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发明的馒头,和我们现在吃的有什么不一样?里面的肉馅没了
古人的智慧,馒头的由来
馒头是现如今很多中国人的主食,尤其是爱吃面食的北方家庭,隔三差五的就要蒸一锅馒头。馒头的制作方法简单方便,先将面粉用水和匀,静置发酵后揉成面团,再放入笼屉中蒸熟,香喷喷的馒头便可以出锅了。
大道至简,馒头的制作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国先人的智慧,相较于西方直接用火炉烤制面包,我们通过发明的陶器,学会利用水蒸气作为烹饪介质,在避免烤焦食物的同时,又获得了蓬松的口感,不得不说这是世界烹饪史上的一大进步。有关于馒头的发明,还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
相传在三国时期,西蜀诸葛丞相在平定南方蛮夷叛乱时,遇到汹涌的江水阻挠部队前进,为了顺利过河,诸葛亮便帅众人祭祀河神。在古代祭祀河神往往要用活人生祭,为了避免牺牲无辜的百姓,诸葛丞相便命人用面团揉成人头的模样,再在其中填入牛羊肉做馅料,用来替代人头祭祀河神,这便是馒头的由来。
所以古人吃的馒头是有肉馅儿的,那么为何我们现代人吃的馒头,里面的肉馅儿却没了呢?这还要从中国宋朝说起。
馒头的改变,要从宋朝美食大爆发的年代说起
宋朝作为中国古代经济空前繁盛,物质生活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尤其在吃的上面,犹如百花齐放,诞生了无数令现代人都羡慕不已的美食。所以现如今,一旦谈到中国传统美食,大部分都离不开宋朝,它们或是诞生于宋代,或是在宋朝发生两重大改变,馒头便属于后者。
在宋朝以前,馒头的馅料主要是牛羊肉,不过这种单一的口味已经无法满足宋朝人对于美食的追求,于是在当时陆陆续续出现了诸如生馅馒头、杂色煎花馒头、笋肉馒头、猪肉馒头、蟹黄馒头、灌浆馒头和糖肉馒头等新式馅料的馒头(摘自《梦粱录》)。
随着馅料种类的丰富,食物名称上也变得多样,这就好比现如今很多商家为了博人眼球,吸引客户的注意力,会在给商品起名字上格外推陈出新。所以在描写北宋生活的《清异录》中,便出现了关于包子的记载:
五代汴梁阊阖门外有‘张手美家’食馆,以卖节令食物为主,伏日有一款‘绿荷包子。
从名字上我们可以看出,绿荷包子很可能是以有清凉解暑效果的荷叶作为馅料的素馅包子。在这一时期,馒头的馅料偏重于肉食,包子的馅料偏重于素食,二者并没有严格界限,偶尔也出现通用或混用的情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北宋人们口中所说的馒头是有肉馅儿的。
肉馅是如何变没的?背后的心酸故事
靖康之难(1126年-1127年)以后,新建立的南宋丧失了北方大量土地,尤其是用来放牧的草场,加上连年战乱,南宋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贸易往来也变得时有时无,这使得整个国家的牛羊肉来源急剧减少,要知道羊肉是当时人们的主要肉食来源,其次是牛肉,再次才是猪肉。
但在南宋初年,民间家猪的饲养规模还很小,想要提高产量替代羊肉,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效果的。所以当时整个国家都很缺肉,甚至饭馆儿也出现没有多少肉食可做馅料的窘境。馒头作为老百姓的主食之一,又不能不做,店家只好将原本的肉馅儿放得越来越少,甚至干脆就不放馅料了。
这一时期,从北方逃到南方的宋朝百姓,开始无比怀念北宋的幸福生活,我们之前提到的《梦粱录》,以及另一本很有名的《东京梦华录》,都创作于这一时期,文人将对前朝繁华的市井生活寄托于文字之间,而作为普通百姓,将手中馅料越来越少,甚至没有馅料的面食依旧称之为馒头,同样也是表达一种对前朝的思念,以及靖康之难中遇难亲人的缅怀。
虽然没有了馅料,但心中却是满是心酸,五味杂陈。
与此同时,以素馅为主的包子,开始广泛流行起来,此消彼长之下,人们渐渐便将没有下料的称之为馒头,有馅儿料的统称为包子。当然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且有所反复的,比如现如今,一部分南方人仍然将有下料的称之为馒头,从中我们或许也可以找到馒头馅儿要失去的另一个原因。
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后,对中原文化并未全盘接受,依然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连带对中原人的饮食文化也多有保留,所以元朝统治者和贵族,很容易将馒头和包子弄混,更很难分清楚,究竟哪个有馅料?又拥有怎样的馅料?
所以为了方便,这些人或许便将没有馅料的统称为馒头,有馅儿料的统称为包子。这一假想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何现如今北方人口中的馒头肯定是没有馅儿料的,包子肯定是有馅儿要的,而一部分南方人就保留了传统。
无外乎在南宋末年,广东福建等地区是宋朝遗民最后聚居地,在宋朝覆灭后,这些后人依旧将一部分习俗和文化传承下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