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50年:能买下美国为什么输掉国运?
作者:温伯陵
来源:温乎(ID: wenhu491001)
眼看他起高楼,
眼看他宴宾客,
眼看他楼塌了。
01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负责占领日本和重建工作。
既然是重建,必然有方案。
按照美国的计划,要把日本彻底拆分,回到极低的工业化水平,满足衣食住行就可以了,不能有更高要求,至于大国、霸业、战争什么的想都不要想。
要是真做成,日本起码倒退50年,也就没有以后的事了。
不过半年后冷战开始,美国不想让苏联太舒服,便想把日本培养成小伙伴,放松了拆分日本的力道。
紧接着蒋委员长千里转战台湾,美国失去中国大陆的地盘,猛然发现,社会主义阵营的势力太大,必须在旁边放一条恶犬才行。
那么谁能做恶犬呢?
其实也没得选,当时的东亚国家都是农业国,只有日本是工业国家,虽然技术水平不太行,但是起码能用。
得嘞,就你了。
于是,美国放弃斩首日本,改成收下当狗。
结果日本非但没有为战争付出代价,还保留了绝大部分工业实力,东芝、松下等企业到现在都好好的。
而且美国为了改造日本,不仅清理了军部、贵族等旧势力,还搞了一波打土豪分田地,把日本旧贵族的土地分给佃农。
经过美国的数年改造,日本残留的封建势力逐渐消散,只留下现代化需要的工商势力。
换句话说,日本可以轻装上阵了。
对比一下隔壁的中国,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多年,依然是一穷二白的农业国,日本做为战争元凶,反而赚大发了。
这特么到哪里说理去。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韩国李承晚的军队一溃千里,美国为了保住地盘准备出兵打仗,但是朝鲜半岛离美国太远,后勤是一个大问题。
美国想起新收入门下的日本:
“整个东亚只有日本是工业国,离朝鲜半岛特别近,不如你来生产后勤物资吧。”
日本乐开花了,这可是太君的信任啊。
随后3年时间,美国订单雪片一样飞向日本。
沉寂多年的工厂重新运转,煤炭、卡车、钢材、毛毯等军用物资不断运向朝鲜,每家工厂都赚的盆满钵满,得到继续扩大生产的能力。
尤其是佳能公司的照相机镜头,得到美国记者的五星级好评,竟然以此为契机,在国际市场上击败德国徕卡相机。
而在朝鲜战争期间,日本的1130万失业人口,大部分都重新找到工作,有了稳定收入,可以促进国内消费。
于是,一个“生产消费”的经济闭环建立起来,日本经济彻底复苏。
可以说,朝鲜特需是战后日本的第一桶金。
这有点像美国。
二战前的美国陷入大萧条不可自拔,正是欧洲国家的订单,让美国成为同盟国的兵工厂,完成地区大国向世界帝国的转型。
战后日本经济是一潭死水,毕竟大家都穷的要死,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嘛。正是美国订单给日本注入资本,让日本走出战败国的阴影。
果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呢。
经过朝鲜战争的合作,美国发现日本挺给力,对这个新收的小弟越来越满意,便开始真正扶持日本崛起。
1951年9月,日本和48个国家在旧金山签订合约,日本承诺放弃战争年代占领的领土,48个国家承认日本是主权国家,结束盟军占领状态。
随后美国和日本单独签订《日美安全条约》,规定日本是美国的从属国,美国可以在日本驻军和建立军事基地,而且日本的安全由美国负责。
从此以后,日本投入资本主义阵营的大家庭。
这一步很关键。
日本以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完成国际身份的转型,不仅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认同,还打开巨大的商业市场。
对于一个战败国来说,怎么算都是赚的。
国际问题解决了,那么日本国内的问题怎么办呢,毕竟社会主义才是几十年前的正道之光啊。
其实,战后的日本已经有革命的苗头了,日本社会党和共产党的声望很高,旧日本留下的资本家、财阀、政客愁的头秃,成天琢磨怎么稳定局面。
当然,美国也很发愁。
重新扶持日本,就是为了遏制社会主义阵营,日本要是爆发革命,那不是白折腾嘛,美国还玩个屁啊。
于是,美国和日本保守派联合起来,然后在1955年把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起来,组成无人可以取代的日本第一大党——自民党。
自民党从1955年开始执政,直到1993年败选为止,一路执政38年。
所以日本战后的几十年内,政治特别稳定。
也正是从这时起,日本用10年时间摆脱战败国的阴影,成为政治稳定、经济复苏、国际认同的国家。
而这些才是一个国家崛起的根本。
02
美国军事占领日本的时候,铲除了日本的军国旧势力,却把技术官僚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
比如二战时的军需省,主要负责给战争筹集军费。
救兵如救火,哪里还管什么道德和规矩,能弄到钱粮才是真的,所以军需省的权力特别大,基本可以规定企业的生产、销售和物价。
比如大藏省,明治维新以后就是日本的财政部门,专门管理财政、金融和税收的。
这两个部门才是日本的经济核心。
但是在美军清算战犯期间,日本有20多万人被开除公职,唯独商工省和大藏省完好无损,把之前的一套班子保留下来。
是的,军需省已经改名为商工省了,后来又改名为通产省,不过马甲可以经常换,但工作依然是对民间企业发号施令。
是不是有点计划经济的味道了?
所以在讨论战后经济恢复的时候,日本很容易采用“倾斜生产方式”,也就是用政府的强制命令,把资源集中起来,投入煤炭和钢铁产业。
煤炭和钢铁是工业的爹娘,只要煤和钢恢复起来,便能提供原材料,让重工业和轻工业逐步恢复。
日本还设立“复兴金融金库”,专门给企业提供设备和资金,没过几年,日本经济就开始逐渐好转。
没有战后几年的资源倾斜恢复生产,日本不可能接住“朝鲜特需”的大礼包。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日本人饱暖思淫欲,开始向往洗衣机、冰箱、电视等“三大神器”,类似于中国70年代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属于结婚必备产品。
人民的需求就是经济的驱动力量。
为了满足人民随三大神器的向往,工厂开始玩命生产家电,进一步带动钢铁、电力、机械制造等产业。
而且要把家电送到消费者手中,一定要有配套的交通,于是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也开始建设。
就这样,一条产业链带动日本的工业化进程。
那么就出现一个问题。
二战前的日本工业并不发达,和欧美国家差几十年呢,怎么二战后的发展就这么快呢?
其实也很简单。
日本做了美国的小弟,便有了资本主义阵营做靠山,那可都是几百年的老牌发达国家,要技术有技术,要市场有市场,日本只要舍得花钱,什么都能买来。
所以日本的办法就是引进技术。
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让日本放心看门,也愿意把成熟的技术卖给日本,毕竟是生意嘛,不寒碜。
据统计,日本在1954—1975年引进技术16000多件,其中一半来自美国。
日本用这些引进来的技术,投资了家电、钢铁、电力、石化、电子等一大批含金量很高的产业,逐渐完成工业技术的更新换代。
比如1953年的最大钢铁高炉容量只有1000立方米,1973年已经扩大到4600立方米,世界容积最大的10座高炉里,日本占了7座。
说到这里,我都有点眼红了。
日本用强制计划的方法,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然后在国内开办工厂生产商品,再卖给日本和欧美人民,简直是一条龙服务。
而且日本的安全由美国负责,基本不用把财政投入国防和军队,可以集中精力搞建设,也就是“轻军备、重经济”的吉田路线。
这要是还不发达就见鬼了。
战后30年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1倍,平均每年增长10%,甚至在1968年的时候,日本就超过联邦德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其实话说回来,日本的30年高速发展阶段,也是有原因的。
日本是一个后发工业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只要把国内的各种问题理顺,再花钱引进技术,日本就会有极大的成长空间。
毕竟.....80分到90分很难,但是10分到80分很容易。
进步快源于起点低。
中国也是一样的。
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虽然有工业基础,但基本是农业国家,通过各种招商引资和技术引进,中国走了近40年的高速发展进程。
最近几年的GDP增长慢下来,本质上是技术红利吃完以后,成长空间缩小导致的。
现在中国已经做到80多分,再想往上走就要啃硬骨头,想和前些年一样高速增长,不现实嘛。
而且二战让世界经济退步很大,不论日本还是欧洲,都是在废墟上重新建国,这又是一种从10分到80分的过程,做什么事情都能赚到钱。
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一样,通过乱世争雄,把贵族和农民拉到同一条起跑线上,只要有枭雄扫平天下,王朝的前一百年都是充话费送的。
日本赶上历史的进程,把技术差距和国内红利玩到极致,才成为二战后发展最快的国家。
但是巅峰之后就是悬崖。
美国不允许日本这么牛逼。
03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家宣布,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并且提升石油价格。
战争爆发10天,每桶石油从3.02美元提升为5.12美元,2个月后又涨到11.65美元。
短短2个月涨价4倍,这还怎么玩啊。
美国汽车的油耗很大,美国做了几十年世界大哥,没心没肺的日子习惯了,可是石油涨价太厉害,搞的美国人也不敢乱开车。
日本的石油完全依赖进口,阿拉伯产油国家一涨价,日本就抓瞎,每天晚上灯都不敢开,电梯也不敢用,日子过的很苦。
为了缓解能源危机,日本鼓励科技人员改进汽车技术,争取用最少的汽油,跑最长的里程。
没想到,还真搞成了。
日本科技人员利用微电子技术,控制发动机燃料喷射,并且开发出新型发动机,让汽油的燃烧状态达到最佳,不仅节能,还减少有毒物质排放。
从此以后,日本车成为节能减排的标杆。
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美国人都疯了,汽油都快加不起了,还开什么大排量的车啊,肯定是什么车省油开什么。
很快,日本车成功占领美国市场,行驶在美国的大街小巷,那年头美国人要是没有一辆日本车,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随着日本汽车的崛起,半导体、机电等产业也超越美国,在全世界的眼中,日本才是明日之星,美国已经没有未来了。
日本人也是这么想的。
他们再也不是低眉顺眼的战败国了,而是发达的工业国家,不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日本制造的工业品。
海量外汇从美国和欧洲流向日本,繁荣着日本经济,也给日本人编织起一个大国的梦想。
“我们有钱,应该是世界的主人。”
日本人手里握着钞票,虽然是矮胖的五短身材,却感觉气场有两米八,出国旅行就像战神归来一样。
而且经济发达可以产生文化自信,不仅日本人感觉本国制度和文化是最优秀的,欧美人也觉得,日本的制度真好啊,文化贼先进。
要是日本的制度和文化不好的话,为什么经济这么发达?你倒是给我说出个理由来啊。
说不出来吧,那就承认好了。
于是,日本不甘心只做经济发达的国家,它想以经济实力为根基,追求世界大国的地位。
那时候的日本报纸经常报道“美国霸权地位崩溃”、“21世纪是太平洋的时代”、“21世纪是日本的时代”等新闻,要么就是美国坐不住了,日本要雄起。
类似中国自媒体一样,典型的标题党。
1982年,中曾根康弘出任日本首相,明确表示,要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1990年外务省事务次官栗山尚一提出,要建立欧美日的三级体制,共同领导世界。
日本甚至想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也就是说,日本想和美国平起平坐。
美国怒了,扶持日本是用来看门的,现在居然想翻身农奴把歌唱?
再说世界市场是有限的,日本对美国的贸易常年顺差,1980年甚至扩大到69.59亿美元,这还得了,美国企业喝西北风去啊。
如果日本不能认清自己的地位,那么美国来教日本做人。
于是,美国到处给日本挑毛病,不是这里的标准不合格,就是那里的技术有问题,实在不行就威胁美国安全了。
从钢铁到家电、录像机、汽车、半导体等等,日本在每个领域都被美国搞,要么罚款要么退出市场,日本头都大了。
不过这些只是开胃菜,美国真正的杀招在后面。
大战一触即发。
04
1944年7月,44个联合国成员国在布雷顿森林开会,决定各国按照固定汇率和美元兑换,上下浮动不得超过1%。
而美元和黄金挂钩,一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1美元兑换360日元。
这个体系玩了很多年,大家都挺习惯的,但是随着二战后美国黄金外流,美元越来越不能保证兑换到黄金,大家对美元的信心越来越差。
终于在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和黄金兑换,固定汇率制瓦解,此后几年,世界各国逐渐采用浮动汇率制。
对于日本来说就是日元迅速升值,原本1美元兑换360日元,现在成了1美元兑换250日元。
换句话说,以前的日元价值是被压低的。
当初美国为了扶持日本,便把日元价值定的很低,导致日本出口的产品成本不高,特别有竞争力,所以日本才能在短短20年内成为出口大国。
使用浮动汇率以后,日元升值,其实是回到与经济地位匹配的正常水平。
一般来说,日元升值必然对出口有影响。
但我们之前说了,当时正好处于石油危机,日本研究出了节能汽车,让产业竞争力增强,反而化解了日元升值的影响。
于是日本玩命生产,一股脑的卖到美国,日本数钱数到做梦都笑醒。
偏偏美国的经济又不景气,甚至有一些衰落的迹象,和日本的贸易常年逆差,便想让美元贬值,增加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时间进入1985年,美国和日本、西德、英国、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协议,决定5国联手干预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造成美元贬值,也就是让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
但是美元贬值并没有挽救美国,该赚不到钱还是赚不到钱,贸易赤字一如既往。
而日元升值,带给日本的影响却大了去。
广场协议签订3个月以后,日元升值到200日元兑换1美元,1987年更是升值到120日元兑换1美元。
日元升值的最大影响,是造成制造业产品的成本增加,出口到外国,再也没什么竞争力了。
举个例子。
日本生产一颗苹果的成本是1日元,那么以前1美元可以买到250个苹果,日元升值以后,1美元只能买到120个苹果了。
对于美国人来说,就是日本苹果涨价了,而且是翻倍的涨,美国人很快就失去苹果自由,再也不买日本苹果了,所以日本苹果卖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
我们用苹果举例,其实说的是工业品。
日本制造业就是苹果树,如果产品不能出口到国外,国内市场又消化不掉,最终结果就是企业赚不到钱,工人没有收入。
换句话说,日元升值造成制造业萧条。
日本政府发现问题,准备力挽狂澜。
从1986年开始,日本在两年内连续5次下调基准利率,最低时候只有2.5%,放出大量货币涌入市场,希望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刺激日本经济。
但是日本政府的放水没什么卵用。
日元升值已经让制造业赚不到钱了,稍微有脑子的人,都不用政府放出来的钱投资制造业,他们只会投资保证赚钱的产业。
所以政府放出来的钱都流入股市和房地产。
因为日本几十年来快速发展,给人们一种“明天会更好”的错觉,他们感觉日本会永远繁荣下去,甚至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现在买什么都是捡漏,将来肯定能大赚一笔。
比如东京的房地产,虽然现在涨的很厉害,但以后的价格更高,反正制造业已经黄了,赶紧买房子吧,买到就是赚到。
比如股票,日本人认为哪家企业有前途,便去买那家企业的股票,希望企业壮大以后发一笔横财。
结果就是房地产和股市的价格飙升。
1987年1月,东京土地价格比一年前上涨23%,一年后土地价格又上涨65%, 土地价格上涨带动房价上涨,人们用10年工资才能买一套房子。
1983年日经平均股价是8000日元,到1989年底已经涨到38915日元,短短6年将近翻了5倍,这些股价拼凑起来的日本企业市值,占世界的45%。
日本企业占世界一半,这不是扯淡么。
但日本人就信了。
甚至连日本政府也说,土地价格上涨只是正常升值而已。
说到底,这就是一种国家和民间的共识。
大家都相信日本国运昌隆,投入房产和股市的钱就越来越多,而且人和人之间也有共识:其他人都相信国运昌隆,我买的房子/股票一定能找到接盘侠。
所以日本的泡沫越吹越大,大到卖掉东京土地,就可以买下美国。
但是共识如水,这东西太虚幻了,一旦有风吹草动就破灭了。
到那个时候,泡沫也就到了崩塌的时刻。
05
1989年12月,三重野康出任日本银行总裁。
此人对日本泡沫非常不满意,认为人一辈子买不起房子是不正常的,所以必须抑制土地价格,让普通人也能买得起房子。
他的理想很丰满,手段很激烈。
第二年开始,三重野康上调银行基准利率,达到6%,要把房产和股市里的钱收回来,不让日本人炒房炒股了。
三重野康很成功,日元迅速流回银行,但结果就是贷款买房的人资金链断裂,挖下的大坑怎么都填不上,为了减少损失,大家都在抛售房子。
这就又回到之前说的共识问题。
大家相信房子会涨价,其实是相信国运昌隆土地会升值,而自己买房之后也能找到接盘侠,只有大家都这么想,房子才会涨价。
现在有人在低价抛售房子,说明已经不这么想了,也就是说,房子只涨不跌的共识破灭了。
一个人抛售带动一百个人抛售,紧接着大家都在抛售房子,原价卖不出去就打8折,8折还卖不出去就3折......日本房产市场彻底崩塌。
既然房产崩塌,那么泡沫也就戳破了,股市崩塌是很自然的事情。
1995年,大藏省公开承认,日本的银行不良资产余额高达40万亿日元。
说到底,房子和股市没有人接盘的话,永远是纸面财富。只有兑现了,才是自己的。
泡沫崩塌以后,辉煌了50年的日本一夜回到解放前,那个“三级之一”的大国梦想,只能在午夜的梦里重温。
日本回想起曾经的光辉岁月,不禁暗含泪水。
现在有种说法,意思是“广场协议”是美国的阴谋,核心目的是要搞垮日本,不让日本有机会成长为大国。
其实这是以结论推导原因了。
“广场协定”对日本有很大的影响,但肯定不是日本衰落的最终原因,真正让日本吹起泡沫然后崩塌的,是日本放水的骚操作。
西德也签署了“广场协议”,可是西德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并且不用通货膨胀来刺激就业和经济增长,于是就没有和日本一样,造成多余的货币没地方去,只能涌向房产和股市。
而且西德的出口特别分散,所有西欧国家都是西德的贸易对象,电器、汽车、机电等产品都可以做生意。
日本不一样,它的出口大头依赖于美国市场,还是以机电产品为主。
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相当于把命门送到美国手里,不过日本也没有办法,它的命运在1945年的时候已经注定了。
日本的荣华富贵只是过眼云烟。
而西德硬抗下来了,两德统一后主导了新德国的进程,到现在都是欧洲的颜值担当。
所以啊,打铁还需自身硬。
只要自己做的好,什么大风大浪都不怕。
参考资料:
日本战后经济史 野口悠纪雄
站后70年日本国家战略的发展演变 杨伯江
日本安全政策的演变 吴怀玉
日本经济发展轨迹与思考 徐梅
日本科技发展的轨迹与特点 冯昭奎
美元霸权下人民币升值的战略思考 王凡 李向军
日本产业的发展演讲——赶超成功、模式困境与战略转型 张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