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长城CEO魏建军所说:“新能源是政策驱动型的市场”?
作者:龙牙 前段时间长城CEO魏建军在接受采访时称:“新能源是中国的战略,不是他国的战略”“我们国家把新能源看得很重,到现在还是政策驱动型的市场”。引发了热议,那么新能源的发展到底是国家政策的驱动,还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呢?
来源:龙牙的一座山(ID:Longyadeyizuoshan)
不知道多少人飞过这玩意儿:
这个还好,共轴双桨的,没有尾桨,最难的是这个:
单桨叶,尾桨平衡扭转力,这东西之难飞到哪种程度?仅仅是维持原地悬停就是个极高的技术水平了,下面挂一个重锤,地上用粉笔画一个圆,保持重锤不出圈是一种很考验飞手能力的事情。至于“抗风”什么的,不存在的!稍微有点侧风就摇摇欲坠的样子,保持悬停根本无从谈起。
这东西难飞也就直接限制了它的应用,其实遥控直升机出现已经好几十年时间了,一直都属于极少数人才能掌握的高级玩具,能够用这种无人机搞航拍的那都是专业人士。我曾经也入过这个坑,后来实在是受不了,退了。
然后这东西就来了:
四轴、无刷电机、自动姿态控制,每秒上万次调节频率,什么“原地悬停”成了上手就会的东西,抗风能力不可同日而语。无人机一下子就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了小孩子的玩具,应用范围得到极大扩张,从“会飞的照相机”到“单兵便携迫击炮”、“单兵自杀攻击机”,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从小屁孩学编程到送敌人上西天……
原因在哪儿呢?
传统单旋翼无人机调整飞行姿态,靠的是桨毂上面的“变距器”,改变桨叶的螺距来提高、降低升力;同时有一个传动轴把动力传输给尾桨,抵消主旋翼旋转带来的反作用力,保持航向稳定。这里面全部是机械结构,调整速度是有极限的。
就是这个东西,通过它改变桨叶倾斜角度来实现升力增减。桨叶的转速都是恒定的,只要发动机正常,转速就是那么多,螺距大升力就高,飞机往上飞;螺距小升力就低,飞机就往下降。
受到材料强度、作动器扭矩和作动器本身响应速度的限制,你不可能做到10000次/秒调节。
那么四轴呢?
没有了,没有变距器了。
直接控制电机的转速,电机可不是涡轴发动机,惯性极小、变速极简单、响应极快,根本不需要在桨毂上面做文章,直接在动力源上面就可以完成增加/减少升力的操作。
因此我们会看到,在机械时代遵循着“越大越稳”的规律,大型直升机抗风能力不是小直升机能比的,抗各种扰动纯粹是靠机械本身巨大的体量来提供稳定性;
在电子电气时代,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电子电气系统天生的灵敏性,不是机械系统能比的,电动机的响应速度,即使是最快的汽油机,都要差好几个数量级。转动惯量巨大无比的涡轮、涡轴、涡扇、涡桨发动机,响应速度更是天差地别。
这就是新能源车火爆起来的原因:这不是一个时代的东西。

最近入手一个大宝贝儿,方程豹5。
俺の豹豹。
很多人对于“电子电气”有误解,很多人写成“电子电器”,这是一种无知,大家不要当无知的人。电气化不是指的“家用电器”,而是主要指电动机、电磁阀、电动作动器,包括各种复杂的电机如直线电机、步进电机、电磁动力单元等等。电子指的则是各种电路及电路元件,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等。这两样东西加起来叫做“电子电气”时代,这是一次毫无疑问的工业革命,至今尚未完成。
电子电气时代的东西,跟机械时代的东西比起来,类似于内燃机跟蒸汽机的对比,差别甚至比那个还要大。
所谓的“电动汽车”实际上是汽车领域的一次电子电气化革命,电车和油车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东西,所谓的“底盘问题”其实跟桨毂旋翼机与现代无人机的革命、机械表和电子表的革命,是一回事,是电子电气化器件对机械器件的替代。
俺の豹豹实车体验是“既要又要”:既要强悍的越野能力,又要轿车的舒适性。
以前在部队开过的越野车多了去了,从东风EQ240、北京2020这种老爷级别的越野卡车,到后来的三菱、猎豹,再到北汽“勇士”、东风“猛士”,东风EQ2082这一批新的第三代军用越野底盘。坦克的履带式底盘、装甲车的轮式底盘,民用车各种“高端越野车底盘”,所以在这方面还是有一点经验的。
总的来说,越野能力和舒适度就是一对矛盾体,野外跑得欢、公路一定会拉胯。重车比轻车好开,履带比轮式强悍,高底盘比低底盘强,基本上已经成了刻板印象。
究其原因就在于传统汽车是用机械的思路解决问题。
电气化时代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两码事,国产汽车三电系统目前电气化是走在全世界前列的,并且正在向电气化最难以攻克的底盘、减震方向进攻。方程豹的底盘让过去机械化时代颇有难度的越野成了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前两天开去一个大熊猫保护区里林场的烂路上面试车,有一次上车后忘了换驾驶模式,用默认的经济模式开了老半天也没有感觉,该怎么跑还是怎么跑,那可是两驱啊!
你说这……

难怪老魏着急上火胡说八道呢。
的确,新能源是我们国家的国家战略,但是这个战略是正确的,电气化替代机械化是必然的,电气化天生具有的快捷、迅速、方便、低成本,用来解决机械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不是“国家战略”对与错的事情,而是大趋势。别的国家当然不一定跟得上这个趋势,要跟上这个趋势需要实力的支撑,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强悍的工程师团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来搞的。
1、首先,你得有汽车工业;
2、其次,你的汽车工业得有迭代能力;
3、再次,你的汽车工业迭代能力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利润自己分配;
4、最后,你得有一群埋头苦干的人。
这四个条件刷掉了全世界除了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而已,因此中国看起来那么独特:小国、弱国没有汽车工业,小体量工业体那点汽车工业没有迭代能力,日韩欧这种工业体得到的利润也被美国收割了,不在自己手里,最后美国人已经失去了埋头苦干励精图治的精神。
那可不最后就剩下一个中国?
汽车工业的电气化,好处显而易见,油车早晚也会是机械手表的地位:奢侈品。情怀产物、怀旧对象,搞一个放那儿玩儿是可以的,但新能源汽车会更适合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
魏建军这种人就是个很典型的“改革开放中富起来的第一批人”。
这种人一大特性是“不知道自己是咋富起来”的,财富来得太容易太突然,稀里糊涂就走上了人生巅峰,其实内心里是恐惧和焦虑的。因此他们疯狂的追求“财富的稳定和继承”,他自己内心里也隐隐约约知道自己手里的财富来得快也去得快,“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所以才会特别渴望将财富固定下来落袋为安。
改革开放本身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有那么一批人,或许因为头脑敏锐、或许因为敢想敢干、或许因为地位特殊、或许因为单纯的运气好,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赚到了天量的财富。
这也并不稀罕,哪个国家都有过,这叫做“资本的原罪”。
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富起来的第一批人是一群特别有意思的人,其中不乏人中龙凤,甚至不乏一些十分值得敬佩的探路者,有的成功了,有的虽败犹荣。我接触过其中不少人,对于那个时代的荣光与梦想了解比较多。
但魏建军很显然不属于这些人。
他属于“先富起来”的人里面另外一波:稀里糊涂发大财的。
这些人也很有意思,他们十分固执的坚信另外一套所谓的“规则”:窝里斗、手段下作无所不用其极、迷信、崇洋媚外、吝啬、崇尚权力。这是一群没有能够超越时代看到未来的人,他们身上有深刻的时代烙印,那个年代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集体主义生活中的“争抢”让他们热衷于窝里斗;
改革开放中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阶段的无序导致他们手段下作无所不用其极,诬陷、泼脏水这算是轻的,铤而走险刀头舔血也不是不可以,主要是管得严、不敢了;
撞大运式的财富积累是一种日常,没有战略眼光导致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决策到底有多大把握,因此十分迷信,大多数都会供奉某个“神”,妈祖、菩萨、道君、祖宗,不一而足;
打开国门的巨大悬殊、外资的先进程度、资本主义世界的强悍实力,彻底砸断了他们的脊梁骨,一辈子匍匐在“外国的就是好”的光环下,再也抬不起头;
吝啬、舍不得投资在研发上,则是因为“市场换技术”的习惯性思维,“烧头香”可以一掷千金,给钱给研发部门就抠抠搜搜,是因为他们内心里习惯的、制度上依赖的都是市场换技术,他们只是市场中介而已;
改革开放中规则的不确定性、基层长期过大的自主裁量权则必然导致他们崇尚权力,一个小科长一支笔就能左右一个企业的走向,基层自主裁量权大到了可怕的地步,办事缺乏规范化流程,制度改得太频繁,他们见过太多太多因为政策性因素倒闭破产的企业了,因此也集聚下来深深的、对权力的恐惧。
总之,魏建军属于改革开放早期遗留下来的“恐龙”,活化石。
他搞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他女儿搞些抽象的活儿,其实都在于老魏本人身上深深的烙印,一个时代的烙印。老魏没有做到超越时代,但是能够超越时代的又能有几个人呢?这方面苛责他并没有意义,你总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是超人对吧?
他在新的时代不适应是个必然的事情,时代在进步,总有人要被淘汰吧?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