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清算过去的错误主张了:比如全民发钱!
来源:李建秋的世界(ID:lijianqiudeshijie)
去年美国政府全民发钱,在各个社区引发一阵轰动,关于全民发钱的问题,各种社区已经讨论好几轮了,美国是全民发钱,有很多人阴阳怪气的讽刺,现在过了一年了,那今天我们可以回头看看,到底哪种方式正确。
主张全民发钱的,是这么认为的:
发钱直接损害了上层人的利益。举一个最简单、最理想化的例子吧。假设社会中有1万人,2两万块钱。1万个人中,有一个马先生有1万零1块。剩下的9999人每人有1块,这一万人合起来总共两万块钱,马先生资产占比超过50%。
现在计划发1万,并引发物价上涨50%。如果发钱,哪怕是每人发1块,那么9999人的钱直接变成了19998块,而马先生从1万零1变成了1万零2,资产占比变成了33%。也就是说,虽然马先生的钱也多了一块钱,但放在整个社会层面上看,马先生的资产是缩水的
表面上看,这种说法好像有道理,因此得到了8000多赞。
但是细究起来,并非如此。
因为题目其实有一个假设前提:马先生持有的这1万零1块,是现金。
如果富豪们都持有现金,那太简单了,何必每个人发1块?每个人发1万,直接稀释掉马先生的钱。
现实是,马先生持有的是资产,比如说房产,股票。
当马先生持有的是资产的时候,一发钱,马先生的资产就会上涨,发多少,涨多少。
国家发钱是有代价的,发钱是需要发行国债,美联储购买国债。
去年美国国债上涨超过20%。
不幸的是,国债是全民承担的。
而美国自去年以来,股票和房价双涨,涨幅不小。
去年和今年,美国房价涨幅早就超过了20%。
这些资产一般是有钱人的,房子涨的越多,富人越有钱。
可是穷人呢?
更可怕的是储蓄,在经过一轮发钱后,储蓄率必然急剧下跌-----谁还会把钱存在银行?还不赶紧购买资产,这又进一步推高了资产价格。
最终钱会冲击到流通领域,比如说消费品,吃穿用,美国的CPI这次又达到了5.4%,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过去一直吵吵着说“通胀是暂时的”,看来他信誉也败的差不多了。
实际上哪一次通胀,资产涨幅不是跑在前面?在经历中国多年的房价涨幅后,我本以为这应该属于一个常识,谁会想到还是有那么多人赞同。
发钱还有一个非常恶劣的效果:其实发钱对穷人和富人都有利,富人资产增加了,穷人反正没资产,至少可以买两顿好吃的。
可是中产阶级呢?中产阶级有一定储蓄,可是由于发钱造成的通胀,抵消了中产阶级的财富,是最惨的。
实际上去年美国发钱了后,还推动了金融乱象,很多人拿着发的钱进入了股市,造成了金融的混乱。
如果简单的发钱就能抹平贫富差距,那事情真的太好解决了。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要搞“精准扶贫”,而不是大水漫灌。
精准扶贫,即便是国家增加了负债,至少是有用途的,把穷人抬起来,穷人也会消费,这样可以增加消费,大水漫灌只会导致资产价格膨胀,毫无意义。
我并非不同意发钱,只是不赞同美国那个发法,要发就要持续的发,且有回收机制。
搞MMT,每年定下预算,发多少钱,就要回收多少钱。
钱只是一个媒介,最后的落脚点是商品。
用征税的方式去回收流通中的货币,抑制通货膨胀。
当然MMT只是一个简单的模型,现实中,关于对富人征税是否会拉平贫富差距,是有争论的,现在富人的避税的方式花样百出
公众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被卖了还帮别人数钱,以为是平抑了贫富差距,实际上是加大了贫富差距,情绪上来了,什么观点都认同。
发出去的钱最终还是要冲击到流通领域,目前美国CPI长高不下,马上要到美国传统的购物旺季了,什么黑色星期五,万圣节,圣诞节,而美国物流不畅,拜登也是有意思,直接下令美国最大的两个港口连续24小时运转。过去说996,现在可好,直接到007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