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冤家,斯大林对虎王,二战中两种最强大的坦克全方位对比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机械化和装甲理论尚处于萌芽阶段,如何最好地使用装甲以避免重复堑壕战是欧洲军事思想的一个共同主题,苏联图哈切夫斯基设想了以b重型、多炮塔t-32和t-35为先锋的重型“突破”坦克迅速突破缺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甲发展和理论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苏联的T-34/76以其厚实的装甲、卓越的机动性和强大的军备震惊了德国人,德国在1942年8月投入重型“虎”式坦克与T-34相抗衡,1943年库尔斯克战斗之后,苏联人希望生产一种装甲更厚,能抵御“虎”式坦克的高速88毫米火炮,以及一种能够对付“虎”式坦克装甲的主武器。1944年4月IS-2进入战场,它非常适合作为一个“重型”突破坦克,然而在前一个月,德国新的“虎王”坦克也被派往东线,两种二战最强大的坦克是否棋逢敌手呢
一:起源
1939年,苏联以有优秀装甲防护的KV-1重型坦克作为重型“突破”坦克,但KV-1坦克被发动机、变速器和悬挂系统问题所困扰。在进攻行动中无法跟上步伐,桥梁无法承受其45吨的重量,其可靠性不足,高生产成本,以及糟糕战斗表现是压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改变是必要的,苏联185工厂于1942年3月开始了KV-1的替换者,KV-13“通用坦克”的研究工作,该坦克将同时承担T-34和KV-1的角色。但它的高速和马力却被性能不佳的变速器大大抵消了。1943年1月,当对捕获的德国重型“虎1”被评估后,苏联当局迅速改变重型坦克发展计划,
以KV-13通用坦克外壳、装甲配置和悬挂系统为基础,研制了拥有强大火力和防护力重型坦克,在尝试将一门122毫米的S-31主炮安装到现有炮塔失败后,选择了85毫米高射炮作为临时解决方案。但鉴于85毫米炮在库尔斯克与较重的德国虎式和豹式坦克的战斗中表现欠佳。焦点转向了122毫米的U-11榴弹炮。通过整合U-11榴弹炮的后坐力吸收器和部分部件,将a-19的炮管与M-30122毫米榴弹炮的支架结合起来生产出D-25T。在成功的实地测试之后,换装了122亳米坦克炮在1943年10月31日被命名为“IS-2”斯大林坦克,并在次年4月投入使用。
1942年,德国在东线的战斗逐步转换到防守,想保持优势靠修改现有的坦克是不可持续方案,57吨重的“虎”式坦克四四方形的设计已经有6年历史了,需要一个更现代的替代者,1942年12月26日,德国武器测试办公室确定“虎”I的替代时速应该能够达到40公里,主炮能够穿透100毫米均质装甲,前装甲150毫米,后装甲80毫米,亨舍尔公司及其竞争对手保时捷很快就开始研发这种战争中最重的坦克,尽管保时捷的VK45.02(P)方案受到希特勒的青睐,
但这辆车的发动机和悬挂系统都很弱,地面压力很大,而且汽油/电力传动系统的发动机过于强大,这些都依赖于铜和其他在战时大量生产时供应不足的材料,这些都决定了它的命运。亨舍尔VK45.03(H)拥有长88毫米KwK43主炮,变速箱、履带、发动机冷却系统和其他部件可与黑豹替代方案互换,简化未来的维护和供应。1943年10月,176辆“虎王”开始在1944年1月至11月期间在亨歇尔的工厂制造。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新的坦克增加了350辆,订单最终增加到1500辆。
二:装甲水平
与德国轧制装甲所用的大量机械加工不同,为了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IS-2尽可能地避免了复杂、昂贵的铣削设备。一般来说,苏联铸造的装甲比钢更坚硬,抵抗穿透性更好,但也更容易破碎。铸造过程中只需要制作一个模具,将熔化的金属倒入模具中冷却即可。该工艺使装甲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制成各种厚度和曲线的装甲,并且由于后者在同等体积下暴露的外部表面积更小,但当时的制造技术也产生了一些固有的缺陷。需要将空腔(提升管)纳入模具,以补偿金属冷却时的收缩和密度增大,一旦装甲冷却,熔化的金属进入铸件的区域(浇口标记)需要切除。
与轧制装甲不同的是,颗粒结构没有被轧制或以其他方式改变,因此没有那么强或弹性。苏联铸造的装甲在相同的模具上厚度不一致。为了适应这种差异,炮塔和车体公差保持宽松,小配件偶尔需要修改。由于热处理不当或使用低质量合金造成的内部缺陷也很常见,这些缺陷与用锰代替镍造成的硬合金有关。为了更好地击败无帽穿甲弹,曾尝试使用回火使装甲变硬,但由于生产时间和成本的增加而被放弃,苏联装甲平均bnh420,IS-2分别bnh450和bnh440,在炮塔和车体上更加脆弱。
像其他重型的坦克装甲一样,“虎王”也依靠厚度来对抗大多数反坦克炮弹,使用坚硬的厚装甲的第二个好处是高速来袭的子弹经常掉入一个“粉碎间隙”,在打击车辆时简单地解体。倾斜的装甲也增加了厚度,它的车身和炮塔是用铬钼合金铸锭制成的滚压全层装甲,增加了深厚的内硬化性和抗应力。通过压缩和巩固金属的微观颗粒到一个一致的大小和方向,均质装甲在硬度相同的情况下工作得最好,因为变化促进了应力集中边界,削弱了其球状体的抵抗力。随着车辆的前甲和炮塔分别达到150mm和180mm厚,实现这种一致性并不容易,
金属原料加热到800°C,用水冷却,再在较低的温度下加热后冷却一遍产生所需的合金钢钢板的韧性,回火过程不可能总是做所需的准确性,结果是内部可能形成一种晶体结构(统称贝氏体),从而增加了硬度和冲击开裂的可能性。撞击弹丸的冲击波可能会在坦克内部产生尖锐金属碎片。德国人倾向于使用布氏硬度计来确定装甲的硬度,“虎王”的前甲和车体侧面是布氏硬度分别BHN220-265(150mm)和275-340(80mm)。随着战争的进行,战争后期的钼、镍和锰的库存逐渐减少。用钒作为晶粒生长抑制剂,提高了装甲的韧性。特别是在正面的弧形区域有很高的战斗生存能力,正面在战斗中似乎从来没有被穿透过。
三:火力
IS-2的D-25T主炮本质上是M1931A-19型122毫米野战炮,包含了相同的中断螺旋型后挡块和一个由液压反冲缓冲器和液压气动回热器组成的反冲系统,两者都位于炮管下的支架内。IS-2的大口径炮弹虽然非常适合攻击步兵和防御阵地,该炮产生的炮口能量是88毫米火炮的1.45倍,能够在1500米距离上完全击穿“虎”的正面装甲。对“豹”式则可以用穿甲榴弹击穿其发动机室和后面装甲,对其正面装甲,虽在稍远距离和角度不利的情况下不能击穿,但依旧能够击碎装甲板,在车体内部产生碎片杀伤效应,由于其25公斤重的炮弹能量巨大,甚至在击中炮塔时可以将“豹”式的炮塔震离座圈。
不像德国人有各种各样的反装甲炮弹选择,苏联人只依靠穿甲高爆弹,1943年后期,苏联穿甲弹被改进为钢铁硬度从460BHN钢增加到550BHN钢,每增加10BHN,大约相当于增加1个百分点的穿透。坦克上的28发弹药中20发左右是用于攻击防御工事、建筑物、人员和运输车辆等目标。它的潜望镜没有提供全方位的观察或快速瞄准,由于有大量的低质量推进剂,它的炮弹产生了大量的烟雾,暴露了它的发射位置。沉重的两件式弹药和缓慢的装弹和反应时间对固定目标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对于装甲战斗来说,这样的延迟可能是灾难性的。
克虏伯和莱茵金属-博尔西格公司生产了两种新型88mmKwK43L/71炮的原型,前者是一种全新的设计,而后者仅仅是一种改进型高射炮41L/74。克虏伯的版本71倍口径身管更短,采用立式滑动炮闩,一个下坠的楔型后膛弹射出已用完的弹壳,并保持弹壳打开,以便进行下一轮射击。由于主炮体积较大,安装了一个炮口制动装置,以排出不需要的推进剂气体并减少反冲。药筒经过了改进,使用Flak41的相同弹头部分,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193毫米装甲。结合一个优秀的瞄准器,武器系统在远程精确,这使得快速瞄准和高的第一眼/第一次命中/第一次杀伤概率成为可能。不幸的是,高初速炮弹会很快成身管磨损,因此后续型号改为两式炮管。这一点和标准的88毫米火炮十分相似,可以方便的更换磨损的段而不需要更换整根炮管,长炮筒也使得在非水平地面上穿越变得困难
四:机动能力
由于时间和成本的限制,为IS系列开发新发动机是不可能的,IS系列只是升级了KV-1上使用的520马力V-21IS柴油发动机。为了确保车辆在非常冷的温度下启动,IS-2有手动和电动能力,依靠压缩空气作为备份,带有RNA调节器的高压NK泵可以调节燃料流量和发动机转速,并对战斗舱进行预热,尽管T-34的悬挂系统是一个成功的设计,但它在超过35吨的车辆上表现不佳。因此,IS-2采用了源自德国的扭杆系统,全钢轮由更轻的“车尔瓦宾斯克履带”环绕,具有交替的平面连杆和良好的抓地力。使该车的机动性达到了中型坦克的一般标准。全车重为44吨,低于德国的“豹”式坦克,最大公路速度为40公里/小时。与机械性能不可靠的KV-1不同,IS-2的预期寿命高得惊人,约为1100公里。它能够自己走相当长的距离,它一直处于苏联进攻行动的前列,直到战争结束。
“虎王”为了避免生产延迟和最大化车辆硬件互换性,决定使用迈巴赫HL230P30发动机,因为“虎王”的额外重量,横向扭杆悬架系统包括九个负载轴,使得车轮在垂直方向上的独立运动增加了刚度,有助于在崎岖的地形上保持稳定性,并允许在坚硬平整的表面上以41.5公里每小时的理论最高速度行驶,与“虎1”的交叉车轮不同,“虎王”采用了双钢圈橡胶垫式车轮,由于冰雪不太可能阻碍旋转,因此改进了维护和在寒冷天气下的操作。“虎王”的重量很大,支撑着车轮摆臂容易在重压下弯曲变形,轴向位移可能会拉紧履带和弯曲连接螺栓而破坏正常的运动,而它的动力传动系统强度不足,发动机压力过大使密封垫和垫片容易变形泄漏,缺乏经验的驾驶员无意中以高转速运行引擎使维修是一项持续繁重的任务,大约每1000公里就需要更换工作过度的发动机,而庞大的体形在城市狭窄的道路环境中很难移动,使它只能进行有限的防御行动。
五:人员培训
战争初期,苏联红军损失了大量物资和人员损失,新的军队必须在没有足够经验的装甲指挥官的指导下创建,这导致了一个不完整和太过短暂的训练方案。由于指挥官们仍然担心由于偏离既定的教条而导致失败,军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被对命令取代。这种严格的训练方法虽然常常有助于初级军官迅速作出战斗反应,但在遇到意外情况时却证明是无效的,由于这些重型坦克部队将承担危险的任务,增加军官被视为提供冗余命令的一种方式,IS-2的军官们在乌里扬诺夫斯克、萨拉托夫、高尔基和其他地方经过了坦克学院后,将在IS-2上与坦克一起训练,接受了大约3个月的训练,包括IS-2的专门课程和训练,重点是装载、瞄准和主炮射击、弹药护理、无线电操作、技术和机械技能,各种自然和人工地形类型和障碍,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执行夜间机动,以及接受驾驶员培训(时间都太短)。大多数学员几乎没有(如果有的话)装甲作战经验。
和德国军队一样,党卫军新兵首先要经过几个月密集的步兵基础训练,身体素质、轻武器技术和教育尤为重要。这是非常严格的,在战争的早期三分之一的人没有完成训练。完成初始训练后,个人可以申请专门的培训,例如作为军官候选人或工程师,有机械或技术技能的自然是最需要的,学员在德国的几个装甲训练中心其中之一进行训练。虽然每个学员都要熟悉彼此的职责,但指挥官、装弹手和炮手之间的相互作用尤为重要,因为这三个人之间的密切合作转化成了对战场威胁的快速反应。由于军官候选人和应征人员一起训练,两个群体之间的同志情谊也相应加强。国防军在军官和下级之间有明显的隔离,而党卫军营造了一种更轻松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军官们只需按军衔称呼,而不用传统的“先生”前缀。1943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外国志愿者(最好是北欧人,但也是非日耳曼人)加入进来,尽管希特勒希望将这些人融入到整体中,以灌输统一的“日耳曼尼亚”的概念,但瑞典人、挪威人、荷兰人是根据国籍来组织的
六:战术
苏联和其他国家一样,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试图为他们的轻型、中型和重型坦克找到最有效的组织平衡,导致由各种坦克类型组成的大型混合军团编队难以有效控制,而且增加了不必要的后勤负担,为了解决车辆类型不一致的问题,平衡良好、机动性好的t-34被组织为坦克旅。重型“突破”坦克,如KV-1,由于重量和机械的不可靠性跟不上t-34,因此,这些车辆编为独立、直接的步兵支援坦克兵团。IS-2装备后经常被组成团单独派去与步兵一起作战,在投入战斗前两天,参加战斗的IS-2部队在前线后方10至15公里处集结。在行动前一晚,装甲部队和支援部队将移动到距离战斗前沿1-3公里以内的地方,沿着大约1公里宽、2公里深的区域占据最后阵地。工兵清除地雷或其他障碍物,
一般来说,苏联的炮火预示着进攻开始,重型装甲旅或团先头部队保持40-50米的车辆间隔,而在后面200-300米是迫击炮、反坦克、工兵和突击步兵负责压制敌人的反坦克阵地,t-34也将在侧翼提供支持。如果没有专用的装甲运兵车,下属的机动冲锋枪营就会坐着吉普车或干脆坐着坦克上战场。依靠数量不等的T-34/85中型和机动步兵进行第一次攻击,Is-2重型坦克和ISU-152自行火炮紧随其后300-500米之间向前推进,引领直接突破阶段,与步兵一起去进攻顽固的敌人防御。然后迅速进入敌人的侧翼和后方,在敌人的战线上创造一个初始的缺口,占领和控制关键地点,例如公路交叉口和河流过境点,直到有更大的部队接防,IS-2相对较轻的重量、较厚的装甲和强大的主炮使得这种设计非常适合这种危险的矛尖作战。
当“虎”式坦克于1942年8月首次在德国东部前线时,它被分成独立重装甲营,整个战争期间,在北非、意大利、欧洲西北部和东线建立了10个重型装甲营。作为一种独立的战场进攻武器,最初的目的是在德军取得突破时增加进攻力量,它的战场战术主要根据个人经验临时拼凑而成的,最初,重装甲营由组成两个装甲连,每个连有4个排,每个排配备两辆坦克,1943年年中以后,这些重装甲营越来越多地用于防御“消防队”或机动预备队,
到1944年初“虎王”首次部署的时候,在营级兵力中很少使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步兵支援能力,而不是作为一个统一的装甲拳头,以每队由四辆加上一辆指挥车组成的小单位同时分配给几个受到威胁的单位,小单位被分成两辆车的组,然后在一个选定的点跳跃前进,其中一辆提供支援,另一辆向前推进,两辆车中只用一辆发动攻击。指挥车辆将在每个编队中机动,以协调行动并与支援单位相互作用。由于德国军队的有效训练和纪律,指挥官们在执行战术和小部队行动时通常获得相当程度的灵活性。考虑到任务和指挥官的意图,指挥官可以指挥行动,同时根据战场情况进行调整。这一点在装甲部队的进攻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及时的情报、安全、行军纪律和通讯是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七:经验与教训
相比步兵和炮兵部队在装甲车辆上似乎不受子弹、弹片和天气的风险,但坦克在炎热的幽闭恐怖环境中工作和战斗时,与外界直接接触的机会有限,因此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持续的震动会造成膝盖和背部的问题、水肿、肌肉萎缩和脊神经发炎。从反坦克地雷或爆炸、非穿透性弹丸撞击可能造成钝器损伤,积聚的一氧化碳尤其成问题,尤其是当汽车被关紧车门的时候。噪音是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经常暴露在超过85分贝的噪音中会造成听力损伤。主炮的射击和移动常常分别产生140分贝和120至200分贝的噪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