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制”渐成常态 “诗和远方”如何承载新期待?
新华社记者张漫子、蔡馨逸
加长版“小长假”已近尾声,不同于以往“说走就走的旅行”,“无预约,不出游”成为今年“五一”旅游的新亮点。
在“预约制”渐成常态的趋势下,如何让游客“来之能游、游之能乐、乐之能返”,实现旅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游客和从业者的共同期待。
首个“预约制小长假”:游客点赞“不一样的风景”
5月1日上午8时,在闭门谢客97天后,600岁的北京故宫迎来了它恢复开放后的首批游客。午门外,查验健康码、激活门票、一米线外间隔排队、红外测温……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游客鱼贯而入。
为避免人群扎堆聚集,故宫对每天前来参观的人数限定在5000人。“没见过人这么少的故宫!”首批进入故宫游览的游客高兴地说。
“无预约,不出游”成为游客眼中今年“五一”旅游的新亮点。在北京一些热门景区,游客忍不住点赞景区“预约制”的实效——“山和花海代替了人山人海”“童年记忆中的北海公园回来了”。
故宫于4月29日晚间开放门票预约系统,在不足12小时内,5月1日至5月5日的2.5万张门票全部售罄。
提前预约、抢到故宫门票并不容易。北京市民刘女士说:“牡丹花开了,前边看看建筑,后面赏赏花园,往各院落里走一走,平时错过的风景今天可以一一细品,值得。”
70公里外,八达岭长城景区也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风景”。
为了避免人群聚集,八达岭长城景区制定的分段截流、循环分流、智慧控流三项控流措施,在100多名网格化管理员和420个摄像头组成的监控系统和无人机的不间断服务中,逐一落实。
在四川九寨沟景区,“五一”期间每日游客限流1万人次,须在前一天18时前预约购票。在陕西,西安城墙、大唐芙蓉园等300余家景区均实行了网络实名预约制度。西安城墙景区升级了预约系统,实名制分时段预约入园,各时段预约满员后不再接受预约。
限流30%之下,依然有矛盾待解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推行预约制与限流30%的要求,多地景区将流量管控的关口前移,变被动的现场分流为主动的行前计划和引导,为景区秩序带来新变。但“限流30%”的红线之下,依然存在一些矛盾亟待破解。
一方面,是景区整体限流与局部景点拥挤之间的矛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