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摔儿子,若摔死了怎么办?原来真相在这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相信对于刘备在长坂坡上,怒摔阿斗的故事情节都有所了解。很多读者对于刘备这样的举动非常不理解,一个孩子有什么过错呢,为什么要摔他?好不容易被忠勇兼备的大将救了回来,正常人谢都来不及,但是,刘备却一反常态,怒摔爱子。
其实,这正是以仁义立身的刘皇叔的高明之处。他这样的做法,不仅表明自己对于赵云七进七出,勇救阿斗行为的担忧之情,还表明他担心爱将生死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想要保全自家儿子的性命。所以,刘备必须有一副宁愿自己儿子死掉,也不想赵云为此出事的样子。
那么,刘备这样的举动到底是出于真心,还是为了收买人心而故意为之的做作之举呢?
首先,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赵云这个人。赵云,也就是常山赵子龙。最开始,他跟随公孙瓒南征北战,后跟随了刘备。当年,曹操攻打荆州,长坂坡一战刘备大败,不仅丢了荆州,还让甘夫人和儿子刘禅身陷险境,幸亏赵云拼死相救,才护其周全。后来,刘备得了益州,便封赵云做了翊军将军。
公元228年,赵云跟随诸葛亮打关中,却遭遇了曹军的猛攻,兵败回到了汉中,转年就病死了。所以,赵云可以说是战功赫赫,他曾经带领几十个骑兵,就把曹军给击败了,刘备称其“一身都是胆”。其实,对于赵云救出阿斗后,在书中也有这样的描述:
“话说,赵子龙把阿斗从曹军大营救出后,怀抱着婴孩来到了刘备的面前,只见其战袍上都是敌军的鲜血,而阿斗则在他的怀抱中安然地睡着觉。。。。。。”这样的描写不仅让人们对于赵子龙超凡的武功一目了然,还说明了阿斗在这次营救中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但实际上,这样激烈的战斗,颠簸的路途,如此小的婴孩一定受到了不少震荡,也许他根本就不是睡着了,而是晕了过去了。虽然,阿斗没在曹军阵营中送命,但是,搞不好脑子受了什么影响。所以,长大成人的阿斗看起来比较愚笨、孱弱,也许就是当年被救时候留下的后遗症。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想法。
儿子平安归来,作为父亲的刘备本应该非常开心才对。但此时,糜夫人因为受了重伤,为了不拖累赵子龙救子,则选择了投井自尽,这让刘备实在难以展露笑颜。
不过,即便如此,毕竟赵云冒着生命危险救了阿斗。即便是普通老百姓,也应该知道这是一个天大的人情,哪怕不下跪感谢,也得饱含热泪,说点客套话。因为,在中国人的眼中,救了自己儿子一命,那就是一辈子的恩情,重金酬谢都是理所应当的。不过,当时的刘备,也不是很方便用钱来感谢赵云。
首先,如果当时给赵云奖金,那奖金的额度将很难确定,给少了显得儿子的性命不值钱,给多了也未必就能讨得一个武将的欢心。而且,在那个战争年代,有钱未必有命花。相比之下,给赵子龙升官还靠点谱,不过,他一个武将出身,带兵打仗还行,让他做管理层也不适合。
但是,如果让其统领三军,又怕关羽和张飞不愿意。那么,就剩一个办法了,赏赐美女。自古美女配英雄,找个美女给他应该会喜欢。不过,由于刘备刚刚丧妻,实在没有心情选美女。
就这样,此时感觉赏赐赵云什么都不太适合。
然而,古时候还有一种报恩的办法比较常见,那就是认自己的恩人为义亲。既然,赵子龙救了阿斗,就如他的再生父母,那么,就让阿斗认下这个干爹就好了。但是,由于古时候,被认作干爹的这个人,应该是比较年长的,德高望重的人,而赵子龙的辈分明显不够。所以,认干爹这个事儿也是行不通。
正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刘备在见到儿子被救的第一反应,不是感谢,而是怒摔儿子。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策略,让赵子龙救阿斗这个功劳,看似被认可了,却一点都没有被高看一眼。同时,刘备用行动向三军表明了自己“爱将胜子”的态度,将赵子龙救子的功劳给淡化了,而且更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魅力。
其实,从刘备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处事上的精明之处。把儿子摔在地上的这种行为,看着有点“表演性质”,但却是一举多得:一方面他表达了对赵子龙的感谢,对三军有了很好的交代;一方面还把自己爱才爱将的心意表露无疑,让本来立了大功的赵子龙反倒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让其人心尽收。
当然,也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当时刘备这么一摔,把阿斗给摔死了,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但其实,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毕竟,刘备是阿斗的父亲,摔儿子也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怎么可能往死里摔呢?再说,刘备的胳膊本来就很长已经过了膝盖,跟长臂猿似的,他往地上摔能摔多疼。
所以,就是因为摔不死,摔不坏,刘备才敢摔的,因为,没有把握的事,他往往是不会做的。并且,正史上的刘备根本没摔过阿斗,只是放在地上表演了一番而已。
大家都知道,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好不容易做了三年皇帝,结果夷陵大败后病死白帝城。长久以来,很多人对刘备白帝城托孤产生疑问,既然刘备知道刘禅不堪大用,为何不把皇位直接给诸葛亮?
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封建社会是家天下,即便诸葛亮能力超强,刘备也不可能把皇位让给他。这点从白帝城托孤,刘备试探诸葛亮这件事上就已经体现出来。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真的可以“自取”?想多了。如果大家把刘备四个儿子名字连起来读一读,就知道刘备的内心真实想法了。刘备这四个儿子的名字分别是:刘封、刘禅、刘永和刘理。刘禅大家都熟悉,被世人嘲讽为“扶不起的阿斗。”
陈寿这样评价刘禅,“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陈寿认为,刘禅这个人性情难以捉摸,他所作出的决定往往取决于他所接触的人。反观长子刘封,他是刘备的养子,“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
尽管不是自己亲生儿子,但刘备对刘封也不太差。当刘备在攻取益州时,有他还让刘封率军参加作战,“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遗憾的是,刘封最终被刘备赐死。
刘禅还有两个弟弟,刘永和刘理。蜀汉建立后,刘备封刘永为鲁王,封刘理为梁王。由于这两个儿子没有什么功绩,史书上对两人的记载都很少,只知道两人在蜀汉灭亡后都得以善终。把这四个人的名字连起来读就是“封禅永理”。
这四个字也暴露了刘备没有建立蜀国前的野心。“封禅”即“封”和“禅”,前者为祭天,后者为祭地,这是皇帝专属的祭祀活动,最高形式就是封禅泰山,这是所有皇帝梦寐以求的一件事,可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资格封禅泰山。
“永理”主要在这个“理“字,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有人说,刘备给四个孩子取这样的名字,赤裸裸地暴露了他的野心,确实如此。如果把“封禅永理”连在一起解释,就是刘备希望能一统天下。至于刘备内心是不是真的想恢复汉室,就不得而知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