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要抢走世界工厂桂冠?西方专家说:还早,先解决这几个大问题
近日,西方一些政客吹嘘要将“世界工厂”,转移到印度,这是否可行?
西方多家权威财经媒体,采访了许多专家,得出了一个结论:为时尚早。
随着新型病毒肆虐造成全世界数百万人感染,印度与西方一些政客宣称获得了“天赐良机”,迫切地希望印度能将世界制造业重心挪到本国境内。
印度交通部长尼庭·贾德卡利最近在一次访谈中宣称,印度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就好比“因祸得福”。位于印度北部的北方邦的政府也急不可待的表态,说已经在组成经济团队吸引国际大公司入驻。
据彭博新闻社的报道,印度也在准备划出总面积相当于两个卢森堡的区域,提供给那些希望搬到印度的制造企业,而且印度“已经与1000家美国跨国公司接洽”。
印度政府全国投资促进会——投资印度的总裁迪帕克·巴格拉向英国媒体表示,印度吸引跨国公司的行动一直都在进行中。他自称新型病毒将会让很多这样公司加快自己的步骤。
(印度基础设施的落后,是阻止其成为世界工厂的一大原因)
美国–印度商会是致力于促进美印投资的很有影响力的游说团体,该商会也表示,印度已经大大提高了自己招商的声音。该商会主席尼莎·比斯瓦尔女士,曾担任美国国务院负责南亚和中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她向英国媒体表示:“我们看到印度在中央政府和邦政府,都在把重点放在吸引供应链企业方面。”“那些已经在印度设有工厂的公司可能会是最快迁入印度的,打算增加在印度的生产。”
不过她总算比较客观一点,她特意补充表示,现在各项事务仍在评估阶段,“不会仓促地做出决定”。
一句大白话来概括:八字还没一撇。
多家西方权威媒体采访的专家均表态,在全球经济问题严重的大环境下,重新安置调配整个产业链,将印度打造成“世界工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独立经济学家卢帕·苏博拉曼雅说:“因为疫情,很多这些公司都面临严重的现金流和资本限制,所以在决定下一步怎么做之前都会相当谨慎。”
长期观察事务的《金融时报》前驻东南亚分社社长拉胡尔·杰克布认为,印度政府正在集中可使用的土地资源,是朝正确方向迈进的一步,然而仅仅有土地,还不大可能吸引大公司搬迁工厂来印度……生产线和供应链之间的粘性比人们理解的要强得多,很难在一夜之间就把它们一分为二。”
“提供的是完整的基础设施,如大港口和高速公路,顶级的劳动力以及精密的物流系统,这些都是满足国际公司运营遵循的严格交付期限的关键因素。”
实际上,印度所谓的“两个卢森堡”的工业园区的新闻,恰恰点出了印度制造业的一大困难:土地大量分散的被私人所有,连为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和配套设施批出地皮,都面对巨大的阻力。
另外一个使印度不大可能成为全球跨国公司首选地的原因是,印度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全世界主要供应链。
2019年,在经过7年的谈判之后,印度退出了由12个亚洲国家组成的极为重要的多边贸易协议,总称为地区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CEP)。印度这样的决定,使得印度出口商进入那些与其它国家互免关税的市场时很难获利,也无法向贸易伙伴提供互惠。
《未来在亚洲》一书的作者帕拉格·坎拿向英国媒体表示:“我为什么要在印度生产我想卖到新加坡去的东西呢?在体系上,印度没有与其它国家维持贸易协议,这与拿得出好的生产成本条件,同等重要。”
他认为,全球贸易开始遵循“就地销售”模式,各大公司都在靠近原材料的地方生产,而不是外包生产,而且将生产与产品需求地区拉近,所以地区融合特别重要。
更让外资担忧的是,印度不稳定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以及不均匀的监管操作,都是持续让跨国公司感到麻烦的问题。
从禁止电子商务公司销售非必需品,到调整外商直接投资规定,不准来自邻国的较少受到监管的资本进入印度,这一切对外资不友好的印度政府措施,让外资担心印度实际上在利用疫情在自身周围建起了一道保护墙。
印度总理莫迪最近在向全国的一次讲话中,倡议要为“地方发声”。新的刺激方案提高了外国公司竞投印度合同的门槛。
美印商会主席比斯瓦尔女士也强调说:“印度的投资监管条例需要更加稳定,说服更多跨国公司在印度开设基地的机会就越大。”
印度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技能水平,也非常令外资担忧。印度在供电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服务领域上,显然落后于许多国家。
而大量印度年轻劳动力的知识水平过低,个人经济基础太差,种族、宗教、地域、劳工权益保障等因素干扰劳动队伍团结稳定,也导致难以招聘到足够规模的劳工队伍,令“世界工厂”的构想难以实施。
要改善印度劳动力队伍的素质问题,则牵扯到了印度社会更为深层的各种问题,需要大规模的社会改革才可能让普罗大众摆脱既有陋习的束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假如地皮、投资政策、基础设施、高质量劳动力方方面面都存在巨大困难,外资如何会来?
那么,如果跨国公司不选印度,又会选谁呢?
杰克布认为,现在来看越南、孟加拉、韩国和台湾都在新型病毒疫情之中,会比印度更为受益。韩国和台湾是技术高端方面,而越南和孟加拉是低端方面。
由于劳动力和环境成本增加,跨国公司在大约10年前就开始把生产线从搬迁到这些地方。据媒体统计,自2018年6月,也就是中美贸易战开始之前的一个月开始,美国从越南进口的货品突然飙升了50%以上,从台湾的进口产品也增加了30%。
印度被认为在此过程当中没有进益,因为印度没有创造出条件允许跨国公司不但向印度本地市场提供产品,而且利用印度作为生产基地向全世界出口。
最近几周,有几个邦开始采取行动应对某些松绑规定所带来的担忧,其中最主要的是引发争议的对陈旧劳工法的修改,以减少对劳工的剥削。例如北方邦和中央邦已经暂停了重要的劳动保护措施,使工厂甚至无需保证有清洁、通风、照明和厕所等基本设施。此类决定的出发点是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全球资本,但是通过降低标准来吸引外资,反而令外资担忧。
杰克布表示,这样的决定也可能造成反作用,所带来的伤害远比提供的帮助要多:“国际公司对这一点非常担心。他们对供应商的劳工、环境和安全标准都有严格的行为准则。”
他提醒表示,2013年包括为沃尔玛等大零售商供货的孟加拉制衣工厂厂房倒塌是一个转折点。这一事件迫使孟加拉大幅度改善工厂基础设施和安全条件来争取更多的投资:“印度必须遵循更好的标准。降低标准,是完全脱离全球贸易现实的印度官僚们,凭空拟定出来的想法。”
专家们表示,现在印度必须应该开展广泛的结构性改革,才有可能重塑印度与世界的贸易关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