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核武,只是纸糊的壳子?
来源:大树乡御史(ID:dashuxiangzhang) “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被查了,美国的核武器不过是纸糊的壳子。” 美国公开展示MK-5型新型核弹不久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曼哈顿计划领导者奥本海默就被打成左派,免职接受审查。 奥本海默 虽然在麦卡锡主义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决定显然是出于政治考虑,但美国社会上还是出现了将院士免职和武器质量联系起来的声音,带起了本国武器不可靠的节奏。 显然,说这种话的人不是没自主的思考,就是收了苏联人的卢布。 我在《不剪除功臣,难实行仁政》里说过: “一个【成功】的军工项目背后有大量政治经济资源的投入和产出,很容易形成马太效应吸收更多资源。” 请注意“成功”两字。 如果奥本海默被查是因为出了技术问题要他负责,那会让他在任上一直待到被逮捕。因为虽然有终身追责的规定,但国之重器出问题,不会扣给一介布衣。 只有从政治上遏止山头保他善终的考虑,才会有这样的决定。 能形成山头的前提是通过成功积累了巨大的威望和人脉。失败不仅意味着技术不精,更意味着调配资源的能力有限,没人会愿意追随这种人,更何况拉起山头。 所以奥本海默被查不仅不能说明美国新型武器质量有问题,甚至反而可以推测它性能很强,这是技术领域的“功高震主”。因为没在权力中心,下场也温和得多。 而美国社会上借题发挥质疑武器质量的声音,或是直线思维没认真考虑,或者是苏联的认知战—— 一个展示新式武器,一个只能借对方内部负面新闻扎小人,双方高下已分。 美国民众大可安心,相信自己的军工工作者,不要被带了节奏。 对于历史上的奥本海默被审查,以及麦卡锡主义,美国官方的说法是: 在麦卡锡主义期间,大量科研人员被错误扣上“亲苏”的帽子打成左派。当时一切意识形态优先、外行领导内行的氛围严重影响了美国的科技发展。 麦卡锡主义时期美国渲染红色威胁的宣传画 但后来美国有人认为,在麦卡锡主义流行的五十年代,美国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 实现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升级、研发了著名的百系列战斗机、研制了战略轰炸机和核潜艇。 因此认为麦卡锡主义期间科研工作者没受到严重打压。 我认为,美国当时取得大量科技成果,和对科研人员的打压有关。这其实是中国历史上常用的智慧,“使功不如使过”。 李世民要把徐世绩留给儿子用,就先贬斥他,让李治复起。《雍正王朝》里康熙为了把隆科多留给雍正,也压着他“官升大了不成”。 这套的核心并不是两个人唱红白脸,而是通过打压人才压低他的期望,降低人才的使用成本。 美国在五十年代时,刚结束四十年代中后期的战争,还在重建之中。同时还要通过马歇尔计划支援其他资本主义兄弟,资源紧张。 这时制造核武器、研发战斗机都是大功,别墅豪车都难以相酬。而美国当时一方面急需研制新式武器武装国防,另一方面却资金紧张难给出优厚的待遇。 这种既要又要的局面真没办法,麦卡锡把大量知识分子扣上“左派”的帽子进行审查后,不论他主观动机是什么,客观上都为美国节省了一笔待遇。 而当时美国不是不尊重人才,正是因为知道人才的价值超出了自己的支付能力,才出此下策。 后面美国经济发展起来后,就能为他们恢复名誉落实待遇了。而几十年后乔布斯马斯克们能直接把知识变现成为富翁,那就是后话了。 功大难赏,只能赏无罪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