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目前的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互相矛盾!
作者:李建秋的世界
来源:李建秋的世界(ID:lijianqiudeshijie)
周五的白宫官员和国会民主党高层的会议也完全谈崩了,民主党表示,如果共和党把1万亿美元的救助规模翻一番,那么民主党则把3.4万亿的援助计划消减三分之一,但是这个想法已经被特朗普的谈判团队断然拒绝。
目前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细节方面差距很大:
民主党要求在新冠病毒测试和治疗上投入750亿,共和党则是150亿。
民主党要求各地方政府提供9150亿,共和党则要求1500亿
民主党要求每周600美元金额的失业补助,共和党则只同意每周400美元
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学校重开的投入,以及事务,水,公用事业上的投入分歧极大。
特朗普对外宣称:他可以通过发布行政令推迟支持工资税来刺激摇摇欲坠的美国经济。
而民主党参议院领袖查克舒默表示,总统无法下令进行任何的新的支出,因为国会掌握着支出的权力,总统只能推迟支出成本,但是最后还是需要支出。
查克舒默还在煽风点火,他敦促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的接受者”提防特朗普总统连任。”
因为特朗普表示,如果11月赢得连任,他会永久性消减工资税。
我个人判断是,民主党不会拒绝这个这个消减工资税的提议,但是民主党会要求继续扩大政府开支,新增更多的福利性措施,最终达到逼迫调升税收的目的。
民主党说的很清楚:消减工资税对于失业的人是根本没有任何帮助的,连工资都没有,哪来的工资税?
根据周五美国劳工统计局就业报告显示,超过1600万人失业,另外有1亿人“不视为劳动力”,也就是说总共44%的美国成年人没有工作,有些人是退休状态,有些人没有能力工作,比如说残疾人。
目前共和党,尤其是共和党内部的茶党,是反对“以扩大政府开支拉动经济”的,而民主党是坚定的扩大政府支出的拥护者。还是过去维系了几十年的争议:美国是否转向成福利国家,还是维系过去的自由市场。
目前美国的税收对比其他发达国家,例如英法德日本之类的国家,是非常轻的,更轻于一些北欧国家。
到底谁的逻辑对?
大市场和大政府的争论
关于这个争论已经持续了上百年,不光是在美国,自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这一争论就从来没有停过。
既然从来没有听过,说明这类的答案本身就没有明显的“对的”和“坏的”的分别,到最后只会产生道德的攻击。
其实对于中国来说,这个问题可能还好解决,因为中国的政治体系是和大政府本身吻合的,从产业政策,到福利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命令来挽救一个行业,刺激一个行业,这一点在新能源车的问题上表现的非常明显。
在新能源车政策的刺激下,中国的企业走向国外,从源头做起,由于新能源汽车需要电池,而电池需要钴,中国公司大量的收购钴矿,甚至推广了世界的钴价,同时在生产环节里面,中国涌现了大批的新能源车公司,从造电池的到造汽车的全有。
宁德时代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池生产商。
就在两年前,大家一说到新能源车,态度基本都是负面的,但是到了2020年,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接受新能源车的人越来越多。
中国传统汽车一直技不如人,表现在发动机,变速箱等等关键的汽车零部件上,这是上百年的技术差距造成的,一时半会不可能改变。
既然如此,另辟蹊径,掀翻桌子推倒重来,以“环保”为借口,而实质上弯道超车,是精妙的良策。
新能源车不烧汽油,当然不需要汽油发动机,
发动机的动力特性是转速偏高而扭矩低,需要变速箱来减速增扭使其满足路面动力需求
而电动机从0转速开始就能全动力输出,没有怠速问题困扰,初始动力也比内燃机大,加速能力也远高于燃油发动机。这也就决定了在一般情况下,电机无需搭配大齿比减速器来降低转速,提升扭矩。
中国汽车最薄弱的环节:发动机和变速箱被完美的避开,这是一个典型的正面案例,当然政府带动产业的负面例子也是一堆一堆的,我就不举例了,这类事件经常是被大市场主义者和大政府主义者拿出来互相攻击。
既然上百年都没有争论完,目测再过一百年也不可能争论完,因为这种命题压根就不可能有答案,它本身就是因国而异的,同样一个政策,在中国可能会比较顺利的实施,在印度可能就会遭遇极大的阻力。
但是我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政治模式和经济政策匹配度来衡量,认为目前西方的政治模式和大政府模式可能不会匹配,某种程度上,茶党的建议或许是正确的。
政治模式和经济模式的匹配问题
一个政策下来,它并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有时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会显示效果,以新能源车的政策为例,中国新能源车的政策是在2013年,当时1.6L以下、排放达国IV、满足第三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的乘用车和非插入式混合动力车补贴3000元;插入式(PlugIn)混合动力车 补贴4000-50000元;电动车补贴60000元。
从2013年到2020年,这里面有7个年头,如果以西方国家的标准来看,早就跨越了一个任期。
如果西方实行同样的刺激政策会产生什么效果?
很简单,在政府换届的时候,直接出台一个法案,把补贴政策给废了。
这不是没有前车之鉴的,奥巴马医改就被特朗普给废了。
这意味着在美国政治没有搞出一整套“确保政策连续性”的机制下,这类的尝试就必然失败。而两党竞争本身就是对“确保政策连续性”的否定。
大市场主义者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如果完全没有道理,那这个都不会争论几百年,首先大政府在资金的利用上效率低,即便是以较为成功的新能源车为例,其中也产生了很多浪费现象,比如说众所周知的骗补问题
其次大市场主义的国家运行成本比较低,政府不管事,当然运营成本低。
第三,大政府主义会导致一系列的权力扩张,同时引发腐败问题,相对来说,大市场主义在这方面的表现较好。
问题不在于大市场和大政府谁对谁错,而是在于谁更能发乎自己的长处而回避自己的短处。
像印度这类国家,正是颠倒了市场和政府之间的位置,一方面,印度自称是“社会主义国家”,印度宪法一开篇就说

我们印度人民已庄严决定,将印度建成为主权的社会主义的非宗教性的民主共和国。

但是在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搞出了臭名昭著的“许可证制度”,这引发了此后印度许可证泛滥的问题。
当然这也有历史原因,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印度贸易多年,成了英国在亚洲的代理人,直接对印度进行管理和统治,控制印度两百多年,也是因为如此,印度拒绝所有的海外公司的直接投资,用规则,条例和许可证把整个印度经济封闭起来,在政府管制经济的情况下,任何人想要开新工厂,哪怕是把产量提高,都需要政府的许可证。
印度的经济政策导致印度本身外汇储备匮乏,外汇流入少,90年代之前,印度一直靠印度侨民的回款来支持外汇,结果1991年爆发了海湾战争,侨民汇款减少,导致印度外汇只能支撑13天的正常进口贸易,逼得印度不得不求助于IMF,在IMF的干预下,印度政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是在财政上面。
而当时的财政部长就是辛格,也是上一届的印度总理。
本身印度搞许可证的意思,就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避免产生新的“英属东印度公司”,可是搞来搞去,最后IMF还是介入了印度的政治。
在莫迪上台后,继续推行自由化政策,一度让外界对于印度经济有极大的信心,但是就在这段时间,由于中印摩擦,导致印度的经济政策转向,开始封杀中国APP以及不按照市场规则来对待中国的制造业。
在新冠这么汹涌的时刻,中国人选择建医院,而莫迪选择了建庙,不但建庙,还专门跑到美国时代广场去打广告
拒绝了和中国贸易也就罢了,印度现在已经变得疑神疑鬼,已经开始要求抬高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壁垒,因为害怕东南亚公司成为中国制造的转运国家。
它加大了印度制造业的成本,因为大量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本身不是成品,而是印度制造业的中间件。
印度这种民粹行为,既没有利用好大政府的优势,在政府引导经济转型的问题上,频繁出问题,又没有利用好市场的优势,是愚蠢行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民主党在未来同时拿下总统以及参议院和众议院,实现真正的独大不是不可能的,根据美国人口普查显示,2019年,全美15岁以下的人口,白人居民只占49.9%,也就是不到一半了,黑人,拉丁裔,亚裔占了50.9%。
当这些儿童长大成人后,这就意味着整个美国的政治未来十年内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目前的政治倾向度,共和党未来唯一翻盘的希望,是把部分拉丁裔拉入自己的支持范围,否则就依照目前的族裔问题发展下去,民主党全面掌权,控制美国的行政司法和国会是迟早的事情。
特朗普将会成为最后一个敢侮辱墨西哥人的总统。
而根据民主党高税收高福利,打造大政府主义的倾向度,我可以断言,民主党未来必然也会遇到政策连续性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