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向美国输送"弹药"的中国女作家 到底有什么来头
恭喜方方!
我们的“武汉脊梁”,人民的“好战士”!
在“为百姓奋战”了两个月之后,成功走出国门,用《武汉日记》去薅资本主义羊毛。只要21.99美元,即可看穿“黑暗的中国”。
你们要说她为金钱而站在美帝那边,我老蒋可第一个不乐意!
一个始终心系百姓利益的人,怎么可能在乎这点钱?!
况且方方很可能坐拥多套房产,以及一套足够容纳一片菜园和花园的大别墅,还在乎这点稿酬?
可能有人注意到了,方方这两天正和一位署名“明德先生”的博主撕得不可开交。
“明德先生”有图有真相地写了一篇文章,摆事实讲证据地控诉方方涉嫌房地产暗箱操作。
这篇文章里有大量方方小产权别墅的细节,证据显示,方方在2003年,以市价十分之一的价格拿下了如今价值过千万的土地,她的小产权别墅转正后可能真的会获利千万。
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武汉脊梁”,忽然被指“获利千万”,吃瓜群众都不困了,方方说她很吃惊,并表示一定会告明德先生,让他8号之后不要怂。
明德先生说,尽管放马过来!并扔下了一波近身攻击:如果下图所说属实,那方奶奶很可能坚信——不知道什么是小产权,我只是占用了郊区8亩闲地,而且我们领导也知道,没毛病。
告人的和被告的都很硬气,吃瓜群众都不知道该站哪边了,再加上“封城日记”在美国出版,方方的人设摇摇欲坠,从万众拥趸到现在声名狼藉,方方到底干嘛了?
01
一笔一划,认真打自己的脸
最初的最初,方方希望“记录下这些细碎,告诉那些有罪的人们,所有人都在为这场人祸付出代价”。
于是从大年初一开始,方方根据她的医生朋友、朋友的朋友的口述,加一些她自己的主观感受,描绘出了一个她眼中的武汉。
前几篇日记还比较真实地描述了疫情初期的情况,写出了市民求助无门的绝望与恐慌,方方也因此“一战封神”,被拥趸者奉为“武汉的脊梁”。
但后来她的胃口逐渐变大,所有普通人的痛苦、死亡和磨难,都成了方方笔下最肥美的“食材”,加点“伤痕文学”佐料,借着抗疫前期某些湖北官员失职的武火,一场是非不明的舆论盛宴一直持续至今。
可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方方的奋笔直书经常控不住火候,最严重的几次翻车都在她自己的笔下:
先是用“特权”送自己侄女去机场,日记原文中是交管局派了警察去送人:
遭到网友质疑后她给出的解释,更像是自己联系了一个警察朋友帮个忙而已。
丝毫没有提及武汉26号开始执行的机动车禁行的通告,更没有说明肖警官平平无奇的私家车,是怎样行驶在前往机场的通途上的。
方方的医生朋友说:28岁的广西援鄂护士牺牲了。
被打脸之后,方方在回应中勉为其难地道了个歉,大有一种替人顶罪的“正义凛然”:
方方的医生朋友还说:“殡葬馆扔得满地的无主手机”!
没有配图,没有证据,到了外网成了美国媒体的一场狂欢,数字还飙升到了1450万部手机。
造成这种直接关乎国家名声的影响,她依旧没有任何回应。
方方的医生朋友没有新消息的时候,指责政府总是错不了的。
说对了,就是为百姓发声,说错了,也算是尽了公民义务,提点政府一下。
可她偏偏踩不到重点,她要求“政府要向躺在医院里苦苦与死神抗争的五千多重症病人感恩,是他们的顽强坚持,让死亡名单数字增长很慢……”
这么说话不怕你的医生朋友口吐芬芳吗?
难道病人战胜疾病是靠自己顽强坚持?
难道不是医生亲手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吗?
随着方方更新得越来越多,大批网友开始醒悟——方方的文章到底有几分真实性?
之前有文章统计过,方方的60篇“封城日记”总计143613字,医生朋友出现139次,表示概率的可能、好像、大概出现148次。
这不能不使读者怀疑方方的小心思——毕竟从一开始,她就给这场疫情定性为【人祸】。
为了证实这个观点,她紧咬【问责】、【信息不透明】、【盲目乐观主义】,维持疫情初期的低气压,无限放大微观悲剧,割裂百姓与政府……也因此遭到质疑。
只是方方自己没有意识到,她已经相信了自己在日记中树立起的、反官僚、求公开、与“极左分子”抗争到底的公知形象。
她已经不自觉地显露出话语霸权,把“极左”的帽子,扣向那些质疑“满地手机”真实性的、询问她送侄女去机场细节的、替梁晓霞护士说公道话的读者。这只是一日一记,你们质疑就是极左。
极左,在方方熟悉的80年代是个很恐怖的词,被扣上这顶帽子,就是“反革命”、“反改革开放”的罪人,而网友无非是想看看证据,向方方要个【真实】而已。
在方方这里,要真实=极左=祸害国家,这是什么逻辑?
02
双标的公知最可怕
不少人带着疑虑去扒方方的过往,想了解,方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是怎么想的?
我们从方方过往微博的字里行间,看到了她是一个“童真”的人:
看到了美国小孩说“杀光中国人”时的率真,而不去想是不是美国的霸权主义渗透到了小孩的教育中。
她还是一个“心怀大爱”的人:埃及少年12岁就畅谈政治时,她说:未来是属于他们的。丝毫没有觉得恐怖。
而当团中央号召青年学生成为发扬网络文明志愿者时,方方却换了一套标准:
先是觉得不妥!
后来可能觉得没发挥好,又补了一发:我们的青年学生要专心学习的,为什么要介入到成年人尚在争辩的话题中?(所以,埃及的学生不需要学习知识?)
她是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
在中国企业家自掏腰包,就钓鱼岛事件争夺话语权的时候,清醒地看出他是个病人。
她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给一则呼吁正能量的新闻泼上冷水,把问题直接上升到国家高度,任何改进都是徒劳的。
方方可能就是她朋友口中的——“上天和生活选定那个感受黑暗的人”。所以她可能注定无法真正感受光明。
看上去,方方一直和百姓、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边,又好像从来没有真正站在一起。
方方这样的大小姐,本就不是"人民群众"啊!
方方的祖父汪国镇是个抗战英雄。
1938年,汪国镇因不愿意同日本人合作欺压百姓,被残忍杀害。民国政府嘉奖了汪家,送了一块匾,写着“义烈千秋”。
方方的叔祖父汪辟疆,是当时有名的鸿儒学者,担任国立南京大学的教授。
还有他的伯父,与蒋经国当年颇有交情,后来蒋家败退台湾,关系便就此中断,而过了半个多世纪后,方方还不忘在文章提及此事。
家族中名人辈出,经济条件自然优渥,在民国时期的首都南京,汪家就有自己的三层小洋楼。
解放后换成了前后都有院子的小楼,小了很多,汪老爷子并不在乎,但是方方在今天还心有不甘地念叨着。
解放前汪家的优渥生活一直是方方母亲所津津乐道的,想必这也潜移默化影响到了方方:出门都坐轿子,多么风光啊。
这份"祖上风光"的荣耀,方方极为在意,带着名门望族的光环与骄傲,这份优越感从来都没消失过。
在她的百度百科介绍里,她庞大的家族中,出人头地的都被列在这个专栏里,没有名气的家人则只字未提。
在每一个带有历史年代感的话题里,她总是要谈及以往的家里的富足,她会怀念只有父亲用得起相机的那个年代;
她会在立“吃货”人设的时候,
小小地炫耀一下自己质朴的特权——出国指标、买的到烤箱;
在方方自认为最困难的五年里,她和朋友自驾游了欧洲,是每天都会走错路、优哉游哉的那种自驾游:
方方也许从未追求过【平凡】。
在展现自己优越感的时候,就差像阿Q一样说一句:“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或许,方方从来都没觉得自己是群众,也觉得自己不应该是群众。方方的内心深处,依然还是那个来自旧时代的大小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