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发布维权报告“五一”直播带货问题多
三、“五一”消费维权舆情表现出的三个特征:
综合分析监测期内网络舆情集中“吐槽”的上述问题和典型案例,可以发现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消费维权舆情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大多数消费投诉吐槽类舆情与线上消费纠纷直接或间接相关
疫情加速了消费者日常生活类消费的线上化。从本次舆情监测获取的数据和典型案例来看,引发消费者吐槽的“在线消费”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购买产品、接受服务主要或全部在线上进行,如直播带货购物消费、消费券领取、网游消费等;二是“在线化”成为线下消费主入口,如OTA平台、景区旅游在线预约等。
突破“网购”这一单一消费模式、数字化向消费生活全方位渗透的趋势,“云生活”“宅经济”的多业态领域、多扩散模式、多渗透手段、多逻辑行为,给“线上消费市场生态”的治理和规范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部分平台、商家违规行为几成政府政策暖市、消费信心提振“堵点”
多元化、高品质的市场供给,守规则、重承诺的交易行为是提升消费体验、畅通经济循环的基础。而无论是政府消费券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短期阶段性问题,还是直播带货问题多、网络手游充值退款难、OTA平台机票退改限制遭扯皮等现象,不仅已成为政府密集释放政策红利、力促消费信心回暖大背景下最不和谐音符,更有可能成为影响以消费为引领的经济循环体系充分畅通的“堵点”。
(三)“预案充分与否”成部分景区和城市交通假期服务大考加试题
针对节假日期间人流密集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综合统筹预案,已成多数旅游景区和交通管理部门的普遍共识和必选动作,但今年小长假因为叠加了“文旅业逐渐复苏、补偿性消费初显”的“解封”效应,给景区、交通等部门的“基础性预案”设计和实施摆出了一道加试题。而从舆情监测结果来看,预约、限流等常规应急措施,显然还不能妥善解决、高效处置非常态背景下集中出现的新情况。
四、“五一”期间消费维权舆情应对建议:
(一)鼓励扶持新业态充分发展释放消费潜能与分类施策、系统治理“云端”消费生态环境相结合。
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云端”消费形成新的增长点。对于新的业态模式融合与结构调整,相关部门与机构既要肯定并鼓励其给消费生活带来的品质提升与便利便捷,也要正视其中的违规行为、短视举动不仅仅掣肘当前的消费复苏回暖与信心提振,从长远来看还可能会给“线上”消费生态环境埋下隐患。因此,既要分类施策,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精准解决行业、领域的“潜规则”“霸王条款”等“个性”问题,又要通过联动机制、共享机制、统筹安排的顶层设计实现对互联网+消费生活新业态的系统治理。
(二)网络交易平台自觉自律履责与主动同消费维权机构建立协同工作机制相结合。
网络交易平台必须强化“第一责任人”意识,本着守法、尽责、有序的原则开展节日营销活动,充分考量线下消费向线上“转型”的消费生态环境重构过程中,消费者评价对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对 “流量变现”的决定性作用。既要自觉自律依法经营,又要积极主动同消费维权机构建立协同工作机制,通过有品质、有温度、有诚意的消费服务,有智慧、有担当、有远见的纠纷处置,实现网络交易平台生态环境的风清气朗。
(三)景区、交通出行的非常态应急预案设计与不断创新的数据挖掘应用科研成果相结合。
相关部门既要有对非常态形势变化先谋快动、抢前抓早的尽职尽责意识,又要有“更细更实”的预案后续配套举措,既能保证掌握动态实时数据,又能保证数据信息及时与“密接”行业、部门共享联动,从而保证景区、交通出行较少出现拥堵或拥堵情况即将出现时能及时有效分流,保障旅游出行等节日消费服务安全和品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