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去年GDP增2.3%这么了不起的成就也有人说风凉话,怎么看?
中国2020年GDP增长2.3%,总量破百万亿,这是全球经济昨天的大新闻,但它在中国互联网上的反响一般,老胡在热搜的头部没看到它,老胡发了帖子,评论区说怪话的很多。
中国经济去年克服疫情的巨大困难而实现全球主要经济体里唯一的正增长,这是重大成就,普通中国人也知道的。中国社会整体上对此很满意,甚至挺骄傲的,这个事实错不了。
然而这种集体的满意和骄傲,未必就是舆论场日常的主色调,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人情绪可以尽情抒发并且寻找知音的互联网时代,二者常常不是对应关系。国家整体上做得很好,但是每个人的生活是具体的,2.3%的增速毕竟比上一年的6%少了3.7个百分点,而少的这3.7%是很多个人和家庭的挫折和困难,这些挫折与困难是那些人个人情感的主要来源。
全球化中的国家竞争态势很重要,大多数中国人都爱国,但也会有一些人将个人境遇迁怒于社会,甚至很多时候爱国与这种迁怒是并行不悖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出了再好的消息,也会有一些人说风凉话,与社会的集体满意和喜悦南辕北辙。加之开放的互联网舆论场还有额外的复杂性,有少数势力刻意煽动情绪,试图劫持舆论导向。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反响,比如老胡看到一个帖子,在一张配图下用大字质问:“为什么我国这么富,我们却这么穷?”
这就是舆论场。中国的进步再快,也会有大量不满情绪的释放,也会有看上去义正辞严的诘问冲击眼球。对这种现象,窃以为既要引导和管控,也要不断增加我们社会对它的承受力。因为这是舆论场的原生态,有着绵延不绝的再生力量。
当然不能让负面的情绪宣泄成为主导性声音,误导社会的认知,比如就去年的抗疫和GDP,真让他们说的好像国家搞得不好一样,那既不是事实,也非社会的主流认识。但是,如果社会能够适应这种牢骚及挑衅性声音的存在,能够清楚辨识它们与基本事实之间的扭曲关系,那么国家的工作会轻松得多,社会秩序对管控强度的依赖也会降低很多。
▲北京居民在接受冠状病毒疫苗接种之前填写同意书。图源:新华社
说到底,中国事情做得好,政治上的底气越来越强,其实最经得起说。另一方面,社会总会有一部分事业或生活不顺的人,还有一些人需要用说“独特观点”乃至唱反调来彰显自己的存在,这是永恒的舆论结构。
老胡年轻时学俄语,是“从苏联走过来的”,而且穿越了世界的很多动荡,我深知“胡说八道”对有些社会的破坏力以及治理它面临的挑战。也许中国是最有资本在这方面走出一条创新之路的国家,希望中国能够在反复探索中成功实现这一历史性的磨合,最终形成国家强大的综合韧性。
在唱衰中国这件事上,西方媒体总能玩出点“新花样”。但有的时候,真要跟他们较真吗?毕竟,数字摆在那里——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逆势增长2.3%,首破100万亿人民币。
一小部分西方媒体“绞尽脑汁”,终于抓住了“痛点”——中国GDP全年增速达到40年来最低,并在标题上“做手脚”,强调这一点。
对此,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的官方推特账号,于18日下午发推讽刺道,“中国宣布2020年GDP增速2.3%,西方媒体:中国在经历40年来最缓慢的经济增长后进入2021!马上就要崩溃了!”
大使馆还配上一副“可可爱爱”的漫画。左边的熊猫似乎想要说什么,却被右边那只“自信”熊猫捂住嘴。下方配文“别争辩,直接说他们南波万。”大使馆还给这句话配上英文,直译成中文是“别浪费时间争辩,直接承认西方伟大!”
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推特截图
南波万是英文“第一名”(Number One)的“谐音梗”,在中文互联网上,常见于对一些地区议题的讨论。
如斯里兰卡大使馆所说,一些外媒就是这么报道中国的经济数据的。
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的法新社发布媒体稿《中国2020年经济增长2.3%、40多年来最低》,被多家外媒转载。
法新社报道截图
国营的法国24电视台(France24)的报道标题把数据都去掉了:《中国在经历40年来最慢经济增长后,反弹进入2021》。
印媒《印度斯坦时报》:“中国2020年GDP增长2.3%,40多年以来增速最低”
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外媒在报道内容中不得不去报道一些客观事实,却把标题取得“很有冲击力”。
例如,“德国之声”报道的标题很直接:“疫情影响下,中国经济创下40年来最慢增速”,却在开头介绍“中国仍是2020年唯一没有萎缩的经济体,基本已经控制住新冠疫情这个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西方媒体,特别是财经媒体的报道相对较客观。
例如《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国是2020年唯一报告增长的经济体》,作者是该报中国分社社长郑子扬。
郑子扬本人也在我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的推特下方回复称,“不确定他们看的是哪个西方媒体,但不是《华尔街日报》,并附上了自己的报道链接。下方有网民告诉他,“法新社在很多地方发了”。
郑子扬评论推特截图
2.3%,是一个高于预期的数字,相比于一些仍然深陷疫情之中,却仍然忙着怎么唱衰别国的经济体来说,也是“一枝独秀”。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称,中国是去年唯一实现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该国发布的经济数据,打破了一些经济学家此前的预测。
《华尔街日报》特别提到两个“关卡”:“中国GDP规模首次突破100万亿人民币”,且“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0美元”。报道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得益于成功控制住了新冠疫情,且巩固了在亚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彭博社称,中国的增长正在帮助全球经济回升。
中国季度GDP10年走势图(《华尔街日报》引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制作)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2010年突破40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疫情当下,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拼尽全力,按下了中国经济复苏的“快进键”。
但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今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面对路透社记者有关“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9%”的提问,宁吉喆提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全年看仍然是负增长,但是三四季度已经转正。
“面临全球疫情蔓延,增强风险忧患意识是极为必要的。”“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也尚不牢固。总的指标是稳定回升、好于预期的,但是有一些结构性指标不是那么理想,有一些问题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都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宁吉喆表示。
保持理性,埋头赶路,有时遭遇非议,直接承认他们是“南波万”好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