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至今想不通:武器碾压中国 上甘岭为何死活打不下来!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这43天里,在朝鲜半岛一个叫上甘岭的小村庄附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一场铁与血的较量。
然而战役开始时,“联合国军”方面,尤其是美国人未曾想到这将是一场大战,他们在作战计划中预期的伤亡人数仅为200余人。但最终他们付出的代价却是这个数字的上百倍!(为“联合国军”总损失,美军投入战斗的12天损失3300人)
在敌人强火力下,志愿军如何坚守40多天,并获得最终的胜利?这是仍然值得我们回顾和思考的问题。
文|王正兴
编辑|黄俊峰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来自瞭望智库
1一场恶战将在这里打响
1952年9月,为“答谢”美军一直以来的炮火“照顾”,我志愿军发起秋季反击作战。
从9月18日至10月5日,志愿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对18个目标发动攻击19次,全部得手,最终巩固占领6个目标,一时间敌军阵地陷入一片混乱之中。10月6日,第二阶段作战开始。
1952年志愿军秋季反击作战
美军也绝非等闲之辈,不会坐视志愿军占尽先机。
因此,在一个要点实施反击作战,打破志愿军攻势成了此时美军的头等任务。
而这个要点,正是美军中将、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詹姆斯·奥尔沃德·范佛里特盯了很久的“铁三角”。
范佛里特蓄谋反击
所谓“铁三角”,是铁原、平康、金化三郡的简称,它们在战场上刚好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平康位于三角形的北顶点,金化、铁原则分别位于三角形的东、西顶点。交战双方的战线将“铁三角”一分为二,敌人占据了底线的铁原和金化,而志愿军占据了平康以及中部的各制高点。
地图上的“铁三角”(来自新浪博客)
其中的要害位置,就是位于“铁三角”中上部的五圣山主峰。
因为五圣山的背后就是平康平原。如果美军可以顺利越过五圣山,那就是其优势装甲集团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段。故而此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战场要点五圣山主峰
10月6日,范佛里特向其上司、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马克·韦恩·克拉克提出在五圣山沿线发起反击。
他说:“为了扭转局势,我们必须首先采取小规模的进攻行动,使敌人陷于被动的防守地位,目前我们都是为应付敌人的进攻而采取防守行动,致使我们遭到了1951年10月和11月以来所有战斗中最惨重的伤亡。”
这个提议正符合当时战局之需,美军非常需要一个对志愿军防御要点的反击行动来打破其当前攻势。最终,克拉克同意了计划。
1953年7月28日以“联合国军”总司令身份在《朝鲜战争停战协定》上签字的马克·克拉克(图中左一)
范佛里特的目标,是五圣山主峰东南4公里上甘岭地区的志愿军控制的两个支撑点——“三角形山”(我方称为597.9高地)和“狙击棱线”(我方称为537.7高地北山)。
这两个高地前沿距离美军阵地前沿仅50到120米,可以说双方在此是鼻子顶着鼻子,而且因597.9高地在我军防御体系中较为前出,嵌入了美军战线之中,对美第九军的金化防线构成极大威胁。
美军的“如意算盘”是,夺取这两个高地后,由于高地以北地形较为平坦缘故,志愿军的前出阵地将后退至1100米到1500米之后的781高地至679.1高地一线;这样,美军将得到更有利的地形构筑防线,志愿军不再能利用597.9高地监视美韩军防区,反过来美军也会得到进攻五圣山的出发阵地。
可以看到,范佛里特把目光一直盯着这一块区域,充分说明此人深通用兵之道。
2 美军悍将范佛里特的绝妙计划
此时范佛里特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其一,怎么夺取?
其二,夺取后怎么守住?
夺取一个高地,对于美军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从一战开始,进攻方凶猛的火力就足以摧毁任何一个防御方阵地。问题只在于,当防御方反击时,同样可以用凶猛的火力反过来摧毁进攻方的兵力兵器。因此当进攻方无法利用打开的突破口形成有效突破,进而贯穿防御方纵深时,战斗会变成无限的消耗;尤其当双方都有大量的预备队可以逐次投入兵力的条件下,反复争夺的次数将相当大。
特别重视结合部防御,设置铁丝网可多达十几道,并保证两边火力能重叠覆盖。
美军炮兵阵地
美军也绝非等闲之辈,不会坐视志愿军占尽先机。
因此,在一个要点实施反击作战,打破志愿军攻势成了此时美军的头等任务。
其中的要害位置,就是位于“铁三角”中上部的五圣山主峰。
上甘岭战役前各要点示意(注:图中“四方山”应为西方山)
西方山西侧就是平康谷地,整个半岛最适合机械化部队作战的地方,因此这里是十五军乃至志愿军总部关注的重点,自然也是十五军防御的重点。美军对西方山的佯攻使得十五军军长秦基伟不敢削弱这里一点点防御力量,西方山的力量不能动,上甘岭的力量自然就减弱。
另外,美军同时展开攻势,志愿军就需要反应时间来判断,美军真实意图到底在西方山还是上甘岭。这大概需要2天,而这2天反应时间正是范佛里特计算之内的。
所以他的计划,正是用团规模的兵力、军规模的火力,在1到2天内拿下上甘岭,用3到4天时间杀伤志愿军反击兵力,以巩固阵地。
一直以来,有种说法,说美军进攻上甘岭是一大错误,应该进攻西方山,利用装甲集团的优势突入平康谷地,志愿军肯定会顶不住。实际上,西方山是志愿军的重点防御方向,美军如试图在此攻击,将遭遇强力抵抗,战事必将升级到军师一级,这不符合华盛顿方面的要求,况且美军并无制胜把握;另一方面讲,西方人用计算机测算的这个结果,也没有领会到范佛里特计划的精妙。
这样一来,战斗进程必然就是:
美韩军进攻,志愿军反击;美韩军再进攻,志愿军再反击,进入这样的无限循环,直到至少一方再也无法承受逐次投入的兵力受到的伤亡,战斗才会在那一刻停止。
范佛里特想要避免的就是打成这样一个“战争怪圈”。
他的办法是“超级火力”。
范佛里特相信,在他的“超级火力”面前,志愿军根本守不住这两个高地,也没有办法再行反击。
同时,他为了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并迷惑志愿军,干扰其判断,还在十五军44师驻守的西方山同时发起佯攻,以掩盖美军真实作战意图。
摩西接到命令后,在兵力上继续“加码”,美军增加到两个营;而负责进攻537.7高地的韩2师32团也在1个营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连。
这样,在第一天的进攻中,美韩军投入的兵力就大大超出了计划,达到3个营又1个连。
美军,是一支战术素养极高的军队,其运用火力的能力在世界各军中属于翘楚,而其步兵在与志愿军进行了2年较量后,战斗力也大大提高。
美军阵地鸟瞰,这是一支水准极高的军队
美军在进攻中,往往利用压倒性的空、炮、坦克火力协同攻击,尽全力摧毁志愿军防御工事,破坏坑道,封锁纵深,阻拦志愿军增援,使受攻击的志愿军阵地孤立。
其炮兵火力计划严密,火力转移极快,能迅速集中大量火力攻击一点;既能对志愿军正面、纵深全面压制,也能突然集中火力对预定目标进行破坏射击。
支援步兵的火力中,美迫击炮兵敢于前出至阵地前沿,构筑临时射击阵地,准确实施压制,配合两翼50重机枪(即M2勃朗宁机枪,口径12.7mm=0.5英寸,因此也俗称0.50机枪)严密封锁志愿军阵地侧后。
摩西接到命令后,在兵力上继续“加码”,美军增加到两个营;而负责进攻537.7高地的韩2师32团也在1个营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连。
这样,在第一天的进攻中,美韩军投入的兵力就大大超出了计划,达到3个营又1个连。
美军,是一支战术素养极高的军队,其运用火力的能力在世界各军中属于翘楚,而其步兵在与志愿军进行了2年较量后,战斗力也大大提高。
美军阵地鸟瞰,这是一支水准极高的军队
美军在进攻中,往往利用压倒性的空、炮、坦克火力协同攻击,尽全力摧毁志愿军防御工事,破坏坑道,封锁纵深,阻拦志愿军增援,使受攻击的志愿军阵地孤立。
其炮兵火力计划严密,火力转移极快,能迅速集中大量火力攻击一点;既能对志愿军正面、纵深全面压制,也能突然集中火力对预定目标进行破坏射击。
支援步兵的火力中,美迫击炮兵敢于前出至阵地前沿,构筑临时射击阵地,准确实施压制,配合两翼50重机枪(即M2勃朗宁机枪,口径12.7mm=0.5英寸,因此也俗称0.50机枪)严密封锁志愿军阵地侧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