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她23岁守寡一生未改嫁,35年后在丈夫坟前痛哭带儿子来看你了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生离死别。
2019年清明,李发英在当地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云南省麻栗坡烈士陵园。
第九台38号墓地里,埋葬着她的丈夫陶荣华。
35年前,新婚燕尔的两个年轻人彼此承诺要相伴一生,殊不知婚后一别竟成了永别,35年后再见时,已是天人永隔。
当看到贴有丈夫遗照的墓碑时,李发英再也忍不住了。
她盼了他35年,等了他35年,所有的思念和埋怨都在这一刻化作喷薄的泪水,她抱着墓碑痛哭道:
“35年了,我带儿子来看你了!爸爸已经安葬好了,你交代给我的任务,我也完成了。至于妈妈,你放心我会一直陪着、照顾好她老人家的,你安心吧!”
对丈夫的承诺,她做到了,然而丈夫对她的誓言,为何却失约了呢?
▶青梅竹马的爱情
李发英和陶荣华的相识,好似命中注定的缘分。他们都是湖南衡东县茶旺村人,学生时期的陶荣华,每天上学都会从李发英的家门前经过,从孩童到青年,两人青梅竹马、渐渐互生好感,在情窦初开的年纪成为了恋人。
1980年,陶荣华高中毕业,幼时的军人梦让他毅然选择投身军旅,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在此期间,两人都是书信往来。
转眼三年过去,陶荣华也凭借出色的表现被提拔为班长,他想着是时候给女友一个交代了。
1983年春节,趁着回家探亲的时间,陶荣华与李发英正式成婚,给四年的爱情长跑画上了完美的句点,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即将奔赴新的婚姻生活。
当探亲假快要结束时,陶荣华带着新婚妻子回到部队,等到李发英从部队回到老家时,已经怀有身孕。
得知妻子怀孕的消息,陶荣华高兴得快要跳起来,久久沉浸在即将为人父母的喜悦中。
孩子还没出生他就取好了名字,他告诉妻子孩子以后就叫“陶凯”,寓意着等他凯旋归来,一家团聚。
然而命运弄人,妻子没有等来他凯旋的消息,反而是牺牲的噩耗。
▶勇赴战场,与妻儿成永别
就在妻子临产之际,中越边境战事吃紧,陶荣华顾不得回老家陪伴妻子,身为一名军人他要保家卫国,毅然决定跟随战友一起奔赴战斗一线。
直到儿子六个月大时,父子俩也没能见上一面。
1984年4月28日,我军打响了收复老山的战斗。身为班长的陶荣华带领全班战士浴血奋战,冒着枪林弹雨中接连攻克多个敌军火力点,眼看胜利在望,猛然间,一颗子弹击中陶荣华的胸膛,他倒在了血泊里,壮烈牺牲……
群山怒吼,大地哀嚎,收发室里装有儿子照片的那封家信,再也等不到开启它的人,那一年陶荣华年仅23岁。
此时远隔千里的衡阳老家,妻子每天都会抱着儿子朝村口的方向望一望。
她无数次陷入一家团聚的美好憧憬,想象着丈夫第一次见到孩子的情形,嘴角总是忍不住上扬,回过神来却发现只是梦一场,但她相信那一天很快会到来,她就这样等着,盼着……
然而李发英不知道的是,丈夫已经英勇牺牲。
当噩耗传来的那一刻,她的世界彻底崩塌了。
在组织的安排下,李发英强忍着悲痛,背着孩子、牵着婆婆来到丈夫的坟前,她哭得肝肠寸断,公公婆婆也因为儿子的离世好几天吃不下饭。
一边是年迈苍老的公婆,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孩子,李发英决定振作起来,这个家需要她。
▶为夫尽孝尽忠,再未改嫁
丈夫去世时,李发英也才23岁,是一个女人最美好的年纪,公婆不忍心看着儿媳一辈子守寡,也曾劝她再找个好人家嫁了,但每一次都遭到了李发英的拒绝。
这一辈子,她要为丈夫尽忠尽孝。
为了养活一家老小,李发英种了七八亩水稻,公婆年纪大了,所有的重活都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她不仅要插秧、打稻子,还要料理家务、带孩子,经常忙得脚不沾地。
他们所在的茶旺村地处偏僻,产业结构单一,除了种田外,家里还有70多亩山林,可以靠着卖竹笋和竹子补贴家用。
但有一年公公在田里烧稻草垛时,火势突然蔓延,把邻居家的山林给点着了,无奈之下只好将自家的70亩山林当作赔偿,在那以后,家里又少了一份收入,经济变得更加窘迫。
在那以后,每到农闲时李发英就把孩子交给公婆带着,自己又在当地的竹器厂找了份工作,她常常和男人们一样扛着粗壮的毛竹翻山越岭,在泥泞的山路上摔倒过一次又一次,这样的路程她每天要来回十几趟。
寒来暑往,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与这个年纪不相符的皱纹,曾经笔直的身躯也被生活的重担压得有些驼背,缕缕青丝里也开始长出了白发。
1999年,李发英靠着打工攒下的钱给家里盖了4间瓦房,一家人终于从低矮破旧的土房里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公婆也渐渐从失去儿子的伤痛中走出来,但公公在73岁那年因病离世,李发英对待寡居的婆婆更加细致。
虽然在外人眼里,李发英一直都表现得很坚强,但只有她自己知道经历了多少个无眠的夜晚,就算睡着了也都是从梦中哭着醒来。
她常常梦见丈夫回家了,让她起来开门,告诉她部队很忙,这次回来只能待上两三天……
尽管是梦,但她还是希望这个梦能够再久一点。
▶迟到35年的扫墓
这些年因为经济条件受限,李发英一直没能再去云南扫墓,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带着成年的儿子去丈夫的坟前看看。
2019年清明,在衡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李发英终于带着儿子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
距离丈夫牺牲已过去三十多年,家里盖了房子、儿子成了婚、生了孩子……李发英有太多话想告诉丈夫。
那一天,李发英带了两束菊花,因为婆婆年迈无法长途坐车,她要将婆婆的思念一并捎给丈夫。
麻栗坡烈士陵园里,安葬着来自全国各地的960名烈士忠骨,每一冢墓碑上都镶有英雄生前的画像。
第九台38号,镌刻着“陶荣华烈士之墓”几个大字,看到丈夫的画像时,李发英的回忆如潮水般,这么多年的经历如放电影一般不断在脑海里闪现,尽管在来之前大家一直安慰,可最终情绪还是失控了。
“35年了,我带儿子来看你了!”曾经说好要一起白头,丈夫却早早离去!李发英多年的辛酸、苦楚和思念都在那一刻彻底爆发,冰冷的墓碑前,她一度哭到晕厥。
在这片战士们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李发英让儿子在路边挖了一株小草,他们准备把这株小草种在老家,就好像丈夫一直陪伴在身边。
▶结语
2020年3月21日,李发英的婆婆郭吉桂在91岁高龄安然去世,临终前,婆婆紧紧地拉着她的手说:“这么多年,辛苦你了!”
从少女到老妪,从青丝到白发,虽然这一生李发英只和丈夫相处了三个多月,但却用一辈子的时间诠释着他们的爱情。
山河无恙,英雄不朽,感谢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和烈属,国家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也不会忘记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