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校长
来源公众号:蒋校长
已获转载授权
“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同情共产党,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为共产党说好话,还有超过七分之一的可能已经成为了赤色分子。”美国人一定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大兵们到志愿军这里转了一圈,回去之后就成了赤色分子。更糟糕的是,这些跑回美国的赤色分子闹出了大名堂,他们成为美国上世界六十年代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的主力军。1952年11月15日,在朝鲜北部的碧潼战俘营里,14个国家的“战俘运动员们”在这里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战俘营奥运会。因为,奥运会有的规格它都有——有运动员方阵入场、有火炬传递、有奥林匹克五环旗、有领奖台,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最大程度的关怀。从这张经典的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战俘营里是没有围墙的,也没有铁丝网。与大家心目中设想的战俘营完全是两个概念。其实,不光整个战俘营没有围墙,连战俘和管理人员之间也没有分隔。他们就像邻居一样住在一起,如果联合国军战俘高兴,随时可以到中国人营区串门,甚至管理人员很欢迎战俘们前来谈心。战俘在球场上打球,管理人员在下边加油,这场景是空前的,甚至也是绝后的。有意思的是,这场运动会的国际转播权归战俘弗兰克·诺尔先生所有,他拥有在战俘营里随意拍照的权力,并且通过美联社向全世界发表他的见闻。他也因此成为了战俘营里收益最高的人,稿费收益高达百万美金。于是,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媒体上,战俘营的趣事人尽皆知。惊吓众生之余,彻底打破了美国政客对中国虐待战俘的诬蔑。联合国军战俘在战俘营得到了真诚而充分的人道主义对待,这里没有种族歧视,没有压迫,没有剥削。

美国战俘由衷感叹,在美国没有享受到的自由与人权,在中国的战俘营里真真切切的享受到了。在战俘遣返的时候,21名美国战俘,1名英国战俘没有选择回国,而是留在中国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美军战俘为什么成为了我们的“人民”,成为了我们的战友伙伴?并不是因为中国发明了什么先进的“洗脑”工具,仅仅是因为我们讲道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互相尊重,诚信为本。美军战俘在学会讲道理之前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看看黑人士兵的遭遇。美国黑人不仅在军队中被白人欺负,到了战俘营也不能消停。白人士兵颐指气使惯了,动辄拿黑人士兵撒气,抢夺他们的食物,殴打取乐,逼着他们干一些脏活。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朝鲜,晚上出门方便是很危险的事情,于是美军战俘大多数都在营房解决,铺上一层报纸,第二天把冻硬的大便一包就扔掉了。但是志愿军条件非常差,很多时候连报纸都没有,于是美国人就用旧衣服当报纸用。由于冻结速度非常快,这衣服甩一甩冰晶就干净了。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在乎白人战友的死活,美国大兵就出现过抢夺战友食物,甚至偷吃伤病员肉食(病号饭)的情况。有战俘不幸罹患感冒,药被同室战俘扣留盗卖,病情加重后甚至在半夜被同伴丢出门外,活活冻死。更可怕的是,当伤病战俘死了以后,美军士兵们围在一起,讨论怎么瓜分死人的手表和财物。由于对美军文化的不熟悉,志愿军管理人员一开始碰了不少钉子。比如在国民党军俘虏改造中无往不利的《白毛女》,在美军战俘中的反响就非常一般。美国法律比较完备,美国的高利贷和中国地主的高利贷就是两种东西,他们不理解杨白劳的遭遇。为啥不换一家低息借款公司借钱呢?于是,整个故事成了普法宣传片。黄世仁收不回高利贷应该去法院起诉,喜儿被绑架应当报警,至于杨白劳呢,打人也是不对的!中方管理人员不得不改变策略,从种族压迫和阶级剥削入手,对美军战俘做思想工作。中方工作人员其实也没想到,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美国,底层的贫苦人民,原来生活也那么凄惨。尤其是黑人家庭,个个贫穷,食不果腹。从小住的那都是几块木板拼起来的贫民窟,衣服就是从白人区垃圾桶翻出来的。而送到朝鲜前线的士兵,往往都是没有背景、生活窘迫的底层士兵。只要你们去了朝鲜,有机会抢战利品,有机会抢东亚女人,有工资有奖金,美军优势巨大基本死不了人。美国士兵来到朝鲜以后,没什么抢的机会,送死的机会倒是不少。想明白的美国士兵们还是和志愿军战士们敞开心扉,我们的阶级斗争这一套理论让他们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作为底层人民,他们被剥削,被愚弄,被骗,被当成炮灰。他们也觉悟到,凭什么资本家可以无限压低工资,凭什么工作强度想加就加?凭什么黑人不能享受受教育权,连字都不认识,还得志愿军给他们扫盲。至于黑人士兵同工不同酬,抚恤金、福利、供应处处被歧视之类的,简直罄竹难书。就是美国资产阶级对人民的无情压迫,让普通美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资本家敲骨吸髓造就了不顾人民死活的美国政府,并且在今天仍然印证着志愿军老兵们的记载。黑人战俘亚当斯就是其中一员,他的传奇经历写成了一本书《美国梦》。道理讲通了,管理员与战俘就不再是敌对关系,反而成为了阶级兄弟。他们主动接受改造,主动学习,成为了美国人口中的“赤色分子”。其实,哪有什么“赤色分子”,只不过听了中国人的道理,觉悟了而已。战俘们大多数没有忘记帮助过他们的志愿军管理人员,几十年后,再见面时美军战俘依然对当年的管理者充满感激。战俘工作没有硝烟,看不见敌人,但他实实在在的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大国形象。老兵们用人性的光辉与朴素的中国道理,战胜了美国的媒体霸权,在全世界面前打了美国极端主义者的脸。拥有暴力的人是强壮的,但能够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强大的!在战俘营中发生的这一切,其精彩程度甚至不亚于中美在正面战场上的战斗。而我们今天仍然能够见证、铭记这一段70年前的尘封历史,都离不开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贡献。他叫王柰庆,是战俘营宣传科科长。
2001年,在他78岁那一年,完成30万字的《“联合国军”战俘纪事:忆朝鲜战争中的碧潼战俘营》。
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一个退伍近半个世纪的志愿军战士,仍然愿意竭尽所有帮助我们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