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真的来了!美国华尔街对中国的渗透有多严重?
自己下的面,含着泪也得吃完。希腊经济彻底崩溃了,国内是一拨又一波的罢工,国外还得一笔又一笔地借款。
而精明的高盛,早已向一家德国银行购买了20年期的10亿欧元CDS(信用违约)保险来转移风险,还利用自己的知情人地位,让旗下基金趁势做多CDS赚取暴利。
亨利.保尔森,《与中国打交道:亲历一个新经济大国的崛起》
遭受重创的还有整个欧盟,希腊这个“特洛伊木马”被高盛塞进欧元区,这场危机也最终演变为著名的欧债危机。欧元遭到大肆抛售,欧洲股市暴跌,人们一度担忧欧元区可能就此解体。
一些阴谋论认为,这是高盛与美国政府相互勾结,一手导演了这场重创欧洲的危机。事实真是这样吗?
从动机上来说,这么做对美国和高盛很有好处。当时,德意志银行等欧洲本土金融机构,是高盛在欧洲最大的竞争对手。欧盟国家尤其是德国,也跟美国处处不对付,而欧元作为世界第二大货币,对美元的地位形成了根本威胁!
至于网上银行Marcus,则取名于高盛创始人马库斯·戈德曼(Marcus Goldman)。这家银行从4年前诞生,就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入场之后,就迅速成为业界一流在线储蓄银行。
尤其在2020年之后,由于疫情蔓延,全球线下消费转到线上,高盛更加盯紧了线上银行这个“香饽饽”。
而我国近年也在积极布局数字货币。
纵观高盛的经历,一旦出手,势在必得。即使自己得不到,也绝不会让别人好过。
此时,回头再看关于高盛那则消息,意义必然大不相同。
1个多月前,酷玩写了一篇文章《靠装逼,这个马来年轻人骗走国库300亿》,除了揭露震惊全球的马来西亚,文末还挖了一个坑:
“刘特佐虽然手段高明,也只是舞台上的工具人。而那些助推刘特佐成就全球大案的资本,也早已渗透进中国。比如,高盛。”
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个坑填上,揭开美国顶级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的真实面目。探究高盛将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01
1869年,充满传奇色彩的高盛创始人、德裔犹太人马库斯·戈德曼(Marcus Goldman),在纽约曼哈顿南部松树街一间狭窄的小屋里挂出了“马库斯·戈德曼公司”的招牌。
这一年,他48岁。
父母是养牛的农民,家中6个孩子。由于家庭生活窘迫,戈德曼在27岁那年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
成立“马库斯·戈德曼公司”(高盛的前身)之前,他已经做了21年的马车夫和裁缝老板,服务过很多有钱人。
这一次,他决定按有钱人的玩法去玩一场。
那时,戈德曼主营的业务是商业本票。因为当时企业缺乏融资渠道,会向珠宝商和皮革上那里借钱,立下字据,按约定时间还钱。这种字据就是商业本票,并且可以流通,谁拿着字据,企业就把钱还给谁。
此后,戈德曼高调宣称自己是“银行家及经纪人”。每天穿着双排扣的长礼服,戴上绅士高帽,沿曼哈顿下城的仕女巷,挨家挨户寻找机会,从资金困难的商户手中低价收购商业本票。
然后他再加价0.5%,转手卖给商业银行。这种买卖,就是投资银行最初的传统业务模型。
到了1883年,71岁的戈德曼,经过20多年积累,已经把生意做到一年3000万美元的规模。
为了继续扩大生意,他把女婿Sam Sachs吸纳成了合伙人。至此,爷俩姓氏合并,高盛(Goldman Sachs)就诞生了。
很大一部分原因,又是我们的老朋友高盛,这次又是它布了一个局。陈久霖只是一枚棋子。
高盛CEO大卫·所罗门
第一步,高盛旗下的杰瑞公司先以低价卖给中航油一个期权产品,让中航油肯定能赚到钱。面对这样的诱惑,陈久霖将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抛到脑后,他认为“身在海外并且受新加坡法律管辖”,公司进行投机交易很正常。
第二部,精于推销的高盛顺利地让中航油够买了另一个产品——展期三项式期权合约,这是一个比普通期权还要复杂多倍的金融衍生品。高盛嘴上说是为了给第一个产品对冲用的,实际上高盛自己充当了中航油的对手盘。
第三步,按照这个衍生品的设定,油价下跌中航油获利,反之亦然。当油价从40多美元开始上涨的时候,中航油的账面上立刻出现了一笔580万美元的亏损,陈久霖想斩仓,但高盛建议“挪盘”(相当于补仓),出于对高盛专业性的信任,陈久霖照做了。
随着油价越涨越高,亏损越来越大,人性的弱点也被无限被地扩大,这时候想斩仓比从自己身上割一块肉都难。
在这个行当摸爬滚打上百年的高盛知道,此时的陈久霖已经可以“任人摆布”了。高盛又找来日本三井住友银行,向中航油放债以补充保证金,陈久霖也接受了。
如果没有1907年因缘巧合的一个小事,高盛有可能就止步于此了。
有一天早上,一个16岁的年轻人推开了高盛在华尔街的大楼,弱弱地问了一句:“你们还招人吗?”
这个年轻人叫西德尼·温伯格,出生在贫民窟、13岁就辍学的他,毫无疑问地被拒绝了。
然而他不甘心,把电梯里的23层楼都按了一遍,每一个隔间都进去询问。最终,高盛给了他一个最为不足道的工作——清洁工,还是助理!
这可能是一个比北大保安和清华打饭师傅更励志的故事。入职后的20年,温伯格勤勤恳恳,从清洁工助理,做到传达室领班,再做到合伙人助理,最终在1927年成为高盛的合伙人。
两年后,温伯格的机会来了。
1929年,爆发全球经济危机。道琼斯指数直线下跌,高盛的银行业务直接损失1200万美元。
亏钱还是小事,由于投资失误,高盛声誉扫地,此后连续5年接不到一笔承销业务。
按理说,这样的公司就应该破产了,但温伯格不这么想。1930年,38岁的温伯格临危受命出任了高盛掌门人。
这个被誉为“现代高盛之父”的人,更厉害的地方是他的政治眼光。
高盛的能量级,也由他而发生巨变。
胡佛与罗斯福坐在车中
美国1932年总统大选,由总统胡佛对阵纽约州长罗斯福,胡佛政治资历深厚且与华尔街关系密切,华尔街大佬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支持他的。而温伯格不但站出来帮助罗斯福竞选,还掏出真金白银,成为其竞选委员会中筹措资金最多的委员。
最终,罗斯福当选第32任总统,温伯格的押注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不但进入了新政府的商务顾问委员会,还当上了二战期间的战时生产委员会主席助理。
自此,高盛这家投行就与美国政府开启了长期友好关系,甚至被誉为美国高官的“西点军校”。
高盛先后为美国政坛输送过鲁宾、保尔森和姆努钦3位财政部长、4位美联储地区主席和10余位美国高级经济政策顾问。
图片来源:恒大研究院
白宫的后门越走越顺,高盛越来越像美国的国家资本,其行事方式也越来越像美国。很多事,都不摆到明面上,而是阴着来。
对于这家跨国公司,郎咸平曾做出这样的呼吁:高盛太可怕了,请珍爱生命,远离高盛!
因为,在高盛眼中,只有利益。任何挡路的人,都会被清除。
02
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19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金融政策宽松,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那些信用不太好、偿还能力弱的人,开始通过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跑步入场。
2007年2月,经历过房地产市场的“黄金十年”,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堆积出肉眼可见的泡沫风险。同年8月,就已经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
第二年,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因投资失败,宣告申请破产保护。多米诺骨牌,轰然倒塌。
当时,作为救市行动的“总指挥”的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却拒绝了救助雷曼。
亨利·保尔森
自此,市场信心崩溃,股市狂跌不止,引发全球金融动荡。
保尔森为什么不救雷曼?和高盛有什么关系?
首先,在做美国财政部长之前,保尔森曾担任高盛集团主席和CEO。
其次,《纽约时报》曾曝光了超过20份保尔森和高盛时任CEO布兰克焚的通话记录,《华尔街日报》还曾撰文揭露高盛交易员操控股价、做空雷曼股票的事情。
无论真相如何,事实是——雷曼这个竞争对手倒闭后,高盛是最大的获益者。
2009年,就是雷曼破产后一年,《名利场》杂志日前推出了那年“信息时代百名权势人物”排行榜,高盛CEO劳埃德·布兰克焚排名首位。
高盛前CEO布兰克梵
在清除对手的同时,高盛也并没有闲着。
就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个月,非洲的利比亚在高盛的“建议”下做了12亿美元的高杠杆投资。
具体的投资内容比较烧脑,简单说是利比亚购买了花旗银行等6支股票的看涨期权,如果之后这些股票价格上涨,利比亚能够赚钱;但如果股价下跌,利比亚将损失这些资金。
结果不难想象,利比亚的投资血本无归。但高盛却在其中赚了3.5亿美元的期权费用,并且是在交易达成之初,就挣到了钱。
最扎心的是,利比亚在事后诉苦:我们其实没搞懂高盛说的这些投资,高盛也没有解释。“他们的北非地区销售经常送给我们化妆品和巧克力,给我们感觉是‘自己人’。”
高盛通过“财技”变钱的本事,由来已久。2010后的欧洲债务危机,更是高盛布局的一场远超常人想象的大棋。
故事的开头是,2001年,希腊想加入富人俱乐部的欧元区,但是苦于达不到欧盟要求——预算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负债率不超过GDP的60%。
这个时候高盛来了,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金融操作(将希腊发行的美元和日元债务通过互换协议以“历史汇率”换成欧元),凭空使得希腊的“账面债务”减少了2%,后者最终得以加入欧元区。
希腊在付给了高盛3亿美元的佣金后,干脆躺平了,反正那些“账面债务”很漂亮,而真正的债务付息时间被延长到了2037年。
再者说,那些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希腊自己看不懂,也没人可以问,因为高盛要求他们不要把事情泄露给其他竞争对手。
事出反常,必有妖。
虽然账面数字变了,希腊的债务并不会因此消失。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撕掉了希腊的底裤。希腊只好站出来宣布,2009年的预算赤字和债务占GDP的比例将分别高达12.7%和113%。
自己下的面,含着泪也得吃完。希腊经济彻底崩溃了,国内是一拨又一波的罢工,国外还得一笔又一笔地借款。
而精明的高盛,早已向一家德国银行购买了20年期的10亿欧元CDS(信用违约)保险来转移风险,还利用自己的知情人地位,让旗下基金趁势做多CDS赚取暴利。
希腊不是最终目标。
遭受重创的还有整个欧盟,希腊这个“特洛伊木马”被高盛塞进欧元区,这场危机也最终演变为著名的欧债危机。欧元遭到大肆抛售,欧洲股市暴跌,人们一度担忧欧元区可能就此解体。
一些阴谋论认为,这是高盛与美国政府相互勾结,一手导演了这场重创欧洲的危机。事实真是这样吗?
从动机上来说,这么做对美国和高盛很有好处。当时,德意志银行等欧洲本土金融机构,是高盛在欧洲最大的竞争对手。欧盟国家尤其是德国,也跟美国处处不对付,而欧元作为世界第二大货币,对美元的地位形成了根本威胁!
法理上,顺理成章。
除了动机,最大的问题就是行为能力。
高盛也完全有能力在欧洲掀起这场风浪:
马里奥·德拉吉,2002~2005年间是负责欧洲事务的高盛副总裁,2011年开始执掌欧洲央行,此后长达9年。前意大利总理蒙蒂、现任英国央行行长卡尼、前德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伊辛......也都有高盛背景。
对此,英国《独立报》发出惊人之语:整个欧元区成了一个高盛集团的项目,难道高盛成了欧洲的新主人?
但愿不是。
不论事实真相如何,高盛和美国政府的一系列动作,都符合高盛和美国的利益。
并且,为了这个利益,任何东西都可以被牺牲。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经济飞速增长的中国,也早已引起了高盛的兴趣。
03
不得不承认,高盛很会玩国家心理战。
“金砖四国”的概念,就是高盛的经济学家在2001年首次提出的,让很多国家都受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