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之夏!
作者:盛唐如松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掌柜的刀
已获转载授权
今天,伊朗将举行本轮总统选举的第二轮投票。此前的多人角逐中,由于所有五位参选者的票数都没有超过半数,也就只能举行第二轮投票,让排名前两位的候选人前卫生部长佩泽什基安和前核谈判代表贾利利进行最后的决战。这一轮选举的胜利者只需要获得简单多数的选票。所以,明天之后,新一届伊朗总统必然出炉。
前总统莱希,的死亡,是促成这次伊朗总统大选提前的原因所在。而对于这位前总统的死亡原因,伊朗国内并没有太多追究,而是很干脆的就归罪于恶劣的天气。既没有来自外部的阴谋,也没有来自内部的渎职或疏忽。这很正常,一个国家想要获得平稳的政权过渡,就必须是稳定压倒一切。任何能够引发国内动荡的消息都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出现。除非战争已经箭在弦上。所以,莱希的死亡只能是正常的交通事故。
莱希遇难后,伊朗的宪法规定是需要选出新一届总统的,而不是像美国那样,副总统可以接替遇难总统到下一届选举开始,副总统同样能够享受正式总统一样的权力,参加下一届总统大选。肯尼迪遇难后,他的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就是这样操作的。但伊朗不行,接替莱西代行总统职权的只能称之为临时总统。当然,这些只是细枝末节。并不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伊朗刚刚结束的第一轮投票告诉我们,这个叫做佩泽什基安的伊朗前卫生部长是个改革派,他的竞选刚领就是在保证伊朗主权独立并具备抗制裁能力的基础上,尽量弥合和西方的紧张关系。其中佩泽什基安提到“伊朗应该向更进步的方向前行,而和西方世界缓和紧张关系,则是这种前进的必要条件。”
把西方世界看作是先进一方的言论基本上已经确定了他如果当选,伊朗肯定会向美欧等国伸出橄榄枝。这种事放在平时倒也无所谓,但如今伊朗所支持的中东小弟们几乎火力全开,以色列也渐渐有了招架不住的迹象。此时伊朗如果因为总统更换而突然撒手,这不但等于给了以色列一个速效救心丸,还给了美国更加疯狂支持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兼并的底气。
但是从客观角度来看,伊朗人民肯定是希望过安稳和平日子的。不管伊朗政府选择怎样的外交路线,只要给伊朗人民过上富裕安康的好日子,他们肯定都会支持。这也就是为什么温和派在宗教思想非常极化的伊朗也有大把的市场,也可以得到大量选民支持的原因。只是,美好的愿望是一回事儿,骨感的现实又是另外一回事儿,很对时候我们都更加愿意为美好的愿望买单,而对骨感的现实采取逃避或反感的态度来应对。这样做是不对的,但这样做又是普遍的,试问,谁不会为美好的生活而投上一票,冒一点险呢?伊朗的很多人,都会。放到我们中国,自然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但我们不能说这些人的做法不对,而只能坚持自己的选择并努力揭示获得美好的正确方式,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避免掉进虚幻的美好而不去努力改善骨感的现实。
佩泽什基安给予伊朗人民的正是这种美好的愿望。但我们不要忘了,作为保守派的莱希总统其实也在出事前和美国恢复过外交谈判的。至于前一任总统改革派的鲁哈尼,更是和奥巴马签署了伊朗六方核协议,结果呢?六方协议如今已经被风吹雨打去,想要媾和的莱希也命丧黄泉。当前的伊朗如何规划未来从这两位总统身上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服软固然绝无可能,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都不会对一个低眉顺眼的伊朗心存善念,强势其实也很难,因为伊朗人民的确渴望过上稳定和平的生活,只要有一线希望,诸多的飞蛾们也会扑火而上。否则,以色列想要在伊朗境内搞那么多的恐怖袭击,就不会那么容易了。境外的007如果没有境内邦德女郎相助,照样得吃瘪。
不过,如今伊朗的情况大致上伊朗人民还是了解的,虽然有一大部分人寄托于美好的愿望,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能够认清骨感的现实。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伊朗如果不能在中东地区征服以色列或者让以色列消停,它根本就不会有什么美好的未来。而消停以色列的背后则是美国霸权从中东的消退。如果没有以上的基础,那伊朗一切的美好愿望都只能是镜花水月。
那么今天举行的第二轮投票就还是很有看点的。如果愿意赌一把的话,我愿意把赌注押在贾利利身上,因为最近几年伊朗在美国和以色列手里吃的亏太大,大到了很多伊朗人无法释怀的地步。当然,也有舆论会说美国和以色列清除的都是伊朗的好战分子,贪腐显贵啥的。这种话术是西方媒体惯用的套路,很能蛊惑一部分伊朗人民,当然,很多伊朗人不用蛊惑也是这么认为的,持有这种心态的人在我们中国也不在少数。但对于真正的爱国者来说,这些嗡嗡之音,也就随它去吧。对于他们来说,家国之责,大于一切;宵小之言,何足道哉。。
贾利利和佩泽什基安
如今的德黑兰,正是夏天,正如如今的中东形势,也是火热一片。过几天,内塔尼亚胡就要去美国国会山演讲了。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从美国回来,以色列一定会发动对黎巴嫩的地面战争。因为美国对内塔尼亚胡的献媚意味着对以色列的更多战争支持。而如果此时伊朗的选举结果有利于美国和以色列,不要说以色列人的信心会大增,就是胡塞武装和黎巴嫩真主党,甚至叙利亚政府都会有些沮丧,丧失对抗以色列的信心。虽然伊朗总统的份量不足以改变伊朗的对外政策,但如果牵制过多,本就不对等的战争就会更加艰难。所以,这次选举对于当前的中东形势来说,至关重要。
当然,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火热的夏天,而仲夏的德黑兰是否迎来一场凉意?却是很多人都在担心的,就连哈梅内伊估计也在心中打鼓。当下的国际形势可谓诡谲,可谓多变,缺少大国定力的中小国家,都在这波诡云谲中飘来荡去,伊朗尤甚。
下面附上一篇2017年伊朗大选时写的《德黑兰之冬》,虽然时隔七年,但道理大致都差不多的。
德黑兰之冬正文:
2010年的12月份,在中东北非的阿拉伯国家里,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紧接着就导致了突尼斯、利比亚、埃及和叙利亚等国陷入到混乱乃至内战中。这次风暴被国际媒体定名为“阿拉伯之春”。
之所以定名为“阿拉伯之春”大概是因为发生在寒冬的这次风暴,是因为人们希望从中迎接所谓春天的到来吧?正所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事实告诉我们,并没有什么春天,发生动乱的这些国家,接下来的几年间,一直都身处于更为严寒的冬天,冷得彻骨,如人间地狱。所以,在本次伊朗在2017年年末爆发的游行示威活动,我把它定名为德黑兰之冬,或者叫伊朗之冬。
据新闻报道,12月28日,伊朗各地突然相继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活动。和所有的此类活动一样,伊朗民众的这场活动同样也带来了死亡和伤害。从目前来看,这种伤害还没有结束的迹象。而一旁虎视眈眈的特朗普已经撸起袖子,准备上阵了。就在游行发生没有多久,特朗普就宣布对伊朗人民表示支持。如果伊朗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我估计美国的议员,欧洲的人权组织已经开始出现在德黑兰的街头了。
我个人对伊朗的感觉不是很好。这起源于我2000年左右看的一场电视直播球赛。在中国队门将跑出禁区不及回防的时候,一名伊朗球员带球突破到门前。他并没有把球直接踢进球门,而是把足球放在脚下玩耍,只等到中国的门将和后卫跑到门前的时候,才轻轻一脚把球捅入球门。这是一种绝对的羞辱。实际上我也不喜欢我们的国足,那一场的确踢得太烂了。但一个正常的人,是不可能去羞辱对手的。特别是这个对手并没有羞辱过你。唯一的解释就是在足球界,我们不被别人看起,在伊朗人的普遍心理上,中国也不是朋友。没有人会如此的羞辱自己的朋友。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心里的感受,并不代表所有人。波斯人是值得骄傲的,这一点不仅仅是体现在球场上。作为一个什叶派国家,这么多年一直和实力强大,人数众多的逊尼派国家撕逼且毫无惧色,这就值得他们骄傲。但这也是伊朗饱受围攻的根源。但这也不能证明伊朗就很强大。他所面对的对手不过就是一帮阿拉伯的乌合之众罢了,海湾的阿拉伯国家再有钱,那也只是一堆金灿灿的沙子,形不成合力,握不紧拳头。面对一个小小的以色列尚且被打得鬼哭狼嚎,更何况波斯这样一个不死的小强。如果说伊朗厉害,那也不过就是矮子头上的将军,蚊子群里的苍蝇。实质上,伊朗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他的球员敢于羞辱中国足球,只不过是中国的足球的确很烂,而当时中国征服所奉行的外交政策也的确让伊朗人看不懂,以为中国就是一个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照着这个鸵鸟的屁股来一脚,绝对没有问题。
中国是不是一只鸵鸟,现在已经很清楚了。但我心里的那个结却一直打不开。从这件事我也深深的领会到,想要破坏你在别人心中的形象是多么的容易,你只要在他低潮的时候冲他屁股踢一脚就可以了。我敢保证,这个人会一辈子记着你,并很难再原谅你。
美国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踢了伊朗屁股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伊朗人民怀着美好的愿景选举出了自己的民选总统摩萨台。那时候,伊朗和美国的感情很好,那个时候的美国如果说是伊朗的灯塔之国是毫不夸张的。但由于民选政府的外交政策不符合美国的自身利益,于是美国人一手主导了巴列维王朝的复辟,推翻摩萨台,培植了一个听美国,跟美国走的走狗政府。这让伊朗人很失望,也很愤怒,因为美国人在他们炽热的爱慕下,冲着他们的脸狠狠的踢了他们一脚。从此以后,伊朗老百姓和美国政府就成了路人。再也燃不起爱恋的火焰。并很快就有了二十世纪大事件之一----伊斯兰革命。
伊朗之所以和美国保持了半个世纪的仇恨状态,就是因为美国人的那一脚踢得太狠了。弄得伊朗整整一代人都对美国怀着刻骨的仇恨。这其实和什么以色列,和什么巴勒斯坦的关系都不大,之所以后来把巴以关系列入到伊朗的主要敌对外交关系中,只不过是伊朗自身的国家利益需要,伊朗需要在伊斯兰世界树立形象,也需要一个近在咫尺的敌人来维护自己政权的稳定。寻找一个敌人,是保证内政稳定的最好办法。
当然,保证内部稳定的最好办法还是搞好国计民生。只有在国计民生不太美好的情况下,才需要树立一个绝对强悍的对手。伊朗正是处于这样一种情况。而因为上世纪中期那个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以及以色列对于巴勒斯坦的种种暴行,把美国和以色列树立成自己的敌人是非常恰当的。
时光飞逝,转眼间,有着那种痛苦记忆的那一代人大多都已经老去,随着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的去世,伊朗新一代青年对于美国的刻骨仇恨已经成了过去。这使得伊朗把美国树立为自己敌人的政策在根基上发生了动摇。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时代的发展,外部潮流的涌入都会让新一代伊朗年轻人不再理解当年为什么要和美国闹得那样的决然。以至于他们不能够很好的享受当代文明所赋予的物质自由。这也是为什么保守派的内贾德一派败走麦城,输给了改革派的鲁哈尼。当代的伊朗人淡漠了过去,向往着未来。
只是鲁哈尼虽然是一个改革派,但还是处于政教一体的框架内。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鲁哈尼的努力并不能满足新一代伊朗人的欲望。他们渴望更加彻底的开放,更加富裕自由的生活。他们以为,凭借着伊朗的工业化实力,丰富的油气资源,伊朗是可以做到这一切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几乎不发生游行的伊朗,此次会爆发如此大规模,且响应如此热烈游行的原因。
但其实新一代的伊朗人忘了,当年美国也曾经给过伊朗人更自由,更富裕的承诺,可那是在一切以美国利益为上的基础上。一旦和美国的利益发生冲突,伊朗就成了美国的敌人。当年如此,现在还是如此。时代在变,但国与国之间的利害关系永不会变--利益至上。
当然,造成目前这种现象的最直接原因还是伊朗这几年对于叙利亚和也门的直接支持。我们都知道,在叙利亚战场上,甚至在伊拉克和伊斯兰国的战场上,伊朗都出动了大量的志愿人员。这不但消耗了伊朗的大量财政,给伊朗自身的经济带来伤害,还导致了大量伊朗青年殒命沙场,给伊朗的家庭个体带来难以弥补的痛苦。这促使伊朗人反思,自己这样做值不值得。
站在国家利益上来说,绝对值得,因为我们知道,所谓的伊斯兰国,实际上就是一沙特等逊尼派国家支持的极端逊尼派恐怖组织。它们对于什叶派的屠杀是毫不留情的。一旦让他们占据了伊拉克和叙利亚,伊朗的未来必将充满恐惧与黑暗。帮助叙利亚和伊拉克,乃至也门,其实就是在帮助伊朗自己。可具体承受这种痛苦的伊朗个体家庭却不一定会有这样的认识。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内也是存在的。把自身利益放到国家利益之上的人大有人在。中国曾经流行过一句话:你让我爱国,那么请问国家为我做了什么?
这是一句很迷惑人的话。因为国家为民众所做的事情都是普遍的,抽象的,不具有特殊性的。而老百姓对于自身利益要求是独特的,具体的,是有特殊性的。比如国家实行了全民医保,而个体某个人生的病恰恰不在医保范围之内;国家需要对外战争,但牺牲的绝不可能是所有家庭,承担这种牺牲的家庭就是需要独自承受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呢?对于个体来说,的确没有给你特殊的照顾。,那么为什么我要特殊的去承担责任呢?如果一味的这样钻牛角尖,那么你必然会愤懑,会暴起,会迎合某些宣传走上街头。但其实你上当了。
伊朗的新一代民众就是这样上当了。他们以为伊朗不介入伊拉克,不介入叙利亚,不介入也门,他们就会有好日子过。可是,如果不介入的话,别说伊朗根本就没有和美国谈判的筹码,也根本建立不起来自己在逊尼派重重围压之下的安全。中国有句古话,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伊朗作为一个地区的异类,它不做小强,就只能被人碾死。这其实犹如中国在这个世界,当西方势力遍布世界的时候,你想做顺民,那只是你的一厢情愿,唯有奋起,你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伊朗此次骚动的后果以及未来趋势的前瞻。
今天是2017年的最后一天。今年的中国办好了自身的一件大事。这必将有利于我们未来五到十年里的稳步前行。而在国际方面,由于特朗普上台后的大量不按牌理出牌,把这个本来思路清晰的世界又搅和成一锅粥,所以,2017年的中国,其实是以观望态度来对待世界的。当然,我们也做了很多事,只是这些事都不具备像2016年二十国峰会那样提出新世界管理机制那样目标明确,振奋人心的力量。可以这么说,我们的2017年是一边在看美国怎么走,一边在努力打下自己这个世界上的各种基础。方向性的指导方针我们今年在国际上并没有出现。而且,由于特朗普的大搅局,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这个世界的下一步动态。
伊朗的本次骚动或许是2018年一个标志性事件。这次骚动应该动摇不了伊朗政教合一的基础。但却会给伊朗的执政精英们提个醒:伊朗并不是铁板一块,也有着很多漏洞需要塞堵,由很多罅隙需要修补。未来中东的两极化格局将会更加明显。这也就是我上半年所说的,中东在未来几年将会形成两大板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的波斯湾北部板块,沙特等国的波斯湾南部板块,这种板块的划分是有区别于宗教派别划分的,这一点希望读者注意。
伊朗此次的骚动从客观上来说,是有利于中国的。我们知道,鲁哈尼的改革派政府一直想要和西方达成妥协。并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妥协的迹象。本次伊朗和印度达成恰巴哈尔港口租用协议,就是一个证明。印度得到美国的授意,想要染指阿富汗,给中国、巴基斯坦、阿富汗的三国协调关系打上一根钉子。只是印度苦于没有进入阿富汗的通道。于是伊朗为印度提供了这条通道,这实际上就是在隐晦的给美国人提供了便利。算得上是一种妥协的手段。
而随着伊朗核协议的执行,一部分西方企业和团体开始进入伊朗,一些西方媒体和宣传媒介也开始进入伊朗。这给本次伊朗爆发骚乱带来一股支持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渠道,伊朗人才会有信心,有力量有幕后指使者发动这场骚动。
以上种种,都会在伊朗的执政层心中打下烙印,对于西方的这种侵入倍感警惕。那么明年的伊朗或许将会收紧这种开放,拒绝西方的某些“善意”。一个对西方提心吊胆的伊朗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最起码不是太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