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钱还是发政策?
16日,中央党校下属的《学习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厘清扩大内需的八个认知误区》,驳斥了“一些国家直接发放现金,刺激消费需求”的观点。认为“这种方法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成本太大,在我国根本不可行”。由于今年年底左右,国家就会开始实质性刺激经济,今天我就跟大家回顾一下过去的三轮经济刺激,看一看国家过去是怎么发钱,以分辨这一轮国家会用什么方式来刺激经济。先从最底层的逻辑说起。98年的逻辑,是放弃了部分企业的国有控制权,让改制的企业能(从西方)融到资金,给民众发钱。08年的逻辑,是放弃了部分土地的国有控制权,让地产基建企业能(从西方)融到资金,给民众发钱。15年的逻辑,是放弃了部分平台的国有控制权,让互联网平台企业能(从西方)融到资金,给民众发钱。在这三轮发钱的过程中,国家实际上并没有向民众直接发钱,而是通过让渡一部分的控制权,让一些企业能够从外部获取融资,配上金融杠杆向民众发钱。98年是国有企业替国家向国企干部员工提供了下岗补偿,08年是房地产企业替国家向棚户居民提供了拆迁补偿,15年是互联网企业替国家向城市新居民提供了消费补贴。我们从买房子和赞助中国足球也能看到这种时代发钱的影子。买房,98年最有购买力的是国企的领导和员工,08年最有购买力的是煤老板和包工头,15年最够购买力的是互联网的大厂员工。投足球,98万达时代的赞助商主力是国企改制后的前国企老总,08恒大时代的赞助商是一水的房地产企业,15年时代的新金主则增加了淘宝、苏宁和乐视等互联网巨头。短期来看,在这些暴富老板们的发钱推动下,消费先被刺激起来了,从15年开始,哪怕大家互联网支付都能够领取一笔不菲的红包补贴。长期来看,在这三轮发钱的过程中,98年做大了民营企业,08年做大了房地产基建企业,15年做大了互联网平台,这些产业以及延伸的行业,既消化了随后多年近半数的社会新增就业,也凭借着生产力的爆发,为广大民众提供了远高于传统行业的收入。就像老百姓骂了好几年平台的垄断,但解决年轻人就业的绝对主力,从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再到直播UP主,一水都是平台公司提供的。而收入的大幅提升又进一步刺激的消费,推动了更多的新就业,形成了消费的正向循环机制。国家在这三次让渡权力中虽有损失,但也从民营企业、房地产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获取了巨额的税收,补上了之前欠下的亏空。因此……
您的会员已到期,无法浏览全文
会员续费开通请点击右上角进入会员中心操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