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虚声
来源:虚声(公众号ID:lxlong20)
已获授权转载
这次爷爷过世,诸多感受略过心头。尤其是乡村的丧葬,很值得让人沉思。乡村丧葬礼仪有整套较为繁杂的细节,而且不同地区的乡村丧葬礼仪差异较大。这些繁杂的礼仪在一部分人眼中,属于浪费时间,应该摒弃;在另一部分人眼中,则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发扬光大。两者在舆论层面的争议也较为激烈。之前我想过把家乡丧葬礼仪的细节纪录下来。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老人们去世之后,这些细节就会被遗忘。但是从情绪上来说,由于爷爷刚过世,我不想现在去回忆去描述。今天这里只说一个话题,就是丧葬模式。众所周知,汉族的传统丧葬模式主要是土葬(火葬模式的历史其实也非常悠久,但没有成为汉族的丧葬主流)。几千年来,中国的农民们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寻常人家的丧葬,会把棺木埋在土地里,上面包一个土堆为坟、方便后代祭祀。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入土为安”:个人层面来说,中国人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随意损害;按照这种逻辑,死后也要将遗体完整保存,埋入地下。从宏观层面来说,传统的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死后埋入大地泥土,也是回归天地的一种途径。所以大家看华夏大地,大到帝王陵墓,小到耕地里的小土堆,其实都阐述了相同的内涵。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改火葬?古代人口较为稀疏(清朝中期之前,中国人口都没能突破1亿,不足现阶段的十分之一)。古代社会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动乱。一旦出现乱世,人口基数就会大幅度削减(每次改朝换代,人口都会损失十之七八);土地上的那些坟,也就会在岁月中自然而然地消亡,完成了自然循环。人口爆发让世界变得异常拥挤,耕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相比古代,现代社会结构较为稳固,土地上的那些坟,会顽强地屹立在那里。我老家皖北那一带,属于华北平原南端,现在基本上每家的耕地上都有坟。坟墓那么密集的情况下,也不利于农业改革(比如搞机械化大生产)。

1956年4月27日,伟大领袖、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第一代国家领导人联合签名倡导火葬,拉开了中国殡葬改革的帷幕。后来这些领导人,除伟大领袖遗体因历史原因保存至今外,其他去世后基本都火葬了。周恩来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两位威望崇高的领导人,甚至连骨灰都没有保存(撒在祖国的大地江海上)。2022年末去世的第三代领导核心三个代表创始人,也是火葬,也没有保留骨灰。国家领导人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推动殡葬业改革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解放思想(信仰唯物主义)、破除旧习俗(传统丧葬礼仪太过繁琐、需要很多时间);另一方面主要就是节省土地资源。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包括环保(土葬遗体腐烂可能污染地下水)等等。国家领导人虽然提倡火葬,但那个时代很显然并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火葬的客观条件。从思想层面来说,广大基层老百姓依然受传统文化影响,难以接受火葬。从现实层面来说,当时也没有那么多火葬场。截至1966年底,全国有火葬场87个,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所以当时只是号召公职人员去世后火葬。从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间,国家局势并不稳定,但火葬化的趋势没有改变。当时全国大力兴建“5个人、5亩地、5万元”的“三五场”或“8个人、8亩地、8万元”的“三八场”;到改革开放前夕,火葬场数量增至1608个。尤其是1976年,第一代领导人中的周恩来、朱德相继过世后火葬,奠定了大力推广火葬模式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火葬模式也进入发展快车道,行业规范化势在必行。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首个殡葬法规性文件,叫《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不过这个文件并没有解决殡葬改革的大部分问题。标志性的文件是1997年实施的《丧葬管理条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火葬,精髓有如下几条:人中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将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或者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随后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配套的法律与法规。如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如国务院第628号令等等。不过说实话,21世纪之前,农村大部分还是土葬。21世纪第一个十年,农村经常有土葬(偷卖或买火葬凭据),也有少数火葬。火
葬之后的骨灰仍然要继续装入棺椁,再进行土葬。——老百姓要承担双重成本,首先是火葬成本,其次是土葬成本,两者叠加相当于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土葬之后仍然保留坟,也没有起到节约耕地的目的。这个现象和殡葬改革的思想是冲突的。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是老百姓法律意识提升,不敢违背国家政策;但另一方面又近乎本能地固守传统。从国家层面看,不可能放弃火葬模式,重新恢复土葬;但同时也不可能直接阻止农民们将自己亲人的骨灰下葬。从个人层面看,也不可能去城里买墓地(很贵、且没有归属感),唯一的选择就是让自己亲人的骨灰按照传统模式入土为安。从更高的维度看,农村正在空心化,并且相当一部分最终会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原因很简单,农村的精英最终都会离开,农村的青壮年基本都会进城谋生。最残酷的一条就是,曾经的农村学校基本都消失了。以我老家为例,我小时候念书的村学校,早已空无一人。没有了学校,也就意味着儿童教育至少得去镇里。其实镇学校的教育水平也很揪心,要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只能去城市里买学区房。简而言之,房地产其实已经抽干了乡村的生机,成为乡村空心化与消失的最大推手。按照现在的趋势,最多再过两代人,平原地带大量的乡村就会消失,或者说现在很多乡村就在消失的边缘。当乡村消失时,那些默默趴伏在耕地上的坟,就会伴随着农民阶层退出历史舞台而雨打风吹去。最后我想说几句个人看法。说到浪费,农村最大的浪费绝对不是耕地中的坟,而是无节制的住房。我老家的乡亲们,基本都把住房盖成三层或四层的楼房(少部分五六层),看起来倒是很不错;实际上一年住不了几天,而且两层以上大多都空着,非常浪费。更让人心痛的是,部分楼房是建在耕地上,造成稀缺的耕地不可逆的减少。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