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印闲生
来源:江宁知府(ID:jiangningzhifu2020)
最近美国大选的话题十分火热,前些天收到一位读者朋友询问为什么布林肯不能像奥巴马的国务卿希拉里一样去竞选总统。布林肯年轻、长得帅、多才多艺,演讲表达能力更是吊打拜登十条街,为什么民主党内从来没有任何声音提到他呢?以此为引子,本篇便来讨论一下什么人能选总统,以及布林肯在华盛顿究竟算什么“咖位”。前文提到过,美国人选总统主要是选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跟个人能力关系不大。某种意义上讲,美国人其实不太喜欢那种高高在上的精英,一方面精英往往会不接地气,另一方面精英个人能力太强、在民选制度下未必是优势。既然要选一种理念和价值观,那这个人就必须有民意基础。如果说总统(理论上)要代表大多数民意,那总统候选人至少得证明自己可以代表一部分民意。一般来讲,美国总统候选人多有州长和参议员经历,比如:
众所周知,美国每个州固定有两名参议员,参议员相当于挂职在国会的半个州长,而“州长+两名参议员”即州政坛的“铁三角”。2001年完成八年“第一夫人”的角色后,希拉里已经获得了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在此前提下成功竞选纽约州参议员,又做了八年。然后在奥巴马任期内做完一届国务卿,出自传,进而才成为2016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2000年希拉里宣布竞选纽约州联邦参议员,这是为仕途更进一步铺路的典型政治操作。因为在西方政治架构中,“官”和“吏”的区分非常明显,即“政务官”和“事务官”。
事务官则不同,他们通过公务员考试或政务官提名产生,负责实际干活,依仗的是其专业技能,与选举是两条线。
事务官干得再高,一直干到国务卿或白宫幕僚长(均由总统提名),在人们眼中也只是高级的“吏”,比如:布林肯、沙利文、耶伦等人。对于这一点,在解释舒默(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纽森(加州州长)和布林肯三人访华期间的座次安排时曾提到过,舒默和纽森的权力是独立存在的,而布林肯的权力是依托拜登存在的,二者泾渭分明。会见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采用了很正式的对等会见安排。美国政治中,个别高级事务官为了施展抱负,有时也会辞去职位投身选战,比如:奥巴马的高参伊曼纽尔曾于2010年辞去白宫幕僚长去竞选芝加哥市市长。
放在国内政坛大家会很难理解,白宫幕僚长的权势地位不比一个芝加哥市市长大得多?
现实状况是无法比较,因为在美国事务官与政务官属于两条线,不能互通,不存在从中央政府部长外放州长/市长一说。
后者必须由选举产生,可以自己任命州府/市府的主要官员,当然也会受到地方议会制约。
从这种“官”和“吏”的明显区分中大家能够体会到,在美国当“官”地位非常高,有独立民意支撑,像州长或纽约、芝加哥这种大城市的市长,无异于一个缩水版总统。而“吏”更类似于一种职业,尤其是中低层次的事务官,其薪资甚至低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社会地位也没有多么显赫。由于这种巨大的差别,使得只要有成为政务官的机会,美国政治人物通常都不会放弃。因为事务官可以随时被任命,过了这村还有那店,而当选政务官的机遇则十分宝贵——民意如流水啊!从这个意义上讲,官场中担任处长/科长的朋友们如果碰到组织部门考察外放县长/镇长的情况,最好不要错过,它更像是一个事务官履历“变现”的过程。布林肯和耶伦等内阁阁员属于高级事务官范畴,他们在一定任期里对某一特定领域事务有很大影响力,但具体到大选议题只能识趣靠边站,那是州长、议员们的舞台,他们唯一要做/能做的就是为拜登政府的政策背书。美国选民不太在乎总统的个人能力,反正有的是布林肯这种精英事务官。图为幕僚们为拜登准备的“小卡片”,上面写着:第一步、你进入罗斯福会议室并向参与者问好;第二步、你就座;第三步、媒体记者进入;第四步、你发表简短的评论(跟着提词器念稿即可);第五步、媒体记者离开;第六步、你将向美国劳联-产联主席利兹·舒乐提问一个问题(请注意利兹是视频参会);第七步、你感谢参与者;第八步、你离开。与今天的美国政坛类似,中国古代“官”与“吏”也是泾渭分明的。官是科举考出来的,有品级,有俸禄,这些人尽管熟读四书五经,但具体办事的能力并不强。
而吏通常由官自行挑选,多找具有一专之长却又入仕无门者担任,人身上完全依附于官。
以古代的一个县为例,只有县令、县尉、主簿等几个人有品级,其他诸如驿丞、牐官、府检校、关大使、盐茶大使、典吏、驿丞等都没有被纳入正式编制。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被安排的岗位属于“吏”的范畴,与古代科举授予“官”职完全不同。
仅从数量上我们就能清晰的感受到这种不同:最近几年全国各层级公务员的招录人数一般为18-20万人/年,而据统计,从入关第二年首次开科取士到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考试,两百六十年间大清一共录取了26849名进士,平均一年100人。
据统计,一个省的处长有千人以上,这还不包括调研员等同职级官员;而一个省的县长仅大几十个,即使在大省,囊括县级市市长、区长在内,这个数字也通常在200以下(全国共2843个县级区划)。让一个县长去干处长,往往未必愿意,接受调任的原因很可能是上级暗示了对其进一步任用,处长只是一个级别过渡。反过来,让处长去当一县之长,通常会愉快赴任,哪怕是外放到偏远的郊县也不会觉得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