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现的第一份清朝时期的加急信,上面竟然写了三个急、急、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唐代至清代,全国各地基本都设有驿站。一般每隔二十里就设一个驿站,一旦要传递紧急公文,按规定每天三百里,更特别的情况可以做到每天八百里。
这里的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驿”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铺”则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凡州县往来公文,都由递铺传送。
古代的驿站,至今还留下了不少遗迹,所以,很多人都见过,但是,古代的信封又有几个人知道呢?
近年,晋城某文物收藏家淘到了一枚清朝时期的“特快专递”信封。经收藏家的研究,这个信封承载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份清朝时期的加急信。
淘到这没信封的收藏家,是高平市“长平之战研究会”的副会长李俊杰先生。据李先生说:这个信封是他在逛晋城市文物市场时意外获得的。根据照片来看,这枚信封的长度约为二十五厘米,宽度约为十七厘米,信封的颜色呈米黄色。在信封的表面上,我们能看到“泽州府凤台县县衙府转高平县衙急急急”的字样,而信封的背面则写着“光绪伍年星夜行程捌佰俚”十一个字。
根据信封上的文字信息,我们可以判断该信封的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是清光绪年间的文物。在信封的正反两面,均有红色的方形戳记。遗憾的是,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加上信封保存不当,所以,这些戳记已十分模糊,我们很难判断出戳记上的具体内容。通过查阅史料可知,信封上写着的泽州府便是如今的晋城。光绪时期,泽州府的治所(行政中心)设立在凤台县,也就是今泽州县。
李先生通过信封表面上的文字信息判断,这是一封来自清朝的“特快专递”。从信封正面的“急急急”三个字就能了解到,这封信与普通的平信差别较大,是一封非常重要的加急信。之后,李先生查找了我国古代邮政史上的惯例,发现古代信件大体分为两种:
一是、邮寄速度一般的平信;
二是、邮寄速度比较快的加急信件。
而古代的加急信件同样可分为两种:
一是、普通的加急信;
一是、朝廷专属的特别加急信。
显然,李先生收藏的这枚信封当属后者,是当时信件中最紧急的一种。
正如信件背面所记载的“星夜行程八百里”说的那样,邮寄这封信的信使需昼夜兼程,沿途不得休息,吃喝拉撒都要在马上进行,一分钟都不能耽搁,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将信件送往目的地。
根据《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可知,古代的驿站主要负责邮寄三种信件:
第一种是“步递”,顾名思义就是由信使徒步邮寄的信件;
第二种名曰“马递”,也就是由信使骑马邮寄的信件;
第三种便是“急脚递”,也就是需要信使以最快速度邮寄的信件。
作者沈括对“急脚递”进行了特别说明: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惟军兴则用之。由此可见,宋朝时期的“急脚递”是专门服务于军情的,且邮寄的速度为“日行四百”。显然,李先生发现的加急信比《梦溪笔谈》中记叙的“急脚递”还要快上一倍。由此可见,邮递行业从宋朝发展至清朝,邮寄速度已明显加快。
目前我们能在博物馆中看到的馆藏古代信件,还没有与李先生收藏的信件类似的加急信。在我国博物馆收藏的信件中,绝大多数都是平信,且以普通百姓交流的信件居多,官方信件较少。像李俊杰所收藏的这封既是加急信又是官方专属信件的信封,已属于当世的珍品。除了李先生的收藏以外,目前没有任何博物馆收藏了光绪时期的官方用信封。
除了这枚信封本身蕴含着巨大的历史价值外,李先生还向我们展现了信封的另一大不俗之处。众所周知,钢笔这种文具诞生于十九世纪初,且钢笔在被发明很久后才流入中国。李俊杰在他收藏的光绪时期加急信上发现了一个奇迹,那就是:这封信件上的文字均由钢笔书写!在目前我国史学界发现的所有清代文字资料中,还没有出现用钢笔书写的先例。
可以说,李先生的发现颠覆了史学家们的认知。在此之前,有不少学者曾对此进行研究,并认定钢笔是在民国以后才开始盛行的,清人并无钢笔书写文字的习惯。显然,李俊杰先生收藏的信件已推翻了这种说法。这封信已向我们证明,至少在清光绪时期,朝廷就已经开始使用钢笔书写官方信件。不过,由于当时的中国尚无精工的概念,所以,这些用于书写官方文件的钢笔极有可能是从国外进口的。
毕竟,钢笔的笔头是由金属打磨的,清朝时期尚无批量生产钢笔头的工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尚未出土光绪时期的钢笔,所以,我们无法了解到光绪朝钢笔的样式和构造。
参考资料:
【《梦溪笔谈》、《百年前的“特快专递”》、《中国古代的信息传递》】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