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康熙长子,墓室发掘出来为何空无一物?专家表示暂无法解释
纵观清朝历史,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事件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多次出现在后世影视文学作品中。在这九个人中,大阿哥胤禔无疑是最为悲催的一位,他在康熙朝就被圈禁,直至在雍正朝逝世。作为康熙皇帝十八岁时迎来的孩子,康熙对他十分宠爱,他出生时,前面还有四位哥哥,只因他们都接连早夭,胤禔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皇长子。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皇帝在早年间的每次出巡,几乎都有胤禔随行左右,康熙帝甚至在外国使节面前也丝毫不吝啬夸赞自己这位长子。实际上,胤禔并不像许多影视作品描绘的那般蠢笨无能,相反,他文韬武略颇为优秀,在外征战,在内参政样样拿手,经常为康熙皇帝分忧解难。5岁开始,胤禔就进入上书房读书,由于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老师们经常夸奖他。
▲胤禔画像
清朝有春猎、秋猎的传统,作为长兄的胤禔在外射猎时,会经常骑马保护弟弟们,受到许多人赞扬。不仅如此,由于胤禔气质出众,做事情踏实干练,又富有仁义之心,康熙皇帝对他十分看重。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噶尔丹祸乱边疆,裕亲王福全领命率大军前去镇压,康熙皇帝为历练胤禔,专门下令让他跟随大军出征,临行前还对兄长福全嘱托,希望他照顾好胤禔,这一年,胤禔年仅18岁。就常理而言,胤禔如此受宠,他的一生应该都会在康熙的庇佑,享尽荣华富贵。可惜世事不遂人愿,胤禔不仅没有得到保护,甚至死后葬礼也十分简陋,墓室内空无一物,连一件随葬品都没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胤禔墓室内景
个中原由,还要从胤禔随军远征噶尔丹,建立了一些功勋开始说起。当年,胤禔正值少年,十分英勇无畏,在战场上总是冲在最前方,极大地鼓舞了远征士兵的士气,康熙皇帝对于儿子的表现也十分满意,在大败噶尔丹后,胤禔受到了父亲的夸奖和奖赏。可惜,随着胤禔的军功渐盛,他的野心也在不断增长,一直以来胤禔都以为父亲是想让自己当太子,可碍于庶出的身份,难以突然提及,毕竟自己的亲弟弟胤礽在出生不久就被封为东宫太子,实则是沾了他母亲赫舍里皇后的光。弟弟胤礽虽仁德,却没有什么功劳,经常办错事,胤禔认为自己不管是才学还是能力,都要远胜弟弟,只要将弟弟扳倒,父亲一定会立自己当太子。
▲胤礽剧照
有此想法后,他开始联络自己的外祖父,内阁大学士明珠,想要借助外祖父的势力,将太子赶下台。在胤禔和明珠的精心笼络下,不少王公大臣成为大阿哥党羽,胤禔的势力越发雄厚。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胤禔被封为直郡王,开始参与军机处事宜,这让胤禔一党看到了继承太子位的曙光,胤禔已经开始参与军政大事,一定还有上升空间。可惜,太过着急的胤禔最终还是因一件事彻底与皇位失之交臂。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太子胤礽被废,胤禔专门跑到康熙皇帝那里,劝父亲杀死这个大逆不道的弟弟,胤禔竟然想要兄弟相残,康熙皇帝听后震怒。
▲康熙帝剧照
在他看来,自己可以忍受儿子们相互争权,但泯灭亲情实在毒辣,毫无人性,就在此时,三阿哥胤祉向康熙皇帝上奏,说胤禔行巫蛊之术,故意诅咒太子。康熙帝听后更是勃然大怒,当场大骂胤禔是“乱臣贼子”,下旨褫夺了其封号,并囚禁在府中,就这样皇长子胤禔在九子夺嫡的战争中彻底败下阵来。到了雍正皇帝登基后,他对自己这位哥哥还算仁厚,虽没将他释放出来,却也时常赏赐给他各种财物。雍正十二年(公元1735年),胤禔因病去世,享年63岁。
▲胤禔陵墓内景
由于胤禔是被废郡王,他死后关于其墓地在哪个地方,史书并没有太多记载。直到专家们多次搜寻后,才发现其墓地在天津蓟县的黄花山。胤禔的墓室,远远小于其他皇子,没有碑亭、石牌坊等地上建筑。上世纪六十年代,胤禔墓地遭到破坏,当地人以为这里有无数金银财宝,但打开陵墓一看,里面除了一口古棺外空空如也,只有墓室的墙壁和地板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本是一代皇子,墓中却没有丝毫随葬品,专家们对此也表示暂无法解释。
结语
胤禔一生颇为传奇,早年地位尊荣富贵,死后却凄凉冷清,万象皆由心生,或许胤禔在经历过大起大落后,返璞归真,放下了心中的执念,因此这简陋狭小的墓室,会不会是他生前所要求的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