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是GDP的2.3倍,美国为91%,差别在哪?
当前我国的新冠管控刚刚放开,多数城市的首轮高峰也已经过去,正是经济发展的好时候。三年的抗疫经历,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家经济亟待恢复。

根据我国的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2021年GDP最终核算结果显示,我国广义货币总量是GDP的2.3倍,而美国却仅为91%,连1都不到。为何差别如此之大?这个数据又有什么含义?
一、货币发行与经济发展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仅次于美国,远超排名第三的日本和第四位的德国。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中,排名第一位的就是消费。简言之,在国民中的流动货币越多,居民的消费需求越高,中国的经济增长就越有动力。

如此说来,不少网友必然要问,是不是流通货币越多越好,多印发货币更能促进经济发展?这个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自2020年新冠爆发开始,各国都紧锣密鼓的开展防疫工作,受疫情影响,全球的经济形势都呈现萧条状态,作为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自然不可幸免。
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为了能尽快的恢复国家经济,美方超量印刷美元,大幅度发放货币,此举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通货膨胀严重,物价涨幅大,钱不值钱。根据数据显示,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6.2%,直逼30年来的最高水平。

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百姓苦不堪言。美国人的储蓄意识不强,突然爆发的新冠导致多数家庭的储备金不足,而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浮明显,家庭的基本开支都成问题。物价过高会引起消费水准下滑,企业销售额降低,产品滞销占用大量资金,企业流动资金缺乏进而走向破产,员工失业,这是一项恶性循环的过程。
美国是活生生的例子,多发货币并不利于经济发展,美国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21年美国多次采取升息的措施,回收流通的货币,以此来降低通货膨胀率,但物价的上涨速度仍居高不下。

中国在发行货币方面就明显谨慎很多,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的广义货币总量是GDP的2.3倍。GDP总量是114.92万亿,广义货币余额为264.7万亿。而美国的数据却为91%,难道我国超额发行货币比美国还严重?
二、广义货币
虽然我国的数据远超美国,但从CPI来看,我国货币并不存在严重超发问题。CPI又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价格指标。我国2022年整年的CPI均保持在3%以下,而美国的CPI涨幅均超过7%,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所以我国的货币并未超发,之所以我国的广义货币数据较高,跟国家的统计口径有关。

我国的M2包含了各种类型的货币,现金、储蓄及企业定存等,这个数据真实的统计了我国的广义货币总量。而美国的M2统计中,不包括存款超过10万美元的数据。十万美金也就是70万人民币,在中国一个家庭存款超过70万的大有人在,更何况是经济更为发达的美国,所以美国的M2数据不能涵盖全部的货币总量。
统计口径不同,数据差别自然不小,这种比较毫无意义。与其关注货币是否超发问题,不如着眼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三年的抗疫时间里,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增速明显放缓。根据国家发布的十一月份各项数据显示,我国的出口领域下滑明显,更有多处港口空箱堆积,集卡排队接不到单。

还有其他的传统行业,中小企业破产居多,大型企业虽然不至于破产,但也大幅度裁员缩减开支,维持企业运营。互联网行业,刘强东和马化腾两位大佬接连在内部会议发飙,阿里巴巴CEO张勇也在进行大规模人事调动,头部企业警铃大作。如何抓住经济复苏期的机会,推动企业更上一层楼,是留给每一位打工人的挑战。

三、小结
综上所述,从CPI来看我国并未出现货币严重超发问题,至于广义货币与GDP的数据问题,也仅仅是个参考。当前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经济恢复的问题,各行各业都要一鼓作气,为中国经济助力,争取能早日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对此,读者朋友们有何看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