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枪口下的30万中国留学生,该何去何从
枪声在当地时间周六下午1:50响起。
30岁的中国博士生范轶然在自己的车里被射杀,一个对社会充满仇视的非裔枪手“随机地”朝他脑袋开了一枪。这位今年即将毕业的高材生当场死亡。
▲(图片源自水印)
他不知道自己是震惊世界的芝加哥连环枪击案的第一名受害者。接下来长达数小时的“猎杀”里,还有另外2人死亡,4人受伤。
范轶然,北大金融系毕业,剑桥金融工程硕士,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和经济系联合培养的博士。每一个履历都说明他的实力与努力。
▲(图片源自:北美留学生日报)
特别是他所在的芝加哥大学,世界上总共有71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其中26位出自芝加哥大学,成绩优异的范轶然不是没有潜力。
这种履历的人才要是步入金融界年薪轻轻松松7位数,可偏偏是这样优秀又无辜的他,就在马上要光芒四射的时候,在离住所就三个街区的地方被一个素不相识的黑人枪手杀害。
可气的是,这场悲剧原本可以避免。
因为凶手提前两年就向世界宣告他会大开杀戒!
凶手叫南丁格尔,过去两年在脸书上发布了许多极端的视频,案发前一天他还举着枪在脸书说他要随机杀人,要炸掉整个社区。
▲(图片源自北美留学生日报)
在大开杀戒之前,他录了一段视频,对着摄像头说:“要不就这个人吧!”
他的语气充满兴奋和颤抖,他拍了一下这个车,然后又转回自己的脸,“我要干掉这个人,他看起来就是个麻烦,我不需要麻烦”。
▲(图片源自:北美那些事儿)
视频就此中断,还不能确定这车是不是范轶然的。
Facebook不可能没监测到,只是它们有更重要的事要忙——忙着广告投放,忙着封川普账号、监督他又发布了什么言论,却对平台上随处可见的“杀机”熟视无睹。
倘若有心认真审核,不可能看不到这种充满死亡预兆的视频,也不存在没能力干预这种悲剧发生。
我们承认,美国有世界顶级的科研实力、优越的学术环境,这对各国学子来说依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也承认,想在学术上更上层楼,美国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从疫情爆发以来,美国的枪支泛滥、暴力横行、躺尸式抗疫、在6月到9月对国外学子的排挤政策,以及华人在美国长久被歧视和霸凌,这一系列消极举措都在削弱美国的学术吸引力。
所有望子成龙成凤的家长、所有渴望出国学习的学子,是时候重新权衡利弊、思考一下到底要不要出国了。
01
夹缝中的留学生
还有一个月就是春节,不少留学生都想回家过个团圆年。
由于海外疫情的失控,中国好几次收紧归国标准,不得已加大了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的难度。12月23号开始执行的回国检测标准,严格到让留学生圈内一片哗然——
核心思想就是:除了之前就规定的核酸阴性、血清抗体阴性之外,不再接受指尖血(以后采集更困难),把检测有效期从原来的3天缩短到48小时,报告还须明示具体的采样方式。
48小时的检测有效期,对于办事效率低下、变数太多的国外来说,的确太难为中国留学生了,可即使这么严格的情况下,还是有沈阳尹老太这种输入型病例。
事实经验告诉我们,飞机上的感染概率也不低。
尽管飞上的空气是循环流动的,但感染源附近区域也非常危险。
假设有人在机舱内打了个喷嚏,该区域的空气则会呈漩涡态反复打转,空气中漂浮的唾沫气溶胶在气流的带动下,会继续向旁边和后面的乘客传播。
世卫组织也已规定,乘坐飞机时,前三排后三排为密切接触者。
在我们的经验里,去年三月就已经有健康的回国者在飞机上被传染,并且在飞机上她全程不敢随意活动,从马德里到北京的十几个小时里没吃饭也没喝水、没上厕所,两天后这位乘客接到当地疾控中心电话,告知她确诊了。
“我都已经防护得那么细致了,还是感染了。要不是家中有急事,我怎么都不会回来,路途中风险太大了。”华侨邱小姐哽咽着说。
在检测新规率先执行的美国,一旦在飞机上发现感染者,他们的处理方式简直让人惊掉下巴——
就在4周前,一名感染新冠的乘客死在了从奥兰多飞往洛杉矶的UA591航班上。他的妻子在与急救人员交谈中透露该乘客的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
在一个多小时的抢救里,这名病人附近的乘客甚至听到了从他胸腔里传出来的声音——因为不断按压导致骨头碎裂的声音。
▲(图片源自:INSIGHT主页君)
最终这名乘客还是死了。对于存在检测漏洞、急救方式不当这件事,美联航是这么处理的:
先飞到新奥尔良,把死者抬下飞机。
然后擦了擦座椅,继续按照原计划飞往洛杉矶。
▲(图片源自:INSIGHT主页君)
不但没让乘客下飞机,也没有对飞机进行全面消毒,甚至没人能确定,那个拿湿纸巾擦拭座椅的人到底是不是机组人员。
美国政府不拿公民的命当命,企业不拿人命当命,好死不死,美国百姓也不拿自己的命当命。
直到11月底,美国依然有大批民众反对戴口罩,甚至不惜上街游行。
▲(图片源自:北美留学生日报)
疫情在西方国家不是灾难,而是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站队的工具,他们态度鲜明地高举旗帜,用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来获得某种“归属感”。
截至1月12日,全球现有确诊病例2500多万,累计死亡超过195万人。
以国外抗疫的这个尿性,疫情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会存在。因此国外疫情一天不止,中国就一刻不能放松。
想出国求学的学子要想平平安安地完成学业,要么等三五年疫情平息再出去,要么现在出去窝在外面三五年别回来,再者只能忍受严苛的检测、天价的机票和国外的检测费用。
可是年轻人求学的大好年华,有几个三五年能够耽误和消磨?
美国正用它引以为傲的“自由”,把海外留学生卡在进退维谷的夹缝里。
02
人才回流
局势已然如此艰难,美国在过去的一年里不但没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走出困境,反而变本加厉地排外,这个以“包容”“多元”著称的国家为了不被超越,不择手段地打压中国:
“制裁”华为、找茬TikTok;
不顾企业和华人的反对,禁用微信;
无论白人、黑人、拉丁裔,欺负华人、亚裔没商量;
就连起了山火,美国人都能编出一个“华人李建军用无人机纵火”的故事来怪罪华人:
▲图片源自:腾讯较真辟谣。后来有媒体辟谣,证实这是救火过程中需要的“受控燃烧”操作
在感染者超过85万的纽约,每10人当中就有一名感染者。但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从去年3月1日至5月31日纽约市公立医院内感染COVID19患者的数据中,华裔患者的死亡率是35.7%。
这超过了其他族裔的死亡率,甚至比黑人还要高。
曾有不少阴谋论的文章在网上盛行:并不是华裔体质比其他种族更糟,而是华裔被美国医疗系统自动放弃治疗了。往小处说这是不公平,往大了说这就是种族谋杀!
▲图片源自:之乎网友@王瑞恩的回答
从收入来看,亚裔应该过得很滋润
但种族歧视的阴影一直都在
尽管这种想法太过偏激,但这种阴谋论之所以大行其道,恰恰是美国的种族歧视有多严重,全球有目共睹。
在美国,华裔不到2%,中国人也不喜欢闹事儿,出了什么事情大多人选择噤声,华人是绝对弱势。
美国的日益封闭和排外的后果就是外国学生的望而生畏。
这几年,出于对美国“恶劣”的人文环境的顾虑,留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人数有所减少,并且为了留住人才、引进人才,中国也在采取各种措施:“千人计划”、“人才签证”、“留学生创业”……
从2013年以来,中国开始出现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截至2016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人员回国,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达58.48%。
在这些归国人才中,更是有众多的重量级大咖,比如密码之父姚期智、国际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单分子酶学的奠基人谢晓亮、高能物理王贻芳、人工智能甘中学、新药创制丁列明……
种种迹象表明,国人的思想在近些年发生了转变,从早些年渴望出国、认为外国一切都好,到现在出国为了学点东西再回来、镀层金,或者干脆就是体验一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
随着美国越来越偏激、越来越狭隘,中国的高端人才回流趋势还会加速。
在美国任性撵人的时候,中国正在为加强全球级的人才吸引力而不断努力。
03
高端人才有没有被珍惜?
有人在2015年粗粗算过,在中国二线城市养个孩子到大学毕业,不上补习班、不花钱大手大脚,按最节省的花销来算,到大学毕业要花掉30万。
要是生活在一线城市、上各种补习班,这个花销可能还要再加十几万甚至翻倍。
我们暂且假设这是刚刚被杀害的范轶然的花销。
在剑桥两年完全自费的话,学费要4万英镑(约¥35万);
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完全自费的话,5年就要100万美元(约¥647.5万)。
700多万人民币的投入,寒窗苦读十几年的时间成本,费钱费力、千里迢迢出来求学,眼看30岁就要学成了,结果在芝加哥的“学区社区”里被一个暴徒当街枪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