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拐点来临!经济、生活、楼市后续怎么走?
东方楼书,看透房地产和买房卖房众生相!《重大拐点来临!经济、生活、楼市后续怎么走?》是一篇关于拐点,楼市,重大的文章。东方小楼引用该文章仅仅为了更好的传播房地产相关知识,让大家在房地产买卖中有更清晰的目的和执行策略!不代表小楼认同其观点,本着从不同侧面看问题的态度,我们会引用很多大咖的观点!
01 首先聊聊健康问题,我想大家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口罩折腾3年了,FK措施一年比一年严?
2020年初主要也就是武汉和武汉周边FK,其他地方春节那个月全国人民在家做了个月子,也就过去了。 2021年,主要是几个大城市呈现散点爆发的态势,动态清零之后,也就结束了。 到了2022年,似乎到处都成了漏勺,一线的上海广州深圳,二线的郑州成都石家庄,还有一些东北西北城市,动辄就居家,不幸一点的地方,一个小县城的居民居然一年有100天居家。 为何? 病毒的传染性在一直增强! 你没看错,随着病毒迭代,毒性减弱的同时,传染性也在加强。 关于病毒的传染性,有一个医学专业指标叫做R0,意思就是一个病毒感染者能传染几个人,R0越高,传染性越强。 书童从网上找到的数据,不准确的地方请医学专业人士留言指正 2020年,新冠原始毒株的R0约2.5~3.3 2021年,德尔塔变异株R0约5.1 2022年,奥密克戎BA.1的R0值大致为9.5,奥密克戎BA.2的R0为13.3,当下北京流行的奥密克戎BF.7的R0值约18.6 如果你对上面的数据不敏感,那我们拿季节性流感的R0数据(0.9~2.1,均值1.3)来做比较一下,就显现出来差距了。 是的,分析到这里,关于为何FK越来越严的解释已经有了 在动态清零的指导方针下,随着病毒传染性的增强,一旦出现了病毒,FK、静默、居家的范围一定是扩大化的 而且为了把病毒扩散链条给切断,各省督抚肯定会选择“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措施。 至于核酸产业链在背后的推波助澜,那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本文就不讨论了。
02
第二个在当下引起广泛分歧的话题是我们到底是继续动态清零还是逐步放开? 按我的想法,我们正在从动态清零向逐步放开的过渡阶段。 别喷,我写到这,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清零派”和“放开派”的吐沫星子了,容我洗个脸,再给各位唠~
之前我的想法是,口罩危机让个别行业一夜暴富,例如核酸、出口贸易等行业基本都是沿海省份诞生的生意,所以沿海省份可能受益比较大,内陆省份过得不太好,是一个地域性的问题。 直到最近,我看到一种分析,格外有道理,是从行业的角度出发的,我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给大家。 核心主旨——清零有利于制造业,共存有利于服务业 过去3年,我国的进出口一直很强劲,贸易顺差大到爆炸。
具体到数据上,光是今年1-10月,货物进出口总额就高达34.6万亿RMB,同比增长9.5%。贸易顺差高达7277亿美元,占了全球贸易顺差的62%。 取得这些辉煌成绩的背后是什么?是制造业的强大、供应链的齐全、稳定的生产秩序。 再往下深究,那就是动态清零政策的功劳。 因为我国的制造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没有动态清零,如果不是国内长期只是散点爆发,感染者轻则暂时离岗,重则长期休假,我们绝对不可能有长期稳定的生产秩序。
咱们的台湾省就是今年4月份左右选择“躺平”的,开始时一切都好,但是进入5、6月份,口罩大爆发之后,工业增速迅速回落,到了9、10月份第二波口罩来袭的时候,工业增速直接转负了。 如果我们选择和台湾省的一样躺平,制造业这样的密集型产业,由于生产、居住环境密集、害怕染病等因素,最终大概率是和台湾省的情况一样。 甚至于类似的预演,在河南富士康已经出现过了。
可是动态清零政策,站在服务业的角度,那可就是灭顶之灾了。 餐饮业、旅游业、娱乐业、运输业,但凡需要人口大规模流动才能支撑起来的行业,在过去三年,几乎就没一个赚钱的。 前天,书童去理发,跟tony老师聊天。 我说,你们受影响没那么大吧,毕竟人人都要理发,这东西没法网购。Tony老师抬手整理了一下额头的一撮黄毛,苦着脸说,我这家小店今年静默了2次,不能开门,房租水电压力很大呀~ 听到他的回答,我也只能报以苦笑。 确实,整整三年了,我们身边那些小餐饮店、小足疗店、小民宿、小网吧的经济状况可能已经见底了。 他们的老板在一遍又一遍的口罩中经营困难、举步维艰,可能连房租水电都快交不起了;他们的员工在一次又一次的静默中,无法工作,陷入手停口停的境地。 现如今很多小工厂、小餐饮店的利润水平也就是营收的10%,很多夫妻店赚的也就是2个人在外打工的工资。 一座城市一年静默2次,一次1个月,那些小本生意一家人今年的吃喝拉撒,房贷车贷就都得靠积蓄支撑了。可是,口罩已经三年,很多人的积蓄,早就见底了。 这些糟心事,这些莫名无助的压力,旱涝保收的人不会懂,在口罩危机中获取红利的人也不会懂。 但确实,从各地陆续爆发的舆情之中,我们隐约可以感觉到,服务业差不多到能够承受的极限了~ 从这样的视角看,是不是网上那些关于“清零”和“放开”的争论都可以放一放。 口罩是病,“穷病也是病”
再不逐步放开,服务业就饿死了,社会负面情绪也会越来越多。 不坚持动态清零,制造业红利期就会结束,寒冬就会来临。 归根结底,这是一笔民生账,也是一笔经济账,该怎么做,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思考共同努力,寻求出一个最优解。
03
第三个问题,是一道经济题 口罩危机这么防下去,咱们的财政撑得住么? 说实话,过去3个月,书童写了2篇关于地方财政告警的文章,全部都被咔嚓掉了。感兴趣的粉丝请添加小助理微信(stsf1702)领取。 既然这个问题不能说,咱们就盘一盘国外的数据。
日本过去3年,共计支出抗疫费用76.49万亿日元,约合3.9万亿人民币,而其2021年度财政收入也就只有57.4万亿日元,换而言之,最近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拿了几乎一半出来抗疫。 新加坡,一直被视为抗疫优等生,其2020和2021财年的抗疫相关支出为723亿新元,约合513亿美元;而其2021财年的收入也就607亿新元。 有新加坡媒体报道说,2年的抗疫支出相当于花光了一代人的积蓄,所以新加坡在做了充足准备之后,有序放开了。 过去3年,咱们中国为抗疫所付出的努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咱说自己是第二,就没人敢说是第一。 那这花费能少么? 我知道我说到这里,会有人跳出来指着我的鼻子骂,“你这么说,是要放弃么,国家都没放弃呢,放弃了如果造成大量老人儿童和基础病患者死亡,你负责么?” 呵呵,不要动不动就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指责~ 我们努力了,我们比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努力,我们全体中国人,万众一心扛了3年,硬生生等到重症危重症率万分之2.5,我们才开始慢慢放松。 咱们的老祖宗发明了“过犹不及、寅吃卯粮”这些成语,是用来警醒我们的。 财政收入,是我们全体中国人撸起袖子加油干攒出来的,是用来搞建设的,是用来追赶我们和欧美发达国家差距的,不应该也无需浪费在过度防疫上。
04
第四个问题,依旧是一道健康题 如果逐步放开是大势所趋,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过去的一个星期,广州、成都、天津、重庆、北京、上海等地陆续放松了口罩管控。 可是,放松并不意味着狂欢! 考虑到中国医疗资源的相对短缺和不平衡(缺少护理和其他卫生工作者)
数据来源: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 又考虑到民众对于病毒的认知程度不同 书童很担心很担心,后续我们将面临医疗资源的挤兑。 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悲剧,我们在2020年初的武汉见过,咱们中国人谁都不想再见到了。 还有一个点,我在当下的舆论场中没看到人提过 2020年特朗普说——病例多是因为检测多,不检测病例就少了
联想到我们一些城市已经减少了检测频次,所以,额......多余的话我没法说了,要靠各位去悟~ 我就把最近我在自家“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发的几个点复制过来,供大家参考吧~(欢迎医学专业人士在评论区指正和补充) 1、打疫苗!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数据都表明打了疫苗,打全疫苗对于降低重症率,降低死亡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图表来源: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 没打疫苗的,没打全疫苗的,明天就去,现在立刻马上! 2、购买预防性药品!感冒药、消炎药,特别是治疗上呼吸道炎症的药品,有反馈说连花清瘟胶囊有奇效(非广告) 提前买药的目的很简单,避免特殊情况下买不到药,以及遭遇医疗资源挤兑时,有药品可以缓解病痛。 3、继续做好防护!非必要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必须要去,一定要做好防护。 病,能不得,咱还是别得。虽然重症率很低了,虽然绝大多数人一周左右就能自愈,但是后遗症这件事,在医学界还存疑,没有人能证明它不存在,谁都不愿意成为那个不幸的人。
05
第五个问题,讲讲本号的老本行——经济和楼市 看懂了上面3000多字推演的朋友,我相信对于未来半年的经济走势都已经了然于胸了—— 在这个动态清零向逐步放开转换的当口,会有一些分歧,会有一些反复,会有一些困难,但是更多的一定是希望,我国的经济一定会在未来半年逐渐企稳回升,甚至是报复性增长! 经济企稳了,增长了,居民的收入就会增长,信心也会逐步恢复。 我相信,再过3年5年,我们回望2022年的时候,会发现这是一个由俄乌冲突、口罩危机、楼市去金融化等多重黑天鹅因素所砸出的黄金坑。 楼市会在经济迅猛增长的推动下,走出市场底,进入新一轮周期!
以上就是关于《重大拐点来临!经济、生活、楼市后续怎么走?》的全部内容,如果《重大拐点来临!经济、生活、楼市后续怎么走?》能够帮助到您,不胜感激!举起您高贵的手将我们收藏吧!东方楼市小楼编辑将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