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国海军战略调整 全球性海军要向中国靠拢
这三支舰队,阵容和和任务如下:
第一支舰队,从中国广东军港解缆起锚,奔赴任务海区接替第24批护航编队任务的“中国海军第25批护航编队”,由054A型导弹护卫舰舷号568号“衡阳舰”和舷号569号“玉林舰”外加综合补给舰舷号963号“洪湖舰”组成;
第二只舰队,“中国海军第24批护航编队”,编队指挥舰052型导弹驱逐舰舷号112“哈尔滨舰”、054A型导弹护卫舰舷号579“邯郸舰”和综合补给舰舷号960“东平湖”组成;
第三支是正在加拿大出访的中国海军访问编队,由054A型护卫舰舷号546“盐城舰”,舷号576“大庆舰”还有综合补给舰舷号889“太湖舰”组成。累计来看,中国此时仅仅是执行对外任务,而且是公开任务的远洋舰队总规模,是1艘导弹驱逐舰,5艘导弹护卫舰,3艘综合补给舰。相对于曾经动辄数十艘,上百艘的上个海军时代的远征舰队确实看似规模小很多,不过相对于现在美军航母活动时也就带2艘驱逐舰外加补给舰的最低配来看,中国这些舰队已经足够满足这些低烈度作战需求了。
进入2017年,中国海军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更趋于活跃。就在8月1日建军节的当天,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部队进驻营区仪式在基地营区举行。这标志着我国首个海外保障基地建成和投入使用,将更好地履行起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以及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等国际义务。
而这次中国海军派驻该基地的,是071型船坞登陆舰999“井冈山”号和868号多用途半潜船,这两艘船排水量大、装载能力强、用途广,在亚丁湾护航编队的支持下,能够搭载大量人员、油水、主副食品等物资以及保障基地需要的特种装备、车辆等体积庞大的器材和物资在中东和东非展开军事行动。
有意思的是,在同一时间除了在吉布提基地部署的999特种舰艇编队外,中国第27批护航编队正在进入印度洋而此时第26批护航编队正巡航在亚丁湾海域,由150号导弹驱逐舰“长春”舰等舰艇组成的海军远航访问编队则正在中东地区国家进行访问,而结束中俄联合演习的174舰编队已经结束对芬兰的访问现已开始访问拉脱维亚,同时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则正在执行“和谐使命-2017”任务现已进入斯里兰卡港口,此外北海舰队的502号“黄石”舰正在俄罗斯参加“国际军事比赛-2017·海洋之杯”舰艇比赛并取得了2项冠军。
过去,中国海军主要的任务是捍卫主权,如今开始扮演全球性角色综合来看,从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战舰不断下水,到中国首个海外保障基地正式投入运行,再到中国海军同时有6支舰艇编队航行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亚丁湾、海湾等不同地区,这一切充分显示了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坚定决心和实力。
对此,正如西方媒体对此普遍指出的那样,过去,中国海军主要的任务是捍卫主权,如今开始扮演全球性角色。但值得指出的是,与中国海军强劲的发展势头相比,中国是否已经拥有发展全球性海军的地缘政治条件,或许才是美国海军更为关注的着眼点所在。
要知道,判断中国目前是否拥有发展全球性海军的地缘政治先决条件,这比中国是否拥有足够的技术和经济资源支撑其海洋雄心更为重要。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是必备的,但仅靠这两者是不足以发展为真正的全球性海军国家,只有地缘政治环境也创造出必要的有利条件,才能真正支撑起一个面向全球的海洋雄心。
这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以往争夺全球性海军地位的国家都拥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但它们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它们的地缘环境中不得不拆分资源,既要拿钱建立强国陆军、又要拿钱建立远洋性海军,这样才能同时应对海上和陆上的安全挑战。
比如19世纪60年代,法国放弃寻求成为海上强国的努力,不再与英国皇家海军竞争,承认英国拥有更强的海军资源。1912年,由于德国同时准备在陆地上与俄罗斯和法国作战,因此放弃了与英国在海上力量的比拼,并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先在海上战场为英国所击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试图同时建立覆盖整个中国的陆上帝国和囊括整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帝国,结果日本人的帝国因两个完全不同的战略目标而最终崩塌。
俄罗斯帝国同样曾经努力要在发展海上力量的同时维持陆军力量,但其结果却是海上的一再失利,先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给了英国,后又在日俄战争中输给了日本,这种海上的失败反过来又对陆上实力造成了损耗,沙俄帝国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轰然倒塌。
而冷战时期的苏联努力要同时抗衡欧洲的北约力量和东亚的中国地面部队,结果是其海上力量的发展同样受到了限制,虽然苏联红海军的实力一度达到了与美国海军抗衡的程度,这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的事情…….DDG1000对陆攻击驱逐舰的AGS 155mm舰炮系统是为对陆纵深火力支援量身定制的然而,令美国海军并不愉快的是,发展势头迅猛的中国海军,其地缘政治环境却很可能比历史上这些全球海权的挑战者们更好而非更坏。事实上,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能否长期享有对陆上邻国的优势地位,以便能够有稳定的资金支持其陆上部队的运转和海军预算的大幅增加?
简单来讲,就是中国的政治地理是与英国和美国的更接近,还是与法国、德国、俄罗斯(原苏联)的更接近?固然,中国陆军面临着多重的边境挑战。中国有14个陆上邻国,其中4个国家拥有核武器———俄罗斯、朝鲜、巴基斯坦和印度。
跨境恐怖主义给中国国内的安全造成了潜在挑战。尽管如此,冷战之后的中国边境安全状况好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任何时候。中国填补了苏联力量崩塌后留下的战略“真空”。现在,中国在其与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阿富汗的边境处于优势地位。
中国同样在南亚及东南亚地区与巴基斯坦、不丹、尼泊尔、缅甸和老挝的边境地区处于优势地位。越南对中国的影响力感到恼怒,但它却无法对中国安全形成实际挑战。尽管1979年中国与越南的边境冲突消耗巨大,但中国还是实现了其军事和政治目标。自那之后,中国相对越南的军事优势大大增加。
中国当代的地缘政治环境可能会持续下去,这样中国就能够长期发展海军力量。
只有来自强国敌手的领土威胁或是中国长期预算对陆军的偏重才会限制中国海军的雄心壮志。印度是与中国接壤的一个强国,但是印度却没能持续发展经济来匹敌中国的经济增长,这就意味着印度不太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强国敌手,也就不需要中国为之进行广泛、长期的大型陆战准备。自冷战结束之后,中印之间的经济差距就开始增大。
“印度崛起”没能达到预期目标。同样,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相比,印度武装力量的现代化程度实际上被人为夸大了,中印军事现代化的趋势是有利于中国安全的。总体来说,中印发展轨迹形成了对比。这种情况的结果就是,相比于中国的崛起,印度是相对衰落的。
此外,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了一道壮观的地缘政治障碍,使得中印之间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敌对状况,因此可以减少印度军力对中国领土安全形成重大威胁。另外,近期其他一些重大发展态势也是有利于中国海军力量扩张的,这就是俄罗斯力量突然发生持续的重大下滑。冷战之后,对中国安全形成的最大的潜在长期威胁就是俄罗斯军事力量的复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