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衣过江”到“洛水之誓”!战争,哪有人性和底线可言?
(图源网络)
在三国时期,有这么两件事,虽然它给实施者带来了巨额收益,但被后人所不齿:
这第一件事就是,吕蒙策划的“白衣过江”。
第二件事便是,司马懿实施的“洛水之誓”。
白衣过江
白衣渡江,是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奇袭战役,由东吴的吕蒙策划并实施。
这场战役发生在东汉末年,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当时,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震动华夏。倘若事情按照这个态势发展先下去,诸葛亮“隆中对”时所说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的宏伟计划便得以实施。
然而,发动襄樊战役时,正是关羽后方空虚的时候。吕蒙抓住这一机会,率领大军成功渡江。为了掩盖真实意图,吕蒙让部下都扮作商人的样子,因此这次战役被称为“白衣渡江”。渡江后,吕蒙成功占领了荆州的南郡、武陵、零陵三郡,截断关羽归路并擒杀之。
这场战役,打破了孙权和刘备之间的联盟关系,关羽的死亡对蜀汉阵营造成了重大打击,进而引发了之后的夷陵之战。
虽然,蜀汉和东吴因为荆州的事情弄得很不愉快,但双方毕竟是盟友关系,东吴白衣渡江的行为,完全就是一种背刺盟友的行为。
洛水之誓
再来说,洛水之誓。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大将军曹爽带领曹氏宗族陪同皇帝祭扫高平陵,因此洛阳空虚。司马懿率三千死士在发动兵变,控制了洛阳城,并以太后的诏令发号施令。
为了劝降曹爽,司马懿学了一回刘秀,指着洛水发誓,允诺其只要交出兵权,便可保留爵位及财产。曹爽信以为真,真的就相信了司马懿的誓言。然而,到了最后,曹爽家族及心腹手下被屠灭三族,牵连被杀者高达五千余人!
洛水之誓,虽让魏晋司马家族取得了政治斗争的胜利,但也让他们永久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什么是战争?
战争是什么,是对人性、底线的挑战。战到最后,往往只剩一件事——那就是你死我活。
比如,白衣过江。从道德层面上讲,在双方盟友身份没有正式接触之前,就偷袭盟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诚信和公平的原则,触及了道德的底线。倘若不从道德层面上去批判,白衣过江完全是出其不意的一战,是吕蒙军事才能和东吴军队战斗力的完美体现。
再者说,倘若“白衣过江”是恶劣的,程度是10;那么,刘备借荆州不还,抢益州这两件事,是不是恶劣的呢?恶劣程度是多少呢?
战争是残酷的,为了取得胜利,往往都会对底线进行一个试探,“白衣过江”“洛水之誓”虽然被后人不齿,被诟病,但显然是没有触底的……那么,战争中的“底线”的“底”,究竟在哪里呢?我想没有人愿意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