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德国境内,盟友背景下的美苏冲突!
提起苏、美之间的武装冲突,我想大家首先想起的就是1944年11月7日在南斯拉夫的尼什附近发生的美军战斗机空袭苏军,以及1945年3月20日苏军战斗机在柏林上空击落2架美军战斗机的事件。
当然,也许还会有人说“柏林危机”,但是后者明显并不属于武装冲突范畴。不过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除了上述广为人知的两次冲突,在40年代两国军队之间发生的冲突其实并不算罕见,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两国军队在柏林的关系也远不像通常宣传上的那样密切,甚至比老电影《易北河两岸》里更为复杂,武装冲突也时有发生。
当时的苏、美两军只是表面上和谐,实则暗流涌动。理论上,在刚刚开始联合占领柏林期间,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眼中,他们彼此还是盟友。但是,很快这种盟友关系就被各种层出不穷的冲突冲淡了。
表面上看,这种冲突都是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在深层次上还是因为政治原因。所以,接下来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也算是预料之中的事。
例如在1945年7月31日,苏军少校米哈伊尔·科洛莫伊茨和他的两名战友在柏林波茨坦火车站附近的一家旅馆喝啤酒的时候,被美军少校史密斯带领的巡逻队要求交出武器。在随后的争执中,美军二等兵德·法利科向米哈伊尔·科洛莫伊茨少校开了一枪。这导致后者在8月2日在医院中身亡。
在柏林街头巡逻的美军宪兵。
米哈伊尔·科洛莫伊茨少校的遭遇并不是各例。根据苏联方面的资料,在1945年7月至8月间的柏林,至少有6名红军官兵在与美国人的冲突中受伤。好在他们和米哈伊尔·科洛莫伊茨少校相比还算运气尚佳,至少保住了性命。
在上述冲突中,伤者大多是美军开枪造成的。当然,苏军也不是全无责任,例如士兵阿尼金和克里莫夫就是在波茨坦火车站喝酒后和美军发生了纠纷,基本属于酒后滋事。但是无论如何,美军用开枪应对自己的盟友是不对的。甚至上边提到的开枪打死米哈伊尔·科洛莫伊茨少校的美军德·法利科二等兵也在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而被无罪释放。
苏军在柏林的检查人员。
当然,如果大家以为在柏林的双方冲突中,吃亏的永远是苏联人那就错了。在1945年9月16日晚上,一个美军士兵带着他的德国“女朋友”行驶在大街上的时候,苏军苏军巡逻队试图让这名美军士兵停车。
但是这名美军士兵没有停车,而是试图闯过去。结果苏军巡逻队开了枪,当场打死那名美军士兵,他的德国“女朋友”迎头撞在汽车挡风玻璃上受了重伤。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证据表明开枪的苏军巡逻队是为了蓄意报复美军之前的行为。
但是毫无疑问,美军对自己人向苏军随意开枪行为的“无动于衷”肯定滋长了苏军的不满,反击的打过来子弹也是早晚的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