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湖协议”会不会是“新广场协议”?
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01
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这个名字可能很多小伙伴没有听过。但是未来三年,这个名字可能会像“索罗斯”这个名字一样,被我们许多人所熟知。
斯科特·贝森特是特朗普经济顾问,Key Square Group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他毕业于耶鲁大学,曾就职于布朗兄弟哈里曼公司、凯尼克斯联合基金等。1991-2000年,任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伦敦办事处的管理合伙人。2006-2010年,任耶鲁大学兼职教授。2011-2015年,担任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2015年,创立对冲基金Key Square Group。2023年,成为特朗普顶级筹款人之一。
2024年总统竞选,贝森特作为首席经济顾问为特朗普提供关键经济建议,同年11月22日,特朗普提名其担任美国财政部长。
02
贝森特是一个拿到过大结果的人。

1991年至2000年,任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伦敦办事处的管理合伙人,是公司最年轻的管理合伙人之一,参与了1992年英镑狙击战。
他在担任2011年至2015年,任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的时候,在其领导下,公司盈利100亿美元。仅2013年还帮助公司通过做空日元获利超12亿美元。
所以从他这两段履历中,想必大家就能感受到他的基因是什么。而再过几天,在他成为美国的财政部长之后,其所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中国。
03
在福克斯新闻采访中,贝森特表示:“中国,中国,中国,我只对中国感兴趣,人民币必须由美国说了算,更确切地说,必须由我说了算!”(这里说的人民币,指的是人民币汇率)
这种言论,可能是近20年来美国最嚣张的财政部长了,相比起来,他的前任耶伦可能更像一个邻家大妈。
不过贝森特并不单单对中国这样,对内部他也是各种痛斥:
痛斥拜登经济学,认为拜登治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太高。
痛斥民主党,认为其不断扩大管制范围和监管力度,损害了美国私人经济的活跃度。
痛斥耶伦的财政支出,认为非战争非衰退阶段搞7%的赤字匪夷所思,是通胀的罪魁祸首。
痛斥鲍威尔的货币政策,认为鲍威尔前两年加息太慢,让通胀火上浇油,今年又把点阵图降的太快,导致通胀有二次上行的势头。
简而言之,他觉得美国现在的一切都是错的,当然也包括对待中国的态度。他提出了雄心勃勃的“3-3-3”计划,旨在实现3%的经济增长、将预算赤字减少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并将美国国内石油产量增加300万桶/天。
但是他能做到吗?
04
众所周知,如果我们要实施的是单一维度目标的时候,其实相对是好达成的。但是如果当你想既要又要还要的时候,很多目标其实内核是冲突的。
比如他所希望实施的美国任何一项国内的经济目标,其实都离不开中国的配合。不管是GDP的增长,降低降低赤字,又或者说是能源出口。离开中国几乎一向都做不到。
所以贝森特提出了一项被称之为海湖协议的计划。其计划主要内容有两部分:
调整全球汇率格局:核心是通过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的方式来缓解美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压力,达到美国期望的汇率水平,进而调整全球汇率关系。
划分全球经济阵营:将全球经济划分为三个“阵营”,各国依据与美国目标的契合程度,获得美方相应的待遇。
最终,贝森特希望通过该协议,实施新的经济规则,巩固其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削弱中国等国家的全球经济竞争力。
在此之前,有很多媒体把可能洽谈的《海湖协议》比作《新.广场协议》。因为美国会像当年击溃日本经济一样击溃中国经济。
但是贝森特可以这么容易如愿吗?
05
很长时间,人们对于《广场协议》有一种误读,认为1985年9月22日签署的《广场协议》是美国遏制日本崛起的举措。
实际上《广场协议》并非单一针对日本,当时签约方为五个:美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和英国。协议目的是解决美元对当时主要贸易伙伴货币高估,以及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问题。
1980年代初美元持续走强、美国贸易逆差快速扩大、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是《广场协议》诞生的历史大背景。因此,美国试图通过倒逼主要贸易伙伴调整政策,来解决美国自身经济问题。
1979年年美国通货膨胀率高达13%,1980-1982年期间美国经济连续两次陷入衰退,经济滞胀问题凸显。为此,1979年上任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启动加息计划,强行压制美国通胀,但利率提升也导致美元汇率大幅上涨,加剧美国贸易逆差。
据经合组织统计,从1980年到1985年,美元对当时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日元、马克、法郎、英镑的升值幅度达到约50%。美元大幅升值给美国出口带来巨大压力。
为此,1980年代初上台的美国里根政府开始对当时主要经济伙伴施压,其解决思路有二:
一是推动他国货币升值和金融自由化,这有助于逆转美元升值势头,增加美国出口商品竞争力;
二是推动他国市场开放,增加对美国商品进口。这最终促成了《广场协议》。
06
又是一次高通胀。又是一次美元加息周期。又是一次美国和最主要贸易国的逆差记录……
看到熟悉的剧情,所以想用熟悉的方式来解决是人的本能。
唯一不同的是这个剧本中的另一位,中国。
我们不能完全把日本之后的衰落归因于一份简单的广场协议。
在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单方面的放开了对美的产品输入限制;在广场协议之后,日本被严格限制了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最终错失了整个信息时代;在广场协议之后,美国加深了对于日本的政治控制,日本后面的是首相频繁更迭,跟着也分不开。
所以真正导致日本在90年代后衰落的并不完全来自于85年签署的这一份协议,而是来自于日本本就不完善的政治和军事制度。
而中国,不是日本。
07
一份协议能够达成肯定不是对于单方面有利。
广场协议,日元升值虽然对日本出口带来了很大挑战,但是升值的日元对于当时日本企业走出去完成全球化也带来了很大的助力。
与此同时,日元升值的预期使得大量热钱涌入日本,拉升了资产价格,快速激活了日本的内需,使得日本成为当时全球消费最旺盛的国家之一。
某种程度上,85年到90年,这一段时期,日本整体来看反而是广场协议的受益者。
今天,中美又到了一次关键的历史抉择时期。美国需要平衡贸易,需要更多的出口(包括资本出口),中国需要激活内需,使得资产价格恢复。
美国今天的问题是需求很大,供给不足。中国今天的问题是供给很大,需求不足。
在今天,双方不是没有机会取长补短,接受共同面对彼此的挑战。
如果海湖协议达成,谁是最大的受害者呢?
大概是在美元高点,从国内润出去,高价加接盘美元资产的那些人吧……
毕竟你要的是美债四五个点的利息,美债要的是你打骨折的汇率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