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1978年12月13日,在即将闭幕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在讲话中,有这么一段话振聋发聩: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比如说,加强党的领导,变成了党去包办一切、干预一切;实行一元化领导,变成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变成了“一切统一口径”。违反中央政策根本原则的“土政策”要反对,但是也有的“土政策”确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得到群众拥护的。这些正确政策现在往往也受到指责,因为它“不合统一口径”。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满以为这样不会犯错误。其实随风倒本身就是一个违反共产党员党性的大错误。独立思考,敢想、敢说、敢做,固然也难免犯错误,但那是错在明处,容易纠正。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对立起来。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很长时间,都把十一届三中全会,当做“改革开放”的起点,不过实际上,十一届三中全会更多讲的是改革,而“开放”的到来,是在更晚一些时候。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1979年4月,在中央召开的专门讨论经济建设的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向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和机动条件,允许在毗邻港澳的深圳和珠海以及属于重要侨乡的汕头举办出口加工区。1979年7月15日,中央、国务院以中发〔1979〕50号文件批转了广东、福建的报告,决定广东、福建两省实行 “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批准举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4个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毕竟,被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浦东新区”的开放,要到十年之后了。1990 年 4 月 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不过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标志,也没错。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是一种根本性的理念转变,为后续经济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开辟了道路。而思想的解放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只有打破了过去封闭、僵化的观念,才能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外部世界。当人们开始摆脱 “左” 倾思想的禁锢,就为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打开了思想之门。如果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就无从谈起。在二零二四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就对外开放作了专门部署。突出强调: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明确提出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出扩大自主开放和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有序扩大我国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而在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提质增效和扩大改革任务授权,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这都让我们对于2025,中国会变成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
一、有没有可能,在美国愈加保守封闭的趋势下,中国把开放的大门打的更开一些,针对人均GDP1万美元的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在72小时(现在改为10天)免签的基础上延伸到30天甚至100天免签,吸引全球投资者来华。二,有没有可能,鼓励中国人多出国交流,特别是体制内的“公务人员”,把厅级以下,或者就处级以下,甚至就科级以下公务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国企人员的护照发还给个人,鼓励大家多出去转转。
三、有没有可能,在一些城市,或者就部分区,甚至部分楼宇和产业园也行,放开互联网限制,便于来华的外国人,和做出海生意的中国人可以便利交流。让国外人多走进来,让中国人多走出去,让彼此的交流更通畅。如果能做到这些,或许就算得上是第二次“改革开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