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这句话印象深刻!
作者:谭主
来源公众号:玉渊谭天
微信ID:yuyuantantian
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宣布了一项重要决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于今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很多人注意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有这么一句话:
建议稿充分吸收了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意见建议和群众期待、专家意见、基层经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
作出这句论断之前,一场多渠道、多维度的开门问策过程已经完成。
7场座谈会;
11次国内调研;
1018000条网民建议;
……
正像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提到过的,我们党在做出重大决策部署前的两个“法宝”:
“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第二是开调查会”。
七月以来,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的七场座谈会,正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样本。

从7月21日,到9月22日,一共63天。
平均每9天,就有一场座谈会召开。
7月份的两场会,主角是企业家和党外人士。
生命至上,中国最快从上半年的全球疫情阴霾中走出;谋划未来,中国依然把承载每个人生活的企业放在最重要位置。
有一个数,我印象深刻——市场主体1.23亿户,这是中国的基本盘。
留住青山,凝聚共识,这是基础。
8月的两场会,开始谋篇布局。
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思辨探讨,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系统论证了“新发展格局”的构想。

▲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则意味着,这片GDP占比达到全国24%的区域担负着率先实践“新发展格局”。
理论联系实际,成型顶层设计。
9月的三场座谈会,涉及多个领域。
科学家座谈会,谈的是发展要害。
基层代表座谈会,谈的是衣食住行。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谈的是美好生活。
“十四五”,正是十四亿人的五年规划。
回看这七场座谈会,从布局到路径,思路清晰;从专家到基层代表,参会者多元;从经济、科技到基层治理,讨论主题广泛。
我注意到,有三场座谈会都提到了一个词,“一线”。
“大家都处在改革发展和生产一线,参与经济社会生活最直接,同群众联系最经常,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见效感知最真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更加贴近基层实际、反映群众心声。”
而其中两场座谈会,直接在一线召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安徽,基层代表座谈会在湖南。
这两地,大有深意。
一个是抗洪前线,一个是“精准扶贫”重要论断的诞生地。
▲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在安徽、长沙考察
算上这两地,上半年,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一共进行了11次国内考察调研。
时间上,疫情最严峻的3月份,一共考察北京、湖北、浙江三地。
其余八个月份,每月一次。
从空间上,更能看出格局。
东部:浙江
西部:陕西,宁夏
中部:湖北,安徽,湖南, 山西
北部:北京,吉林
南部:云南
全国一盘棋,全部囊括。

蕴含其中的意味,是平衡。
反过来看,现在面临的问题,正是不平衡。
在七次座谈会上,“不平衡”是最高频的关键词之一,一共出现了6次。
如何解决不平衡,可以再从另一个维度看看这11次调研。
调研的十个省份中,2019年GDP排名前十的省份有3个;排名第十到第二十的有4个,排名第二十到第三十的有4个。
统筹兼顾,重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这样的方法论,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做了点睛的论述:
“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承认客观差异,不能搞一刀切。”
因地制宜的前提,正是调查研究。
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说过: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7场横向到边的座谈会,11次纵向到底的实地考察,正是调查研究的样本。
最近两个月,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还两次专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做出指示,特别强调网上意见征集。
从8月16日到8月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网上意见征集一共进行了两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相关栏目阅读量超过3700万。
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专门对大家的参与做了回应:
“广大干部群众关注度、参与度都很高,很多意见和建议还反馈到了我这里”。
中南海,始终直通每一个人。

五年规划,是持久战,也是共同目标。
这个目标,首先指向“发展”。
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首次做出了一个重要论断,中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呼唤“新发展格局”。

这个词,由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在两会期间首提,也成为七场座谈会上,每场必提的“题眼”。
目标确立,路径也在“安排”。
如何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七次座谈会,也给出了方法论。
关键,是“科技创新”。

七场座谈会,主题不同,对于“科技”的讨论却贯穿始终:
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党外人士座谈会——强化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科技支撑
科学家座谈会——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6个关键问题
企业家座谈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
基层代表座谈会——科技战线的代表也参会
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长三角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9月11日当天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有七位科学家现场发言,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与其中的每一位都进行了互动。

▲科学家座谈会
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对我回忆道,他当时在现场谈得最多的就是中国缺乏顶尖人才的问题。
他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以更大力度积聚和培养顶尖人才。 二是通过改革做增量,快速提高国家科技硬实力。
总书记听完,说了这样一句话:
“步子要再大一些,胆子要再大一点。”
同场的英国人戴伟正是北京化工大学的特聘教授,也是唯一一位外籍发言代表。
现在回想起来,他依然有一个细节印象深刻:
“总书记跟我说,刚开会的时候看到我没有同声翻译器,还担心是不是工作人员忘了给我,但听完我讲以后调侃说,现在明白为什么你不用同声翻译了。”
1987年,戴伟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时候外国人在中国搞科研的特别少,现在还不够多。
当场,总书记就给出了反馈:
要逐步放开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对于我国科学研究的现状,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也有清醒认知。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若川对总书记的第一印象,就是“务实”。
面对基础学科薄弱的现状,总书记提出:
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也要坚持搞基础研究。
谈话效果很明显。
座谈会召开5天后,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率先行动”计划实施发布会上表示:
“我们要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在国家最关注的重大领域,集中全院力量去做”。
座谈会召开11天后,教育部宣布,将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做出贡献。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研工作者,更离不开地方政策的支持。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向在座的三省一市的书记们督促,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
如果说要形成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是最有效的“路径”。那么对于实现这种“路径”的“方法”,总书记也有明确论断。
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16次提到了“市场主体”。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盘活双循环发展格局活力的路径在哪?
企业。
对于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总书记明确指出:
“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这里要注意两个亮点:
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
创新要素要向企业“集聚”
这既是发展的方向,也是现实的映射。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披露:
2018年,我国有专利申请企业较上年新增6.0万家,对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2%。企业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中所占比重为64.3%。
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位置当之无愧。

从第一场座谈会开始,总书记对企业的重视就一以贯之。
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提了6次企业,甚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和科学家座谈会上,总书记也各自都提了5次企业。
无论是新发展格局、科技、市场主体......这些理念的提出和政策的出台,都紧紧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人”。

发展到底为了谁,2020年,给出了答案。
上半年,疫情防控、抗洪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三者叠加在一起,每一项抉择都要格外想清楚舍和得。
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的一句“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给年初疫情防控阻击战,定了调。
疫情防控,第一位的是人民。
年中,百年一遇的洪水肆虐,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三次作出重要指示,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防汛救灾,第一位的是人民。
进入下半年,7月30日,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会议决定,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十四五”规划正式提上日程。
规划的出发点,还是人民。
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第一场座谈会,就是跟企业家“谈谈心”“鼓鼓劲”。

▲企业家座谈会
这场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
当时在会上发言的个体户代表——上海品海饭店的赵宪珍,开门见山,都是痛点:
“客源减少”“租金压力大”“进货渠道受限”。
总书记在发言中也切中要害,上来就先给大家吃了定心丸,明确要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与人民的就业、消费、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给企业家定心,就是在给市场定心,就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城市长远发展,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
这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一句话。
我印象很深。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但像前面所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同时存在。
发展的成果,能否惠及全体人民?
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的话,就是最好的答案。
长三角在一体化发展中补齐短板。
而“十四五”规划,着眼的是全社会的民生短板。
最聚焦的目光,放在了普通人身上。
为了倾听普通人的意见,半个月前,专门召开了基层代表座谈会,参会的有网店店主、快递小哥、货运司机、餐饮店主。
这些你我身边的普通人一起与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人总书记分享了自己的生活。
顺丰收派员黄波是其中一个。
整场座谈会听下来,黄波的第一感受是:总书记对每一个人的发言,都很重视,对每个人的发言都有点评和回应。
现场发言的餐馆店主刘权告诉我,总书记除了关心他店里生意的情况,还表示自己“也爱吃小龙虾”。
刘权根本没多想,就直接说了一句,“欢迎总书记到我店里品尝小龙虾,如果您太忙没有时间,我就给您送过去”。
整场座谈会,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的。
总书记和大家聊的,都是最接地气的话题。
在同湖南睿图职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博文的互动中,总书记关心他能不能“买得起房子、娶得起娘子、养得起孩子”。
在同中国建筑五局总承包公司质量管理员邹彬的互动中,总书记勉励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也是状元,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国家需要技能人才”。
而最让这些参会者感动的,是总书记提到的一句话,“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胜利都是人民的胜利!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成果是什么?
七场座谈会的最后一场,体现的淋漓尽致。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四个方面,每一项,都是幸福生活的具体体现,而这些,都有普通人共同建言献策。
我翻看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渠道征集的建议。
最长的一条,有565个字,说的是数字经济。
我摘录几句:
“数字经济首先要科技支撑,暗中急需解决中国自己的互联网独立性,不能让某些国家随时卡住我们这是核心问题。”
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遇,正说明:
决策的落脚点,仍然是人民。
中国,有14亿人口。
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只要我们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能推进一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十四五”规划,正是14亿中国人的5年规划。
10月26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要在北京召开。
新的规划,即将制定,新的征程,即将开启。
在这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有你有我,有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们加起来,叫做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