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截至1月30日,已经有广东、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浙江、江苏、上海、福建、重庆等23地召开会议部署经济工作。1月28日,安徽省召开“新春第一会”,会议主题为“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坚持严的基调,持续深化‘一改两为’(即坚定不移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全面提升工作效能”。1月28日,经济大省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把目光锁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将其视为“根本出路”。1月28日,重庆召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明确提出把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可以看到,一开完年,几乎所有省市都把“经济”发展放到了过去几年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都不约而同的用“拼”这个字来形容对于经济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过,在最近一段时间,我又发现一些不太“和谐”或者不太“科学”的拼经济的方法,今天趁着周末,一起唠唠。在去年年底,刷屏的一条经济新闻想来大家还有印象。去年十二月,疫情刚刚好转,江苏,浙江等地由商务厅牵头,组织了超1万家企业出国参加经贸活动,去全球“抢订单”。虽然受美国加息和美国挑动地缘冲突造成世界安全危机带来的全球需求下降。这些“抢订单”的成效可能有限,但是总还是一个良性的增量发展。但是,最近看到的许多“拼”经济的方法,往往是残酷的存量博弈。过去两个月,我们可以看到,各个省,各个市,各个区都组织了大规模的招商团队,摩拳擦掌准备大展手脚。但具体到招商措施,其实绝大部分要么是“税收返还”,要么是“财政补贴”,期望通过各种补贴把外部的(外省,外市,外区)的资源拉到自己地盘。这就慢慢演变成一个“军备竞赛”,哪个地方的政策好,那个地方的补贴多,企业就往哪个地方去。如果是大型企业跨省投资,其实还好一些,因为往往一个大项目落地,会带动整体产业链的发展。但是市与市之间,区与区之间的“抢项目”,往往最后就变成了零和博弈。无非是这些“GDP”记入到哪个地方政府的“统计数据”里。而企业是不是发展了,核心竞争力是不是增加了,企业市场是不是更广了,其实很多地方政府其实并不是特别关注。当然,这也都能够理解,造成这种只注重数字而不注重实质的原因其实隐藏在我们的考核制度中。众所周知,一个企业从初创到成长,从跑出业务模型到放量,从区域公司到行业龙头。每个都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整个下来,一个大企业(规模以上)的成长需要十五年的持续积累。而且绝大部分企业活不过五年……但是一任地方主官的任职期限往往只有三到五年的时间,那么,如果需要自己辖区的“GDP”快速增长,可能等到增长起来,黄花菜都凉了。所以,大家都会有倾向去挖别人已经成长起来的企业,而不是自己慢慢培育企业。大家都知道想要地方有活力,想要企业有发展,关键在于改善营商环境,关键在于破除一些利益团体,关键在于打破一些桎梏限制。但是这一些改革涉及到很多部门的自身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难度太大,相比之下解决一个“重点企业”的问题,就简单很多。无非是专人专办协调就行。所以和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破旧立新改制度相比,引进成熟的企业做好保障,显然就容易了很多。现在实施方法的是增值税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哪里企业多,哪里利润多,哪里财政多,所以地方政府如此重视“招商引资”也就在于此。“增值税”实际上是为外循环服务的,而未来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内循环,所以财税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只有税收从生产环节转移到消费环节,才会变为哪里人口多,哪里消费多,哪里财政多。而只有这个时候,地方政府才会不是只想企业改一个注册地,而是关注企业会给当地带来多少高质量就业,以及高质量服务。所以,之所以“拼”经济,变成了“拼凑”经济。不在于某一地政府的觉悟认识,而在于所配套的考核督导制度是不是真的符合“高质量发展”,符合“新发展格局”。而如果这个“指挥棒”不改,就像高考的“指挥棒”不变,那么给上千万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也不会减少,那每年数万起的悲剧,想来也很难真正得到解决吧……

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只要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