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和“TikTok难民”:三阶段推演!
作者:Chairman Rabbit
来源:tuzhuxi(ID:chairmanrabbit)
今天,让我们推测一下小红书的“TikTok难民”涌入的下一步推演。作者有自己的知识盲点,所谓推演未必尽然合理;读者也可以自己推演,形成自己认为对未来比较合理的预期。
作者的推演。分成三个阶段:一、蜜月期;二、反思期;三、调整期。
第一阶段:蜜月期:
1.美国非华人用户/内容发布者(及其他国家的非华人用户)
2.小红书上的中国用户
1)对美国内容发布者的涌入感到非常的惊奇、新鲜、好奇
2)对美国内容发布者给予大量的点赞、关注、留言、鼓励
3)表现出了极大的沟通热情(许多人此前并无途径和机会与普通美国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4)很可能有大量新增人群涌入小红书,即为了一睹美国内容发布者的风采、欣赏此难得的互联网奇观,注册并加入小红书。请注意,很多新加入的用户可能并不是小红书的目标群体或典型用户——他们之前使用的是其他的社交媒体
5)中国用户的热情,自然会鼓励更多美国内容发布者的加入
中国刚刚开放时,美国的消费品和文化产品打入中国,立即收割庞大的中国市场;
到2020年代,中国对美国的商品不那么感兴趣了,所以,今日的美国出口,换成了自媒体内容发布者。
3.小红书上原有的内容发布者
1)小红书不是TikTok/抖音,定位是完全不同的。顾名思义,小红书是“书”,是知识和信息;抖音是声音和歌舞,是娱乐
2)小红书之所以受到青睐,在于无数中国/华人内容发布者长期努力耕耘,分享自己所知的信息,把这个平台真正做成了一个可靠的生活指南。现在许多都市人早已不用百度了,而用小红书搜索信息——你想得到的关于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有内容发布者用心做好了放在上面
3)大量美国内容发布者及新观摩用户的涌入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小红书的生态。众所周知,小红书的算法很“强”,稍微刷几条某个领域的帖子,立即会收到大量的推送。所以,“TikTok难民”对原有生态的影响极其巨大。很多人一夜起来“已经不认得这是小红书”了。打开app,“发现”里面全是美国内容发布者;本土内容发布者的内容显然更难获得声音。如果要用带有负面意味的词汇去解释这种现象,那就是“入侵”(invasion)和“破坏”(disrupt)。这个问题,你需要站在既有内容发布者的角度去看
4)所以,即便在“蜜月期”,即便有新的用户涌入,小红书原有的本土内容发布者恐怕也不是“红利”的获得者,相反发现自己声音和平台被急剧稀释
4.小红书
1)小红书收获了大量新增用户、内容发布、访客流量、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一个平台来说是好事
2)小红书作为“中美民间交流”的平台、窗口的价值也获得了肯定,至少在环境氛围极好的“蜜月期”是这样
3)但接下来,小红书立即要平衡和处理很多的问题:其一,大量新用户涌入对既有生态会有巨大影响。如何在新定位和老定位之间进行平衡。“如果真的把自己变成TikTok,那你还是小红书么?”其二,突如其来的内容监管压力——平台瞬间会感到压力,早于所有一般用户
5.美国媒体:目前,美/西方媒体主要是从现象层面对这个事件进行报道,更多媒体的报道是对小红书的科普;也有一些媒体指出了中美民间交流的价值,同时几乎所有媒体都指出了小红书的缺陷(作为中国社交媒体)。但大多观察者认为这个现象是暂时的(temporary),所以,尽管所有人会加以报道,但尚缺乏更进一步的分析和推演
6.中国媒体:中国官方/主流媒体认可和强调小红书在民间交流中的价值,找到其中的意义,并视这个现象为某种胜利。这样一个状态,就是“蜜月期”的最佳注脚
7.美国监管/政府/政客:
8.中国监管:中国监管往往有多重考虑目标(既要又要还要),这些目标之间有轻重缓急和主次优先。需要时间才能看清一个事务的具体影响。但首要应当考虑的是,目前的一切都应当在中国互联网法律法规的框架和指导之下。
第二阶段:反思期
蜜月期结束后,即进入“反思期”,或对下一阶段的“酝酿期”和“准备期”。
官方媒体在今天早些时候的一篇文章里写到,“平台上的中美网友围绕宠物、美妆、美食、旅行等话题进行友好互动、热络交流”。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关于这些话题的,但显而易见,话题不可能局限于这些,而且只要一交流,话题是很难设定边界的。不可否认的是:中美意识形态、社会和文化价值、政治制度、公序良俗有极大的不同。就说政治这个题目,英语世界把政治分成不同层级的,有high politics,也有low politics,何为high politics?国家、政府、安全、外交、根本制度等。何为low politics?经济、文化、社会事务——任何一个领域,只要涉及公共政策和治理,即进入了low politics的范畴——从环境法律、到房产税、到孩子上学,都属于low politics。应该现实的看到,除非明确设立边界,否则大范围的民间交流会在一切话题展开。
另外要看到,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在美国语境下的政治行为。它从根本上是政治的(inherently political)——只不过一开始是美国的国内政治。
“反思期”将围绕这些潜在问题展开。
1.小红书
1)平台必须予以监管,确立各种边界。这丝毫不奇怪——所有的平台,都有平台的社区政策和言论指导。美国和中国一样。但新的情况。对小红书的压力是很大的
2)大量美国发布者涌入,吸引大量的流量和眼球,预计也有大量中国网民涌入,除了带来新增挑战外,对既有生态和定位也是很大的冲击。简言之,如果小红书不对算法进行调整,整个平台将完全变样。一个典型的小红书用户及内容发布者并不会假想自己在TikTok/抖音上。他们选择的是小红书。如果小红书定位和其他app完全一样,变成了歌舞短视频,那从第一天开始它就不会存在、发展和壮大
3)平台如果增加即时翻译功能,只会进一步加剧现有的问题(更多网友涌入)
2.一般的美国内容发布者及用户
1)“蜜月期”后,美国内容发布者接下来要做的,是通过不断的尝试、摸索、触碰,奖励和惩罚,最终摸清中国的互联网法律法规及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运作的规范、规则和边界——包括各种红线
2)过程中,预计将有不在少数的内容发布者/用户因各种各样的违规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而对底线、边界的预期就是在这些触碰和冲突中逐渐确立的
3)一些用户会发现平台和他们预期的不同,选择离开。可以合理预期:有些是不愉快的,比如疑似“擦边”或有碍公序良俗的内容被屏蔽。一些人可能会不满,并将自己的经历带回社交媒体(在主流媒体上现在实际已经能够看到这样的报道,虽然目前总量还非常小)
4)一部分会选择留下——因为他们希望在小红书上持续发布内容。流量最终还有可能转化为商机
5)总体而言,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只有尊重中国互联网法律法规、中国的国情制度、文化价值、公序良俗等的内容发布者才能留下
3.“特殊目的”的美国/外国内容发布者及用户
1)所谓“特殊”的内容发布者及用户,即带着特殊政治目的和议程的内容发布者。他们可能是受政治驱动的普通人,也有可能是专门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还有可能是聊天机器人(相关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2)当他们发现突然出现了这样的机会时,一定会设法把握机会。这是新时期舆论战、信息战的基本组成部分,基本可以断定100%会发生
3)对中国规则已经比较熟悉、有技巧的人是绝不会上来就讨论high politics的——他们只会涉及看似无害的领域(其中也包括“宠物、美妆、美食、旅行”的延伸话题),其目标和议程是传播对各种问题的怀疑和不满。(请注意,这些都是舆论战的一部分,由于我们长期被保护起来,绝大多数人对这些东西已经没有概念
4)很重要的一条是,相关内容已经可以用AI实现。也就几天前,Meta决定撤下自己的AI生成的内容发布账号,因为出于各方面的理由,人们对这些账号非常反感。这里要强调的是,美国人称,“2025年是AI智能体”年,拟人的聊天机器人技术在快速成熟。未来的信息战将以很多人目前完全无法想象的方式展开
5)有句老话,“打开窗子透气,必然会有苍蝇飞进来”;还有,“倒洗澡水不能把孩子也倒了”——讲的是一类逻辑。问题是,打开窗口的话,你是否知道会飞进来多少病毒?你是否能够真的识别病毒?你是否有防范和抵御病毒的机制与方式?应该说,在全球来看,这个挑战都是空前的。所以左派和右派现在在Bluesky和X上分野;一些反对Meta的人也特意到小红书注册。欧盟在调查TikTok,有政客酝酿在欧洲禁止X;现实情况是,美/西方对社交媒体平台的政治属性和信息主权都空前关注。
4.中国/华人内容发布者及用户
1)管理数量广大的留言者远比内容发布者困难。这也是“评论区”难以管理的原因。在外网,一些媒体也选择将有争议的内容关闭评论区。核心在于,作为一般的评论者,由于责任小、利害少,其自主性、随意性远远大于博主:他们可以发布各种东西,提出各种问题,做出各种评论,朝各种方向试探,可能与美国内容发布者产生意想不到的互动,也有可能发生不愉快的冲突(已经有这样的案例)。总而言之,一个成熟的社交媒体用户应该知道,网络上是不乏“喷子”和“暴力”的。目前的中美地缘政治关系只会让问题更加敏感和复杂。尤其考虑到华人留言者也不仅来自中国大陆
2)就内容发布者而言,如果小红书的平台发生定位偏移,原有生态受到影响,影响力被摊薄,有可能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自媒体规划。这是一个小红书要考虑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商业问题,也是一个平台的价值观问题
1) 在看到小红书的“红利”后,其他平台会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从商业运营及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所有人都希望竞争同等公平的机会
2) 如果小红书的模式得以维持,则各个平台都会打通融合国际国内版——这包括用户注册、内容同步、算法与推送、评论互动等
3) 平台可能向监管正向和反向游说。正向游说:“我们为什么行“
6.美国公共政策制定人士、研究者、监管及政客
1)美国的主流媒体、市场研究机构、智库、自媒体等,逐渐会有一些针对小红书现象的更有深度的文章。基本可以100%确定,这些内容将以负面为主,在“新冷战”的框架下展开。(实际上现在英美主流媒体已经有这样的措辞,尽管还不多)
2)各种个别的舆情事件,例如有网友在上面讨论美国政治政客,被美国主流媒体报道,或出口到他们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甚至导致舆情发酵,都是很有可能性的。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一些这样的报道,但仍停留在记者随“TikTok难民”潜伏到了小红书,看他们吐槽美国政治。这样举例可能更加直接:距离美国人指责中国利用小红书“干预美国政治”也就50米距离
3)中国官方媒体对小红书现象的跟进报道会显著加剧、加速美国的政治警惕
4)伴随各种报道的增多,美国政客对小红书的关注也会增加。而这是否会转化为政治行动?主要取决于小红书的影响力:它会不会成为美国的大众社交媒体之一?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政客100%会认为这是对美国的“安全威胁”;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小红书最终只是少数美国内容发布者在一个中国平台上对以中国网友为主体的受众发布有关美国的内容,则政客不会视之为“安全威胁”,反倒会考虑如何加以利用(回到上面“特殊目的”一条)
5)特朗普如何处理TikTok,将对美国政客的短期态度产生影响——请注意,只是短期态度。从大的政治趋势看,在今天的环境下,中国社交媒体很难为美国接受
7.中国监管
1)有的事情一开始看不清楚——需要信息,需要讨论,需要酝酿。但伴随时间的推演,事情会变得更加清晰:优先劣后、轻重缓急、主从关系、总体和局部、短期和长远、收益和风险,以及不同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和张力,都会更加清楚。这个过程,就是个酝酿和协商的过程
2)到最终,监管需要摸清楚底数的是:这样的平台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又有哪些潜在风险和弊端,综合权衡,形成一个可持续、可拓展的政策态度及具体的监管框架
3)这个里面,中国必须和美国、欧洲(甚至巴西)一样,考虑安全问题。好处在于平台在我手——欧洲的例子是,平台全部是美国的,且与现任政府高度绑定。问题,监管不得不考虑一个挥之不去的现实问题。这里我很同意西西弗写到的,估计最后会有几百万乃至千万级别的美国用户注册小红书,传播关于美国的内容,帮助中国人了解美国;但我们更需要的是,“有几百万中国创作者,去美国用户为主的平台,传播关于中国的内容,让美国普通人看到真实的中国”。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目前的结果,只是搭了个由我们监管和把控的台子,由美国网民来传播美国——当你认为是中国在对美国输出软实力的时候,其实是美国对中国输出软实力。这些不涉及价值评判,只是客观分析,是所有观察者都无法回避的真实问题。
第三阶段:“调整期”
蜜月期结束,经历了反思期之后,最后来到调整期。反思期需要多长时间?无法判断。也许很久,也许非常快。蜜月、反思和调整甚至可能在同时发生。
这里我们只推演结果。读者们都可以进行推演。我相信所有的利益攸关方——从平台、监管、内容发布者到用户,都希望推演。
1.美国内容发布者
1)美国的内容发布者/用户会有一个反复筛选和淘汰的过程。不能遵守我国法律法规的会离场,而最终留下来的,将是明确知悉自己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面向中国/华人网友发布内容,同时严格遵守我们的法律、规范、价值、风俗的内容发布者及网友。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流量、影响力,还有商业变现的机会——哪怕只是教教英文
2)但这样一个平台,大概率无法成为一个美国人自己的大众社交媒体——即美国人在上面对美国人发布关于美国的事情,并与美国受众进行讨论和互动。一言蔽之,经过筛选最终留下的小红书美国用户,主要是面向中国观众的内容发布者,以及对中国感兴趣、希望获取有关中国信息的用户。小红书的功能性很强,即作为链接中美的桥梁和门户
3)TikTok是设置国际版和中国国内版的,因此,即便TikTok在未来几年逃过一劫,没有被美国政府封掉,这一波所谓的“TikTok难民”仍然会留在小红书发布内容,因为只有在这里他们才能获得面向中国的关注和流量
4)TikTok的主体已经决定了这些内容发布者和典型的小红书创作者的定位是不同的。你可以说这是美国的“抖音”或“快手”。但“抖音”和“快手”毕竟不是小红书。他们对小红书的定位、风格、用户构成可能会有持久影响
2.美国主流媒体、研究机构、政客对小红书的态度:
1)基本可以确定将形成比较负面的看法
2)这是中美地缘政治环境及美国的反华共识所决定的,不用抱有幻想
3)对小红书的批评将更加上纲上线,甚至超过TikTok
4)但他们对小红书的看法,完全取决于小红书的影响力。再次强调,如果小红书没有成为美国的大众社交媒体平台,而只是少量美国内容发布者对象对中国网友发布内容及进行沟通互联的工具,则其在美国国内受到的关注和压力会更小(这里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没有人会关注迪斯尼或环球影城在美国本土招聘到上海及北京表演的特技演员,或美国公司到中国上映电影。但如果一出中国投资、中国拍摄、宣传中国、有美国演员参与的作品在百老汇、院线或奈飞上演,成为红极一时的文化作品,将受到美国政客、媒体及舆论界的关注和警惕)
5)如果小红书成为一款主流社交媒体平台,或者不断在美国引发舆情事件(即中国内容输出和倒灌至美国),则很有可能会引起政客的关注。作为社交媒体,摆在其面前的大概率是TikTok模式,即强售或被禁。而如果最终被禁,将对小红书的美国华人/留学生用户群产生巨大负面影响。此外,目前的地缘政治形势是,各国对社交媒体的处理有效仿性,美国这么做了,欧洲也这么做,所以未来因地缘政治导致的跨国运营风险是实质的
3.中国监管——无论最后监管如何看待这个确实十分复杂的问题,但可以合理估计,监管会有如下考虑:
1)大的方向上,应当有利于加强中美民间联系,同时,最好有利于对美国输出中国声音(这里有两个具体考虑,一个是“绝对”概念,即有平台比没有平台要好,只要有“净增加”就可以;还有一个是“相对”概念,即我们对美国的输出要大于美国对我们的输出。目前看来,“绝对”输出还是比“相对”输出要更容易实现
2)符合中国一贯的、建立在安全和主权基础上的一整套互联网法律法规框架与体系(事实上,只要遵守相关规则,国外平台也可以随时来中国大陆运营)
3)“一视同仁”,对所有平台采取同一套体系、同一套标准,不能一企一策、一平台一策。当然,如果有的平台和模式确有突出价值,可以实行“试点”模式,但无论朝着哪个方向,最终结果,应该是一套公开、透明、对所有企业和平台同等适用的规则。而且这套体系和标准不仅适用于互联网,还可涉及其他通信互联领域(如游戏)
4.小红书
1)小红书会发现,自己进入了“未知领域”,“深水区”。所有人都难以判断其未来走向。但将来有多种可能性:
2)基于各种内外部因素,不排除它可能最终需要区分国际和国内版,这将对其依赖海外华人用户群体模式产生巨大冲击
3)如果不需区分国际和国内版,则意味着出现了某种监管框架、范式和思路转变,这时小红书也会受到来自其他平台的竞争
4)小红书始终要纠结定位问题——即你的初心是什么。为什么你是小红书,而不是抖音和快手。如果核心定位、用户价值观和导向被稀释,平台的价值也被稀释
5)如果它很好的巩固了国际一体化模式,在美国获得了更大的成功,真正成为大众社交媒体(占据了相当多的用户时间和流量,成为美国舆场里的一个力量),则很有可能被美国政客酝酿下架。企业在做战略时,应当考虑地缘政治,将这个作为未来高概率发生的情景,而不能到时再去应对
6)最后总结:
a)最好的情形:延续现有的国内国际联通的模式,同时在美国不受政治关注;
b)最坏的情形:摈弃了国内国际联通的模式(或退为某种有限联通),同时仍在美国被作为中国社交媒体而下架
以上是作者的推演,由于存在知识和信息盲点,因此未必成熟。这只是为了引发人们针对这个问题的更多思考,提前做好准备。
有一条是肯定: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在今天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下,要能够理解、识别、应对所有的风险是非常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