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武汉空战缠斗 陈怀民舍命撞敌机!硬核回应天皇
抗日战争中,说多了陆战,今天就说说空中作战。1938年初,由于武汉会战还没有爆发,武汉还是民国政府的临时首都。日军开始大规模轰炸武汉。此时中国空军奋起反击,在日本裕仁天皇的生日与日军约战,在战术、装备均落后的情况下,最后打出1:2的战损比。我们英勇的飞行员是如何做到的呢?
虽然武汉会战还有半年的时间,但是中日空中战斗却早已经开始。在2月18日的一次空战中,日军被击落了11架飞机。由于日军长期轻视我军,就给我空军下战书,要求4月29日在天皇的生日当天再次与我军约战。
其实,日军真的是没脸皮,不知是不是与我国孱弱的空军作战长自信。我们的空军,都是农民的血汗钱,一架一架买来的。日本海陆军航空兵有飞机2700架,中国只有600多架,可作战飞机只有三百多架。这样巨大的差距,我们却敢于亮剑,在武汉上空痛击日机。
在武汉空战前,受到苏联的援助,我国获得了苏联232架飞机。而我国自己的飞机早已经在之前的战斗中,消耗严重。我国主要机型是霍克Ⅲ型,这种飞机是双翼飞机。在世界上,双翼飞机早已经过时,且飞行速度缓慢。这种飞机与日本的A5M长期处于下风。
不过,苏联援助的伊15和16机型弥补了装备上的差距。这两种机型,相比于日机并不逊色。其中伊16最大速度每小时448公里,航程525公里,配备4挺7.62毫米机枪。除了航速慢于日机,在火力上和动力上都是明显占优。4月29日这天,大批日机准时出发。由于中国缺少无线电设备,所以主要预警都是依靠地面侦查员的肉眼识别。这样,可以给中国空军提供一个小时的准备时间。
此次日军出动的飞机以素有“霸王机群”之称的日本海军航空兵第十二航空大队,他们只带了一个往返的油料,以示破釜沉舟之心。下午2时40分中日大空战正式打响。武汉市民不顾危险,跑到街面观看。
此次空战,中国的伊16飞机虽然航速慢,但是由于在本土作战,航速的差距可以忽略不计。我空军由于没有无线电装备,所以不可能有战术配合,只能依靠个人技术作战。个人技术方面,我空军还沿袭一战时期的抢占高位的方式,这样也比较吃亏。既然装备、战术以及个人水平都不足,那就用一腔报国热血来弥补。
作战中,刘宗武的僚机陈怀民被五架敌机围攻。由于机身严重起火,陈怀民放弃了跳伞的机会直接冲向敌机,和敌人同归于尽。其实,陈怀民如果跳伞很有可能生还,毕竟这是在中国的土地。
除了空战激烈,我空军部队在汉口埋伏也相当好。日轰炸机群被我隐蔽空军拦截,九架轰炸机纷纷被击落。此次武汉空战,我英勇的空军消灭日机21架,而我空军仅仅损失12架。有人说,我空军应该保存实力。但是,再保存实力能赶得上日军空军?不亮剑,就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凭蒋介石的军事能力,准备了六年,依然被打得稀里哗啦。
延伸阅读:武汉对中国军工多重要:这座城市把控中国海军的命脉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疫情的关系,武汉成为了一座全中国人民最为挂念的城市,武汉对中国交通,对中国经济,对中国教育的意义其他一些媒体都已经报道过了,本期推送,我们就抛开一些阴谋论的捕风捉影,一起来客观的了解一下武汉这座城市对中国国防和军事工业的重要意义。
▲武汉的地理位置,易中天先生曾如此评价它“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
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
在武汉生活过的朋友肯定都知道,武汉市的城市景观很大一部分由“江”和“湖”组成,因此我们首先从与“水”有关的军工院校、企业和院所开始。
1、武昌造船厂
海战不同于陆战,陆战战场上武器不如敌人,可以利用地形,发动群众,施展游击战和运动战,来同强大的敌人周旋,以至于最终在“剑不如人”的情况下,靠“剑法”胜人,但是海战不同,大海之上没有地利没有群众,装备不如人就不能和敌人远洋争锋,只能退往近岸防御,也因此,海军武器装备的研发与制造就成为了各国海军的头等大事。
▲网友AndrewTear所拍摄的072Ⅲ型登陆舰上所搭载的硕大炮塔
2018年被网友偶然间注意到已经装上军舰测试的超级电磁炮,即是在武汉被发现的。负责这个项目施工的船厂正是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武昌造船厂,除了电磁炮工程之外,中国海监巡航钓鱼岛的部分主力海监船(例如“中国海监50”)也是武汉的产品。
▲在万吨级海监船服役之前4000吨级的海监50、83
曾长期是中国海监吨位最大,性能最先进的执法船
中国海军的部分常规动力潜艇及部分扫雷舰、护卫舰都在这里建造,近些年,中国出口给一些友好国家的军用护卫舰、巡逻舰也都在这里建造。
▲武昌造船厂附近停靠的军舰
2、海军工程大学
海军工程大学是我国海军科研装备领域的排头兵,它在1949年11月创办,196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至今已经培养出了近百位共和国将领和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近些年来非常著名的就是马伟明院士了。
▲海军工程大学教学楼
▲马伟明院士
海军工程大学作为海军的专业化指挥技术人才培养单位,除了培养技术人才之外,还负责了许多前沿重大技术工程的研发项目,用于航母的电磁弹射技术,用于潜艇的电磁推动等项目都在这里稳步推进。
▲图源:科技部官网
3、“7”字头研究所
武汉拥有的高校数量(89所)仅次于北京,在校大学生数量世界第一,也因此这里的科研院所非常多,军工类的科研院所尤其的多,军迷们几乎无人不知的“水泥航母”平台就在武汉,它属于“中国舰船设计研究中心”。
▲武汉黄家湖畔著名的水泥航母,其实际用途应该是主要
测试即将用于航母的各类电子设备的,这里的信息也是中外观察家们推测中国海军装备变化的“风向标”2011年在“水泥航母”引发世界关注之后,“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的记者曾致电中国舰船设计研究中心询问相关情况,但是被以“保密”的理由婉拒了。
▲701研究所
“中国舰船设计研究中心”即是一些资深军迷口中常常提起的“701”研究所,它是主攻中国舰艇总体设计的单位,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主力战舰的设计方案都和它密切相关。电磁兼容性、声隐身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也在这里。
▲没有701就没有今日中国海军壮盛的军容
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看完了“701”我们再来看看“709”,“709”研究所1956年由著名数学家李国平教授组织创建,原名“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计算研究室”,目前它主要从事指挥控制系统、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自动控制、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在信息化战争时代,它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709研究所
像701、709一样的位于武汉的“7字头研究所”还有4个,它们分别是主攻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及设备、特种电池研制的712研究所,主攻海洋工程技术装备的719研究所。
▲719研究所,图片来自微博@中国远洋海运杂志
主攻工程光学、激光技术、红外技术和大型特种光电系统研发的717研究所及主攻军事网络通信和舰船通信的722研究所。
▲722研究所
这些位于武汉的“7字头研究所”里所蕴藏着的可以说都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最先进的海洋/舰船类科学技术,它们对于打赢未来海战,抢占海洋技术制高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武汉的科研院所除了船舶系统的7字头以外,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旗下的研究机构,在武汉的某些街上路过时,往往一路上能看见好几家大型科研单位,要细细论起来几万字可能都打不住,这里只用它们做一个代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