》《北美自贸协定》中受益匪浅;内部因素中,越方的人口红利、劳动力旺盛,让其有机会复刻我国制造业布局与崛起的道路。
很显然,西方制造业产业链转移是一种选择,但短期内仍然不足以对我国制造业出口造成显著冲击。

因为多数世界经济学相关人士都认为,越、墨两国的制造业发展都是有“短板”的,且短期内无法弥补。
越方的短板在于“负债式”经济发展模式,让其制造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随时可能被“债主”逼到绝境,比如当下美联储加息、汇率变动过大而导致的通胀与债务压力,已经让越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制造业崛起趋势逐渐降温。墨方的短板在于对外部贸易来往的依赖,中墨之间的贸易往来成为墨方发展的关键,其对于中外贸易的依赖度相对较高,想要甩开我国在制造业上“独自美丽”显然不太现实。

有人认为,越、墨两国商品在美超市中比例提升是西方制造业产业链转移的第一步,会给我国好不容易打下的制造业“江山”带来威胁,但制造业产业链转移是需要庞大的成本消耗做支持的。
小结
转移后是否能够带来预期中的高收益也很难确定,多数企业不会冒这样的风险,更不会轻易舍弃已经成熟的我国市场与制造产业链。因此中方制造在海外被取代的概率并不高!我们只要稳定发展,就能够守住优势。
今日热议:美国超市的中国制造在减少,越南,墨西哥制造却在增加,堪忧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