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杨风说(ID:yangfeng-2023)
2019年夏天,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要求在中国的美国企业,撤出中国。从那时候起,中美脱钩论成为中美博弈的主流议题之一。不过,特朗普在当时对在华美商的要求,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原因是办不到。
拜登于2021年1月上任,其内阁官员在口头上不再强调对华经济脱钩,但仍然持续执行,而且是认真执行。拜登一上任,立马提出,要在四个领域打造以美国为主导的供应链:(1)半导体,(2)纯电动汽车电池,(3)稀土供应链,(4)医药类产品。

拜登针对这四大产业,除了第一项的半导体产业是为了要封锁中国外,其余三项都是要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然而,拜登政府比较精明一点的地方是,从几个重要产业着手,而不是像前任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想要全方位同中国脱钩,却办不到。是以,拜登政府先是于2021年成立芯片四方联盟,于2022年8月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继而在2023年又把荷兰拉了进来,同日本一起限制对中国半导体设备的出口。如此,就完成了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围堵。在纯电动汽车电池方面,同样于2022年8月通过《削减通胀法案》。拜登政府利用大规模的政府补贴,投入在芯片和纯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的建造。这两项是属于高科技产业。至于人工智能(AI)方面,这是新兴产业,中美双方都在各自布局,强力竞争。由于美国在芯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美方采用对华限制GPU芯片的方式,企图阻碍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虽然拜登政府着眼于打造高端产业链,以及对中国的围堵,拜登政府并没有忘记中低端产业。拜登政府利用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企图裂解中国的供应链,让这些中低端产业转移到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国家。这就是拜登政府同中国经济脱钩,裂解中国产业链的拼图。相较于特朗普时期,拜登政府的手法更为细腻,逼迫盟友配合美方的手段也更为凶狠。
拜登政府如此精密的布局,真的有效吗?拜登政府的手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明攻,加上暗自逼迫盟友配合。但是这样的手法有一些破绽。第一,拜登政府假设美国的盟友都会配合,都会站队美国。不能否认拜登政府这一套做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运作后,还是发挥了一些功效,但不是全然。就以芯片围堵来说,那是因为美国掌控了半导体上游技术和专利,日本与荷兰ASML公司不得不配合。美国凭什么说服盟国,配合美国对华经济围堵的政策?难道只是凭借与盟国的安全防卫条约?其实,仅仅有安全防卫条约是不够的,因为贸易和经济本身是“利益”,利字当头,大多数美国的盟国总是推推托托,不情不愿地只是偶尔配合一下美国。除非美国能提供更大的利益予盟国,或是威胁盟国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否则,美国难以让盟国完全配合美国的政策。表面上看来,美国同中国经济脱钩的拼图很完整,涵盖了上中下游产业链,然而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国,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全球第二大的商品消费国。美国没有能力凭一己之力,斩断盟友国家同中国的经贸往来。如果美国还是坚持同中国打贸易战,经济脱钩,美国会把中国庞大的市场,拱手送给欧洲和日本。当然,如果这些国家配合美国的政策,自然也得不到中国的市场。第三,同上个世纪的苏联不同,中国对大多数美国的盟国而言,没有安全上的威胁,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同中国有领土上的争议。中国也没有领土扩张的野心。就以欧盟国家为例,虽然欧盟委员会跟从美国的政策,但许多欧盟的成员国只是嘴皮上说一说、跟一跟,缺乏实质的动作。相较于美方同中国经济脱钩,中国方面显得被动,甚至于好像是挨打的局面。中美经济脱钩如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体两面。美国同中国经济脱钩,并非中国单方面的领受损失,而是双方都会蒙受损失。
美方同中国经济脱钩,弃用中国的商品,会造成美国国内通货膨胀抬头。对中方而言,当一些中低端产业出走,会造成失业率的问题。有意思的是,中美双方面对各自的问题,却是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美国采取的是金融手段,利用加息和缩表压制通货膨胀。然而,这是治标不治本,美国的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中国的做法则是一方面加强己方产业链的竞争力,因此中国还是在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中国努力往高端产业迈进。2023年,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成为中国对外出口的“新三样”,成绩斐然。中国在这两方面的努力,能不能弥补中美经济脱钩的损失,还没有定论。但至少目前为止,中国对外贸易虽然也遭逢全球经济下滑的压力,但其表现仍然出色。然而,美方的通胀压力仍然没有解决,短期内也看不到解决的可能。美方的通胀问题得要等到明年再来观察。但是美方的高债务问题和高赤字问题却没有解决的方案,解决不了。时间久了,中美两国谁能够撑得更久,不言而喻。
我要说的是,虽然美国主动脱钩,中方是被动应对,但被动的一方却要压过主动的一方。
第一,当美方同中方经济脱钩的时候,这也表示,美方将失去中国的市场,这是同样的。第二,那些跟着美国一起,对中方进行围堵的国家或地区,也同样会失去中国的市场。第三,如果美方同中国经济脱钩的领域,是属于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一旦中国突破了该项技术,“美方阵营”将会在市场上溃败。而且,会造成美方阵营严重内卷。
华为于8月29日开始销售Mate 60 Pro手机,这意味着华为供应链突破了美方在高端芯片制造上的封锁。其实,当美方阵营决定对中国封锁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该阵营将失去中国的市场,而且是不可逆转的失去中国市场。那些跟着美国一起,对中国制裁、封锁的国家,将会同受损失。或许有人会说,由于美国的制裁和市场禁令,中方也同样失去美国的市场,这会使中美双方同遭损失。对于美方制裁中国、封锁中国的技术,当中方也同样发展出来的时候,美方将失去中国的市场,这话不假,对吧?换个角度想,原本中方在该项科技领域是仰赖美方的技术,向美方采购,但这时候中方不需要了,因为自己有了同样的技术。这是美方的损失。又,中方发展出来的产业技术,虽然无法销售到美国,但可以向欧洲,第三世界国家,和其他国家销售。美国对华封锁,迫使中国发展自己的技术,切断对美国技术的依赖,当技术发展出来后,中国企业反而多了一项产业,可以面向全球竞争,获取收益。当美国对中国关上大门,自己搞自己的供应链,并且拉着盟友一起。一旦中国也发展出相对的技术,这时候双方就要比竞争力。美方阵营如果竞争力比不上中国,最终还是要败下阵来。这是经济规律,也是历史的规律。美国再有本事,也无法逆转经济规律和历史规律。这是一个关键问题。2019年当特朗普喊出中美脱钩的时候。一些反中华人就此认定,欧洲也将加入美国的阵营,对华脱钩,一起对付中国。大家应当还记得那段时期反中华人的说法。问题是,虽说欧洲于2021和2022年的时候,同中国脱钩的声浪甚嚣尘上,但这一年来已经减缓了许多。这就是我们之前谈论的“利益”问题。中方同欧盟没有解不开的恩怨,不要说兵戎相向,就连在经济和贸易上彻底决裂,也不具备基础。这几年,美国已经换了几种说法,从抹黑中国违反WTO的规则,到民主联盟和价值观,又企图说服欧盟国家,中国对欧盟是一个威胁。美方这些说法换来换去,就是抵不过“利益”两字。原因就是美方这些说辞,都找不到强而有力的基础,不够说服力,以至于变来变去。也就是说,最终也只是美国对中国关闭市场,中国的商品仍然可以销售到美国的盟国。试问,中美两国谁的损失大?
美国关起门来搞供应链,如果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还是不如中国,美国无法将产品或服务到第三世界国家,也“难以”销售到盟国。失去竞争力的美国商品和服务,只能在自家销售。并且,还得要从海外购买较为昂贵的商品,持续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不管美国再怎么想要扭转乾坤,上面这四点是美国要严肃面对的问题。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目的是要阻碍、延迟中国的发展。但是,当中国突破了美国技术封锁的时候,这反而会是美国的灾难。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今年五月,网信办宣布,美国美光公司的产品,未能通过中国网络安全的审核。这只是中方第一炮的回击。原因,中国有了自己的存储器芯片技术。撇开中国对无人机和相关物项的出口管制,以及对镓和锗这两种金属元素的出口管制,华为Mate 60 Pro手机的问世,是第二炮,而且是重炮。当中国祭出第一炮还击的时候,我们说,往后还会有。其实,这是一个警告,警告美方不要一意孤行,不停下对中方的制裁和封锁。说实在的,这几年中方对美方的警告还少吗?但美方就是不听,总是认为自己有胜算。
中方在往后还会有更多的反击。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想,中方的做法也只是求生存而已。华为被美国以零技术的手段封锁、制裁,难道华为没有求生存的权利吗?中国芯片产业没有生存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吗?然而,美方不断地加码,不断扩大实体清单的规模,最终是绝了自己的路。也因此,中方在高科技产业每一回的突破,对美方都是打击。美方的麻烦才刚开始,这会是美方全球势力消长的开始。2021年3月3日,我们有一篇文章《中国与美国反脱钩 美国麻烦大了》,同今天的标题相同。那一期文章是两年半前对中美科技博弈的预测,今天中美博弈的情况已经改变了许多。之前有些说法已经验证了,今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完全不同的内容来诠释、说明。中方第二个反击的重炮,揭示了中美双方科技博弈的攻防,开始改变。大家于往后几个月会慢慢看到其影响。而我们今天所描述的几种现象,也将会于往后两三年慢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