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8月3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个成文于7月29日的文件,和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对于“服务消费”的规划是一脉相承的。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在第三章第10节: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中提到: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核算,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破除跨地区经营行政壁垒,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完善中介服务机构法规制度体系,促进中介服务机构诚实守信、依法履责。在第七章第24节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第25节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中分别提到: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我国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深化援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全链条管理。创新提升服务贸易,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鼓励专业服务机构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在第十章第39节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中提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在第十一章第46节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中提到: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制度,提高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促进城乡、区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动。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改善对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服务,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上面的摘录可能不够完全,但是基本上都是老百姓比较关切的问题,那么在这次的“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方案中,具体是怎么落地的呢?今天整体梳理一下,重点谈一谈,今天这个我觉得力度比较大的落实方针,和小伙伴们分享一下,希望从事相关行业的伙伴能够乘着政策的东风,抓住未来几年的机遇。(括号里写的的是我解读,蓝色标注是松绑,红色标注是严管)……培育一批中高端酒店品牌和民宿品牌,支持住宿业与旅游、康养、研学等业态融合发展……(中国需要自己的能够走出去的的中高端酒店品牌,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一定意味着,中国服务的全球化。)
……支持金融机构优化风险管理,积极提供适合普惠性养老托育机构项目资金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演出市场供给,提高审批效率,增加演出场次…………提升网络文学、网络表演、网络游戏、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质量……(这个提升“质量”,很多时候就会变成反“三俗”的整治,因为由谁来定义“质量的高低呢?)……鼓励邮轮游艇、房车露营、低空飞行等新业态发展……(这一条关注的比较多,但是实际上能够带动的量有限,因为限制这些的本质上是社会财富结构和舆论导向)……优化入境政策和消费环境,加快恢复航班班次,提供多样化支付服务,研究扩大免签国家范围,深化文化旅游年活动。(这一条大概是“含金量”最强的,因为这一条可以创造增量,当然很多时候开放也是双向的,别人进来,就以为我们也要走出去)……鼓励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赛事品牌,申办或引进有影响力的国际顶级赛事,培育专业化运营团队……(这个核心点其实还在于审批,大概体育局的行政体制,要有大的改革才行了)
……推动社会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指导学校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非学科类优质公益课后服务。鼓励与国际知名高等院校在华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这一条影响很大,校外培训行业大概是度过了最难熬的阶段,可能想要乱收费,预收费是不行了,但是行业应该会开始复苏。合作办学更算是政策的掉头)……加快无人零售店、自提柜、云柜等新业态布局,支持电子竞技、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发展……(电商不会削弱,直播带货更不会退场,历史的趋势浩浩汤汤)……鼓励开发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健康保障需求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支持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持续深化电信、教育、养老、医疗、健康等领域开放,推动科技服务、旅游等领域开放举措全面落地。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展会,吸引更多国际知名企业投资、更多服务业态落地。(鲇鱼效应应该会出现,这个对于国内许多服务业影响其实不小)强化跨部门联合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广告、网络欺诈、泄露信息等行为。(这一点估计未来影响很的,关于客户信息的泄露,大多数企业都有问题)探索恶意索赔处置工作机制,打击以投诉举报为名的敲诈勒索行为,维护良好营商环境和经营者合法权益。(这一点非常好,但是更为关键的不是“职业打假人”,而是政策制定的时候责权利很多时候不匹配)
……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增信支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产品、提供差异化服务,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增加适应共享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供给。(这个可能是未来比较大的机会,所有行业快速发展最为关键的还是是否能用合适的方式撬动杠杆)优化服务消费市场统计监测方法,健全统计监测制度。加强服务消费数据收集和分析预测,做好服务零售额统计工作。拓展统计监测数据来源,加大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研究机构合作力度,探索构建适合的应用模型。(这个统计监测,应该是一个机会,国内这方面的供给很薄弱,话语权基本上都不在我们手里)
整体看下来,《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整体上是一个以“松绑”为主的政策。有小伙伴或许会好奇,为什么“松绑”就是“促进”呢?其实中国的发展潜力,本质上就是各领域从“权力配置资源”到“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释放的。而历次改革,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从“服务业”的放权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初,“待业青年”是个新名词。1400万知青返城,令就业的压力更加巨大。1979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指出,要多搞赚钱的东西,可以开饭店、小卖部、酒吧间。允许自谋职业成为解决就业压力的方式之一。1979年2月,国家工商局向中央提交报告,建议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的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等个体劳动。直至1979年4月9日,国务院批转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同意对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的个体劳动者发放营业执照。1980年,刘桂仙与爱人郭培基开办悦宾饭店,拿到编号为001的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饮工商执照,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四桌两灶一门面的悦宾饭店,就这样成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那一天的“提前开张”,被美国合众社记者龙布乐写在了他的报道里: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