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败将该杀?此国就因为做错了,最后差点亡国
作为一国之君来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尤其是在古代的战争年代,如何任用将领尤其重要。有道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战场的胜负。还有句话叫:胜败乃兵家常事,再精明的将领也难免一时疏忽犯下错误。如何处置战败的大将,可以直接看出一个国君的胸怀与远见。
春秋时期,晋国是诸侯国当中第一个崛起的大国,晋国的国君晋文公曾经流亡到楚国,曾受到过楚成王的优待。当时的楚成王曾问过晋文公:“我现在这样照顾你,你以后怎么报答我呢?”晋文公就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成为国君,两国在战场上相遇,我会退避三舍,作为回报。”后来晋文公真的回到了晋国,并成为了国君。不久之后,楚国也逐渐强大起来,于是便联合了陈国、郑国等几个国家,出兵入侵晋国,担任楚国统帅的是楚将子玉。
子玉在战场上征杀多年,经验丰富,立下过不少战功。在作战初期,双方有过一些小的战斗,也曾派出使者进行谈判,但没能达成一致,最终在濮城这个地方进行决战。在战争一开始,子玉便指挥军队一路冲杀。而晋军并没有直接迎战,而是像晋文公许诺过的那样,退出了三舍(九十里)。晋军此举看似报答楚成王,其实是诱敌之计。而子玉却没有发觉,带领军队冲进了埋伏,最终被晋军包围,楚军大败。
得知楚军大败之后,晋文公却并不怎么高兴。手下人就问他:“咱们大败楚军,您为什么不高兴呢?”晋文公长叹一声:“虽然楚军大败,但他们的大将子玉还活着,我怎么高兴得起来?”然而,子玉虽然在战场上活了下来,但回去之后却因为战败一事,被楚成王处死了。晋文公得知之后非常高兴,他说道:“我还担心子玉不会死,楚成王却处死了他,真是太妙了!”
无独有偶,到了楚庄王时期,楚国再次与晋国发生了交战。当时率领楚军的是子反,他是楚国的王室贵族,而且勇猛善战。初次作战的时候,楚国战败。子反重整军队,准备再次与晋军决战。
楚庄王得知消息之后,便派人来找子反,询问他接下来作战的策略。不巧的是,使者来的时候,子反正在和朋友喝酒,而且已经有些醉了,于是便回绝了使者,准备酒醒之后,再去见楚庄王。但楚庄王得知之后,却十分恼怒,立刻派人处死了子反。
或许正是因为楚国国王做事不当,误杀忠臣,楚国国力大减,逐渐失去了自己的霸主地位。与之相反的事例也不少。秦穆公时期,秦国与晋国为争夺中原霸主发生了战争,结果秦国不仅大败,领军的三位主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还被晋国俘虏。在此之前,秦穆公曾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晋文公。于是便让女儿向晋文公求情,救回了三位主帅。
三位主帅回来之后,秦穆公非但没有怪罪他们,反而主动到外面迎接他们,并且对他们说:“都怪我一时糊涂,没有听从建议,导致你们被人俘虏。你们不要灰心,打起精神来,一定要一雪前耻。”三位将领听了,十分感动。后来,秦国再次与晋国发生战争,孟明视领军作战,打败晋军,终于报了上次的一箭之仇。
类似的事也发生在晋国。晋景公时,晋国与楚国发生战争,晋国战败,统帅智莹被俘。后来,智莹逃回了晋国,林父就对晋景公说:“这次战败,都是因为智莹统帅不力,只有杀了他,才能抵消他的罪过。”晋景公对智莹的战败也十分不满,便准备让人杀了他。
这时,随会赶紧劝说:“濮城交战的时候,楚国因为战败而杀了子玉,晋文公知道后非常高兴。现在智莹战败,您要是杀了他,楚王也一定十分高兴。现在咱们已经打了败仗,再杀死将领,不等于在帮着楚国对抗我们晋国吗?”晋景公听完觉得有理,便饶恕了智莹。智莹对此十分感激,后来迎回晋公子立下了汗马功劳。
人无完人,就算是久经沙场的大将,也难免一时疏忽,犯下错误。若是因此就斩杀大将,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作为一国之君,应该心怀宽大,不能为了将领一时的失败,而放弃了国家长远的利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