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察打一体无人战车,装备榴弹发射器,对敌方步兵发现既摧毁
关于无人装备,国内发展得非常迅速,之前我们看到过的挂有多联装榴弹发射器的“战斧”无人直升机,还有抢滩登陆用的无人机后勤车辆。那么这次看看情报侦察旅的小型侦查无人车,不仅外形小巧,还具备一定的武装力量,可以对敌方小目标做到发现既摧毁的察打一体快速反应能力。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我们看到了某战区字数情报侦察旅的小型无人车辆。该车辆外观小巧,采用诱导轮履带式设计,可以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快速移动。可以为战士在复杂环境侦察行动中提供更多的战术选择。
整个无人战车的底盘部分占了绝大部分重量,而上层没有传统炮塔设计。而是在平台上架构了各种无人控制用的天线和侦察设备,主要以可视白光和夜视设备为主。另外最重要的就是两联装的QLG10枪挂式榴弹发射器了。这种榴弹发射器,其实就是95-1式自动步枪上配发的枪挂式榴弹,目前已经配到了班组。采用发射碰炸杀伤弹和跳炸杀伤弹时用于杀伤和压制400m内敌集群有生目标和火力点;发射破甲杀伤弹时用于毁伤100m内轻型装甲目标及杀伤400m内有生目标;发射弹道指示弹时用于400m内的弹道指示。发射的4种弹具有良好的弹道一致性。
而目前看来,这款无人侦察车上使用的应该是碰炸杀伤弹,主要是侦察到敌方的小目标,或者是步兵的时候,不仅可以回传侦察情况,而可以根据现场态势直接对目标进行摧毁,可以做到发现既摧毁。而这种搭载在无人车辆上的榴弹发射器,通常具备很强的隐蔽性,一般情况下很难防范突然飞来的2发枪榴弹。
而这款无人车在侦察性能上同样强大。可以代替一般士兵进行先期渗透,摸清楚周围的情况,也可以利用自带的侦察定位功能为火力覆盖提供精确的指引。可以说在不少战术场景下,使用无人侦察人完全可以代替人工侦察,同时隐蔽性更强,能获得不少有价值的战场信息。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装备该无人侦察车的,是战区直属的情报侦察旅。可以在大规模战役发现前,为战区的各种地面、空中打击火力提供详细的战术/战略侦察信息,进一步提供火力打击的毁伤能力。
不过因为装载能力有限,这种无人车一般也很难更换弹药,因此在侦察过程中打完两发榴弹后,大概率就要准备回来了。不过这一种带基本反步兵能力的无人侦察车辆依然很有灵性,让人感到国内军工研发人员现在的想法是不受拘束,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情况。可以说明国内无人装备的发展完全处在全球第一阵营中,在陆海空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无人装备,包含了侦察、战术打击、登陆破障、后勤运输等各个方面的用途。除了有人操控的无人装备外,大量具备自主跟随能力的,拥有一定智能的无人装备也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战士的负担,增强了作战能力。
当然,现在就说未来的战争将是无人战争还为时过早,至少十年内无人作战装备还将是战士的辅助装备,们更多地是承担侦察和后勤等辅助任务,主要是危险性较高的任务,或者是增强效率节约体能时间等。而要等无人作战武器能够完全承担主要作战任务,目前来看除了无人机的空中打击外,可能就是无人舰艇的反潜和扫雷等活动。当然,在这方面我们的发展也并不差,未来将无人装备更好地结合到训练大纲中,发挥这些装备的价值,让有人和无人之间的联合作战成为未来几年的主要发展方向,可能更加切实可行。
当年的11号工程,引进苏27全套生产技术,座舱有机玻璃都稀罕
众所周知,国内的10号工程决定了歼10战机的研发,这也是国内第一款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机。而在10号工程之后,还有一个11号工程,同样对国内战机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这就是当年的11号工程。其内容就是全套引进苏27的生产技术。而其中大量的配套技术是超过国内水平,或是国内正在攻克的,甚至一个座舱的有机玻璃都是很稀罕的。
其实早在1992年国内已经引进了苏27战机,但是随后苏联解体,我们则抓紧对方经济最困难的时期,要求引进苏27的整套相关技术。到1994年时,俄罗斯同意了这个要求,获得特许制造苏27,同时提供了全套的制造图纸和技术。而这也是国内首次完整地接触到西方先进三代机。
当时获得的相关技术覆盖非常全面,不仅有大家熟悉的发动机、机身材料、气动布局等等,哪怕是弹射座椅、飞行头盔、座舱玻璃材料,也都让国内军工感到惊讶,可见当时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就以座舱风挡玻璃来说,当时苏27使用AO-120型有机玻璃,材料为丙烯酸酯类,虽然当时国内锦西化工也在为歼10研究类似的座舱材料,但是进度非常缓慢。
而在此之前,国内关于风挡有机玻璃材料方面也很欠缺,最早是由越南缴获的一架F-5A美制战机,国内从中获得了美式风挡制造材料,当时使用的是丙烯酸酯单层玻璃,偏光范围小,透光率也超过国内产品。而后通过起义回来的F-5F,又得到了PVB中间膜材料风挡技术,但是国产PVB膜材料一直达不到A级标准,直到和加拿大合资企业的技术进入国内,国产PVB的制造水平才大大提高。
而一直到歼10,相关风挡透明材料也一直依赖国外进口,在由国内生产加工。而此时11号工程中俄方的风挡材料,依然还在消化吸收中,还来不及马上应用到歼10上。
而随着歼11的制造,和国内对苏27使用经验的增加,对于相关技术一直在不断积累,最终这些技术终于赶上了歼20。在奋斗十余年后,锦西化工的YB-DM-11(DM意为定向拉伸、研磨抛光)轻度交联定向拉伸有机玻璃终于交付了。该技术也作为歼11整体风挡材料通过了整体验收。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2001年时国内还不能为歼击机生产整体式风挡,大部分材料需要依赖进口。而十年之后的2011年,歼20首飞时,已经用上了一体化的座舱盖,而且风挡材料的透光率、重量水平都达到了世界先进。而之后歼20座舱盖关键技术解密后,才知道当年国内受困材料技术落后,从苏27相关技术中积累,直到独立研发自己的座舱材料是一条多么艰辛的道路。
目前除了根据苏27的11号工程引进的AO-120有机玻璃而来的技术外,国内自主的另一条不同技术路线的YB-DM-10有机玻璃也同步研发完成,相关参数中断裂韧性、防鸟撞冲击能力达到法国产品同类水平,而耐热性还有超过,达到了美国产品同类水平。同时还有7.5毫米和22毫米厚的两种玻璃板材供多型国产战机选用,该生产制备方法还被授予2015年度中国化工专利优秀奖。这也意味着国内整体式风挡有机玻璃材料不再依赖国外进口,可以完全自主独立生产。
目前来看,当时整体引进苏27的11号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带来国产歼11战机,快速弥补了外购战机数量不足和后期老化问题。同时还带来了一大批国内当时没有的新技术,为国内军工研发开阔了眼界,确定了研发方向。而如果不是当时苏联解体后俄方经济困难的历史机会,恐怕想整体拿到苏27的全套生产技术是非常困难的,不过历史就是如此,有很多机遇一旦把握将产生重大影响,乃至于改变未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