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金融科技?
作者: 势之场 01 关于金融科技产业的底层生态结构,大家可以看下图: 核心的就是中间部分,金融机构+科技企业。 金融科技,拆解开来,就是“金融+科技”。金融大家都非常熟悉,就是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这些持牌的金融机构。 而科技呢,从目前来看,金融科技生态关键的底层技术科技归类为ABCD 技术,包括人工智能(A,Artificial Intelligence)、区块链技术(B,Blockchain)、云计算(C,Cloud Computing)、大数据等(D,Big Data)。 ABCD,正在从不同的方面向金融机构赋能。 人工智能(A)对金融的赋能包括智能客服、语言数据挖掘、金融信息分析等。 比如大家在银行、证券APP中反复遇到的智能回复,主要运用的就是这个技术。虽然目前用起来很坑爹,但是毕竟还在发展之中,未来能为金融机构节省大量人工成本。 区块链技术(B)目前主要应用在加密支付、智能合约等方面。 相信大家都听过咱央行正在推进的央行数字货币DCEP,采取的就是区块链技术。相比于纸币的匿名性、微信支付宝依赖网络和银行账户等,这是个更先进的支付技术,未来央行发行的每一分钱,都能无限地追踪下去。 云计算(C)是一种IT资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 过去,金融企业需要花费高昂成本,自己买电脑和服务器来处理大量交易和数据。如今,一切交给云计算就好,既有利于保障金融服务的高效率,也节省了大量开支。 大数据(D)具有高速、多样、大量、真实、低价值密度的特点,能帮助金融企业总结现状、预测未来。 大数据主要应用在客服、风控、反欺诈、营销等方面,例如银行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分析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风险,微信支付宝能通过大数据来给你推荐更适合你的理财产品。 以ABCD技术为支撑的金融科技生态,是目前金融科技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金融科技诞生之初的表现。 可以说,金融科技的出现,让传统机构从小米加步枪升级到了AK47,带来了金融领域的效率革命。 02 金融科技发展到目前的以ABCD为支撑的形态,实际上已经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孕育过程。 在金融科技的概念形成之前,也出现了金融和科技的初次相遇。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几乎已然取代了纸币交易的扫码支付。 除了扫码支付,支付宝与微信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开疆还包括余额宝/零钱通
来源:势场(ID:shichangcaijing)
上线于2013年的余额宝,对于“躺着赚钱”的银行的存款业务可谓是一场巨大革命。即使利率一降再降,也比活期存款高太多——如今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把钱存银行的?
汇聚了钱后,支付宝就开始销售理财产品、基金乃至黄金了。各家的产品的历史收益率一览无遗,质量不过硬的产品迅速被淘汰,在银行大堂忽悠人的客服经理开始大下岗。
支付宝的成功,是阿里对包括工农中建国有四大行在内的全国数千家银行的一次“收割”。若不是阿里背后浙沪财团们的郑志能量强大,恐怕就要被传统金融利益集团给扼杀了。

这个时期金融和科技的联姻,也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叫做“互联网金融”,可以说是金融科技的雏形,当时一些高校还专门开设了互联网金融这门课程。
当然,既然是初期,双方没有深度融合,难免有些不法企业蹦出来钻空子。比如曾兴盛一时的P2P,即可理解为高利贷和非法集资等把自己的生意搬到了网上,诈骗范围从一个小地方扩展到了全国人民。
03
随着金融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技为金融做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技术应用,金融科技时代才真正到来,科技真正为金融进行了量身定做,ABCD齐上阵。
走的比较远的比如央妈的DCEP,即国家法定的用于电子支付的数字货币,离全面铺开已经不远了。
最近央妈副行长范一飞在2020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上即披露:DCEP截止目前已经处理313万笔交易,试点主要在深圳和雄安等大城市进行,政府已经利用数字人民币“红包”奖励了约5000名参与抗击新冠的医务人员。

与此同时,国内的金融机构也都在不断增强自身的“科技含量”,市场上金融机构科技含量的水平,是衡量金融机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比如银行界的招行、保险界的平安,都是行业科技含量突出的金融机构。
除此之外,银行界的平安银行、建行;证券公司中的华泰证券、国泰君安等,都被认为是国内金融科技第一梯队的后备军。
除了阿里帝国的蚂蚁金服,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市场知名的互联网公司也正借助自身强大的科技水平涉足金融。例如京东旗下的京东数科,小米旗下的小米金融、百度旗下的度小满金融,乃至字节跳动等,几乎所有巨头都已经进入了支付、贷款等领域。
而一些单一领域的科技型企业,也在力图向金融科技转型,例如做互联网安全的360,也成立了360金融,旗下拥有私银家,360淘金,360借条等。
专注于人工智能的企业玖富数科,2019年发布了玖富金融云、玖富超级数字钱包等金融科技产品。
总之,现在几乎所有的传统金融机构都在加码金融科技投入从人员配备、硬件补充。甚至是自己家的投资,都铆劲儿向金融科技倾斜,好从科技中挖掘新的发展动能。

例如,中国人寿斥资27亿入主万达信息,致力于打造“科技国寿”,构建”金融+科技”生态圈;中国人保设立了人保金服,推进金融科技新业态布局。
保险巨头对科技的热衷,是因为科技能够极大改善保险的运作模式。例如基于用户使用习惯的车险定价,简单来说,对于谨慎驾驶的车主,事故率低,收费就低,对于危险型驾驶员,收费更高。因此,科技的介入让保险收费更加合理。
所以目前,金融科技领域的毕业生非常好找工作,薪酬也水涨船高,反而传统的纯金融,尤其是曾经坐着业务就从天上掉下来的柜员、理财经理等,现在已然处于一片哀嚎之中。
科技不仅赋能金融机构,这几年,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科技赋能的创新型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在没有大数据、高频交易等等技术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简单来说,我们所用的花呗、借呗背后,实际上是结合了阿里的技术和券商、信托等持牌金融机构的牌照优势相结合的产物。
为什么你的借呗初次开通就能套现五万,而我的只有五千?正是因为你的个人数据,衣食住行等各种信息都被阿里的平台所记录,阿里的成熟的模型瞬间就能判定你的信用状况,比过去依赖单家数据的信用卡靠谱得太多了。
更不要说以阿里为代表的金融科技还服务数万家小微企业,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以及对就业的支持,这些对于政府来说都是优先级极高的领域。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怀疑阿里的上层建筑资源。

这些金融科技平台强大的集成和统筹能力,也给大家提供了十分便捷的金融服务。还是那个案例,过去咱买个理财产品,还得到银行大堂听理财经理忽悠,如今在支付宝/微信/雪球等平台各产品历史收益一键就能排序。
科技,已然彻底改变了这个行业的生态。
04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我国的发展模式是“金融+地产”,未来几十年必然是“金融+科技”。那些科技含量高,金融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必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引擎”。
无论是预测的股市“金融+科技”股票,还是基于金融科技对城市房价的预测,都是对金融科技的效率改造能力和溢价能力的极大肯定。
比如专司金融科技的蚂蚁金服,2015年A轮融资估值约450亿美元。自从基于大数据的个人信用鉴别技术的花呗、借呗于当年上市后,蚂蚁金服的估值就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16年B轮估值600亿美元;2018年估值1500亿美元。目前即将上市,估值可能将超过3000亿美元。
比如传统金融大佬平安。平安2017年4月份市值6800亿元人民币,目前约1.4万亿,这个体量,三年居然还能实现翻倍。市场普遍认为,平安自2017年起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力,即是其市值得以狂飙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自身的高速膨胀,金融科技大佬们并不满足,甚至一些传统的“旧动能”,也开始成为他们整合和赋能的目标。
比如阿里帝国早已开始悄悄地将触角伸向了房地产,一方面联手杭州市政府打造杭州住房租赁监管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开始与老牌房产中介易居合作成立天猫好房。

对房地产的布局,能够使得阿里补齐用户“衣食住行”信息中住的信息,同时,住房抵押贷款这块传统银行的巨大蛋糕也有望被蚂蚁蚕食,“金融+科技+地产”的王炸组合可能会进一步突破我们对阿里帝国的想象力边界。
总之,在未来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将和金融科技牢牢绑定在一起,毕竟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个领域都将是投入产出效率最高的领域。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从职业的选择和奋斗,到股市投资,再到房地产增值,金融科技都将是一条明智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