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打两年,为什么俄罗斯成为“高收入国家”?
来源:李建秋的世界(ID:lijianqiudeshijie)
根据世界银行才发布的《世界银行集团2024-2025年按照收入水平划分的国别分类》,俄罗斯归类为“高收入”国家。
从颜色分类来看,很明显,俄罗斯是和美国,西欧一个颜色的,前段时间我说过俄罗斯的战争经济,很多人不信,不少人专门发私信,我特别提醒一下发私信的各位:世界银行的历任行长全部是美国人。
实际上IMF又有多大区别呢?IMF在4月份预估俄罗斯今年增长率为3.6%美帝2.5,欧盟整体0.4,德国-0.3%,法国0.9%,英国0.1%。
换言之,如果把俄罗斯和美国以及西欧做对比,俄罗斯增长率是最高的。
IMF实际上还大大吹嘘了以G7为代表的西方,举个例子,IMF认为日本2024年增长率为1.9,实际上日本一季度经济增速下修至-2.9%。
金融核弹到底炸了谁?
想起某“首席经济学家”当年吹嘘日本,好笑。
关于俄罗斯经济问题,我说过俄罗斯战争经济繁荣,今天世行都已经做了背书今天论述一下为什么俄罗斯会出现这种“越打越富裕”的情况。
俄罗斯特殊的经济基础
奥巴马曾经有个名言:俄罗斯是拿着核弹的沙特,这个话用来批评普通状态下的俄罗斯,这没问题,贬低俄罗斯经济,别说西方了,我2017年也在说,但是贬低不代表俄罗斯就真的和沙特一样了。
世界经济的各国贡献,大差不差分为:以美帝为代表的金融和消费国,以中国代表的工业国,以沙特为代表的能源国。2021年我写过他们的对应关系,如下:
什么叫“国际分工”?
美国是消费国,中国是生产国,沙特等属于资源国。
消费国提供美元。
生产国提供制成品。
资源国提供资源。
这叫“国际分工”,意思是你该干嘛干嘛。
消费国生产美元。
生产国从美国手里得到了美元。
生产国拿美元去购买资源国的资源,剩下的购买美国国债。
资源国从生产国手里拿到美元,把美元购买美国国债。
美国又得到美元。
完成美元循环。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就是渎职,引发美元循环混乱。
看起来国际分工很好,各自干各自擅长的东西,为什么出问题了?
首先:因为三大分工里面,生产国是最不稳定的。
为什么不稳定?因为一直在转移。
美国奠定了战后秩序,美国是消费国,美国一直是消费国,美国消费国的地位没变过。
资源国也是一样,沙特自提供石油后,就是提供石油的,澳大利亚当年也有工业,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在国际分工里面,澳大利亚的工业就是多余的,它就不应该存在。
唯独生产国非常不稳定,过去是日本,后来是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现在是中国。
每换一次,就会引发强烈的经济波动,导致供应链重组,这个过程称之为经济周期。
生产国的问题:生产国在供应链上是最容易受到盘剥的。
由于生产国手中的美元自己拿着是没什么意义的,一般只能购买美债。
而消费国可以通过种种办法来削弱生产国手里的美债,例如贬值。
同时生产国的利润极容易受到资源国的盘剥,比如说原材料价格上升。
生产国往往陷入到“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状况。
为什么中国容易996,韩国容易996,曾经的日本容易996。
生产国996是非常正常的。
特里芬难题:
消费国生产美元,用美元购买生产国的商品。
生产美元需要负债,于是消费国债务上升。
消费国债务上升后,美元信用就可能受影响,生产国就会有疑虑。
但是消费国又必须生产美元,否则美元短缺,无法完成美元循环。
因此消费国既要生产美元,又要保持债务可控,保持美元信任。
问题来了:你看现在像是“债务可控”的样子么?
这且不说了,如果消费国不生产美元,或者执行收缩,恢复美元信用,会导致什么?
生产国无法获得美元。自然无法购买资源国的资源。
而消费国也无法获得商品,整个国际贸易就断掉了。
这让人觉悟到一个问题,即便是生产国非常勤奋的生产商品,即便是生产国的人民非常辛苦的生产,牺牲环境,但是只要断掉美元就可能让整个国际贸易断掉,其经济危险性如何可想而知。
生产国想要变成消费国。于是要搞双循环。
生产国要变成消费国,第一件事就是要建成自己的循环体系。
自己当消费国,那必须也有生产国和资源国。
伊朗俄罗斯:资源国。
东南亚:生产国。
老消费国勃然大怒:干什么?想造反啊?哪个带头的?站出来!
生产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段我2021年写的东西,大致可以看到各国的分工角色,但是俄罗斯比较特殊,俄罗斯不是沙特,俄罗斯真的可以工业化,并且工业化过,它是有工业化潜力的国家,只是需要对外断掉对工业国的依赖以及对工业进行重组。
俄罗斯虽然民用产品生产的一塌糊涂,比如说破破烂烂的拉达,比如说傻大黑粗的各式各样的重工业品,但是不要忘记了,在世界各国的分工中,如果你给了俄罗斯的“资源国”的地位,那么俄罗斯本就不应该有工业生产能力,沙特就没有,澳大利亚也近乎没有,他们的产品拿到国际市场上不应该有竞争力。
问题在于俄罗斯还在生产,它并没有被完全剥夺工业品生产能力,苏联时期培养的一批人才还在,俄罗斯实际上是可以恢复工业能力的,但是路径依赖导致他们根本不愿意去摆脱对欧洲的工业品依赖。
这道理就跟中国这么多年一直依赖于美国提供的各式各样的服务,各式各样的高科技产品一样,除了极少数的芯片之类的不能造外,难道别的地方真的就非依赖美国不可?不见得吧。
举个例子,十年前阿里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去IOE,去掉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代之以自己在开源软件基础上开发的系统。阿里可以去掉,但是我国的银行去不掉。
那么为什么阿里可以去,而我国的银行不能去?是我国的银行真的有特别的需求,以至于是本国公司满足不了的吗?
不是的,这是政治问题,是路径依赖问题。
银行不怕花钱,但是怕出事,比如说工行就在2013年6月23日就出过事故,是IBM提供的主机DB2V10版本内存清理机制存在缺陷引发的,那么归责的时候,有事找IBM就行了,如果说用了个国产,一旦出了事,谁负责?
IBM背锅没问题,如果是工行科技部某个部门背锅,背的起?
且过去写关键代码的人早就离职了或者高升了,去IOE等于重建银行核心系统,谁来写新代码?谁来改?
软硬件采购背后各种利益关系,每年多少亿的生意,谁肯拱手让出利益?
没有长期的银行工作经历,对银行的业务不可能有足够深的了解。而在银行有较长的工作经历的人,对非IOE的技术又没有足够深的了解。
对于阿里来说,新业务当然重新筹划,而对于银行来说,这么多年和IOE捆绑,自然不是那么容易一朝搞定。
但是注意:这不代表就搞不定,但是谁闲着没事去冒险呢?
如果说国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那么银行去IOE不是难事。
俄罗斯对欧洲也是一样,是可以摆脱依赖的,问题是它不愿意。原因和中国银行去IOE差不多。
当战争开始后,不管愿意不愿意,就成了必须,俄罗斯要进行重塑,会在市场上去寻求更经济,更廉价,更适合俄罗斯的产品,完成了替代。
当所谓的“金融核弹”炸过来的时候,俄罗斯有中国工业品作为替代,觉得无所谓,但是欧洲没有找到俄罗斯的能源替代,现在都看到欧洲的下场了。
当然这本身还是建立在俄罗斯自己曾经是生产国的基础上,如果换成沙特,那么无论如何都做不到。
俄罗斯替换了过去高成本的西方供应链,换成了成本要低得多的中国供应链,又开始重建自己的生产国地位,资源国+生产国的双重身份,它有这个增长属于正常。
东升西降
东升西降的本质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快。
其实不但是俄罗斯,前段时间越南出的事也比较大。
去年和今年越南房地产暴雷,张美兰被判死刑,导致西贡商业银行几乎破产,光为了救这个银行,越南丢了245亿美元进去,接近越南外汇的四分之一,相当于越南GDP的6%。
搞出这么大的事情,外加上去年越南经济表现不好,只有5.06%增长,没有实现目标。
好多人以为越南就完蛋了。
结果一季度增长5.66%。二季度6.93%,
迅速就拉回去了。
当这类国家进入起飞后,即便是出现了极大的金融波动,即便是走了弯路,依然能承受的起。
越南也是走了弯路的,而且不止这一件。2019年我写过一篇文章越南的高铁,要黄,就怒斥过越南高铁拖拖拉拉,越南在那东辩论西辩论,又去找日本又去找法国,结果最后还是找中国来解决高铁问题,而从2019年到2024年,5年过去了,这段时间越南的地皮和房价涨了不少,白白浪费很多钱。
不过不要紧,就跟今天你看到的印度塌桥,印度塌路,塌航站台一样,印度尽管塌了这么多,但是不会影响到大局,印度经济依然有很强的向前动能。
另外提示一下:如果有留学的朋友,可以反向思考一下,在不涉及到尖端科技之类的专业上,或许去某些发展中国家留学也是不错的路,因为中国要资本输出和技术输出到发展中国家,要资本输出就需要人,而你在当地有生活经历,这是很大的优势。
人啊,不要和大趋势作对,好多富豪一说到自己发家,就满口的“我怎么怎么有能力”,能力在大趋势面前什么都不是。顺应大趋势这才是关键。
顺便对亲乌克兰的朋友说下:其实乌克兰经济前景也会很不错,只不过不是你想的那种不错。
在停火之后,如果乌克兰依然沿着过去那种资源型国家的走法,那么由于乌克兰最近出逃了很多人口,人均收入反而会上升。
如果西方企业控制了乌克兰,也不是坏事,西方企业可能比乌克兰的那帮“企业家”更有效率,说不定乌克兰人均收入增长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