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德国难民问题的困局:背后的百亿欧元利益链!
作者:小二胖
来源微信公众号:智库百晓生
只要有充足的利润,无论是什么都能做成生意。
德国的难民福利政策可谓是领跑欧洲。
在德国,单身难民申请人每月能领到441欧元,其中包括196欧元零花钱和245欧元基本生活补贴,外加免费住宿。
相比之下,法国的同类补贴在提供住宿后只剩210欧元,丹麦236欧元,波兰则直接“发饭不发钱”。
来自加沙的哈桑在德累斯顿的过渡住宅里住了18个月,每天与43位室友分享国际八卦,等待庇护申请结果。
他的生活成本由政府全包,零花钱足够买啤酒和零食。
而且一旦庇护申请获批,德国难民每月能拿到563欧元公民津贴,外加住房、医保全包。
德国仿佛在说:“来,先把你的钱包装满,再给你来一间房,然后我们再慢慢聊你的未来。”
钱到位了,福利保障到位了,就业率却趴在了地上。
数据显示,德国适龄乌克兰难民就业率仅30%,来自叙利亚和阿富汗的难民就业率就更低了。
相比之下在波兰、捷克的适龄乌克兰难民就业率超过60%。
这是为啥呢?
一方面是管吃管喝,还有住房和医保,有小孩的上学也免费,还有儿童补助,杂七杂八算下来。
因此,很大一部分难民就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就这么躺着白拿钱,不香嘛。
另一方面,就是复杂的官僚体系。当德国人决定做一件事,他们通常会做到极致。
要就业先上800小时语言课,再花两年等专业资格认证,最后发现花都谢了。
一位叙利亚医生吐槽:“我的手术刀在德国只能切面包,因为卫生局说我缺三份文件。”
再有经验也没用,很多专业资格在德国是不被认可的,要在德国就业,就得有德国认可的资格。
如果德国能将专业资格认证时间从两年压缩到两周,难民医生可能早已填补了医院的人手缺口,而不是在庇护所里给室友量血压解闷。
这就好比,超市货架空空如也,而理货员却被要求先考取“货架整理资格证”才恩才能上岗。
德国人坚持“先考理论再上路“,这似乎变成了一个悖论。
相比之下,波兰的效率就高多了,政府跳过语言课,直接把难民推进劳动力市场。乌克兰程序员上午落地华沙,下午就能写代码。
来自乌克兰的美容师莱拉在波兰两个月开店的效率,堪比德国申请宽带的时间。
这个一点没开玩笑,德国人从申请安装宽带开始到正式接通,平均大约需要6周~8周的时间。
德国的难民政策能够碾压欧洲,除了福利待遇高之外,还有“拒签后的售后服务”。
难民申请被拒后可转为“容忍居留”,熬满36个月就能享受和公民同等的福利。
你看人家法国怎么做的,难民身份被拒后,直接停发所有补贴。
截至2024年底,德国已经有17.9万人靠此政策合法躺平了。
实话说,政府为此支付高昂的账单,在欧洲别的国家,估计能让总理连夜修改宪法了。
丹麦执行的是“临时庇护”制度——只要祖国局势好转,就算你在丹麦住了十年也得打包走人。
再反观德国,仿佛在经营一家“难民无限续杯咖啡馆”:你可以赖着不走,我们还能怎么办?总不能把咖啡杯收走吧?
德国经济目前正陷入“慢性病”模式:增长疲软、通胀高企,引以为傲的汽车行业利润大幅下滑。
一边是市场急需基础劳动力,以降低成本,另一边是数十万难民在语言班里背动词变位,然后回家躺平,领着丰厚的福利。
这种荒诞的场景,每天都在德国上演。
基民盟议员曾提议:取消被拒难民的福利,只提供“床、面包和肥皂”。
但是,出乎意料,这个建议在德国引发轩然大波,除了德国老百姓,上层几乎没人同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因为在德国,接收难民早已超越政治议题,进化成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德国的难民政策已经成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德国难民安置体系的商业化运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经硬生生发展为难民经济学。
即,具有德国特色的“人道主义生意经”。简单而言,就是:
政府拨款是种子资金,私营机构是收割机,官僚体系是传送带,最终养活了庞大利益集团。
所有在这套产业链上的人都吃得盆满钵满。
政府每年为难民支出超200亿欧元,这笔钱如同金矿,催生了从私人房东,到住房承包商,配餐业务,再到语言学校等相关培训机构的“难民服务综合体”。
德国法律规定地方政府必须为难民提供住所,于是私人房东闻风而动。
比如柏林一位房东曾得意地向朋友透露:“我把废旧工厂改成集体宿舍,每间房8张床,政府按人头每月支付我650欧元,这买卖太赚钱了。
某些地区甚至出现“难民营二房东”:承包商从政府手中低价承包管理权,再通过伙食费、虚报维修费等赚差价。
餐饮公司以“尊重饮食文化”为由,把难民营伙食费定价抬到每人每日15欧元。
甚至连极右翼政党都在这场狂欢中分了一杯羹——他们一边高喊“驱逐难民”,一边承包难民营安保业务,毕竟抗议者和难民住在同一个街区时,巡逻费可以收双份。
还有语言培训,800小时德语课背后的暴利。
德国政府要求难民完成语言和融入课程才能就业,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到了现实中就走样了,被培训机构玩成了“拖延战术”。
某语言学校老板私下坦言:“我们巴不得学生多挂科几次——每多上一个月的课,政府就多打款一个月。”
还有的培训机构甚至开发出“德语+烘焙”“德语+园艺”等组合课程,美其名曰“职业导向”,实则把难民当成了按月计费的长期客户。反正最后都有政府买单。
最赚钱的还是难民地产商,早在上世纪80年代,行业巨头European Homecare就开启暴利模式,将二战遗留军营改造成难民收容所,每平方米都浸透着利益。
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东欧剧变,以及后来巴尔干战争爆发,260万难民潮(1992-1995)成为他们的财富密码,仅靠收容难民就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在到后来,政府外包机制构建起完整的利益输送链:企业以"公益"之名低价征收废弃军营、旧的养老院和医院等,经简易改造后向政府申报资质。
这些公司往往跟当地政府、劳动局关系密切,而且价格机制非常不透明。
各州财政资金随即通过"按人头计价"模式源源不断注入,下萨克森州每人年补贴4670欧元,巴符州却高达9000欧元。
这种机制,创造出惊人的政策套利空间。
以巴伐利亚诺伊舍瑙安置点为例,Haberstroh公司运营140人规模的收容所,年收益直逼70万欧元。接了难民生意,就好像有了印钞票的许可证一样。
因此,有很多小旅馆老板也放弃了做游客生意,把自家旅馆改造成难民安置房,以获得政府稳定的安置费。
地方官员与开发商结成政商旋转门,通过"改造-申报-拨款"三步走套取财政资金。
而所有成本压缩的代价,最终转嫁到难民身上,为降低成本,开发商会选择偏远农村或城市远郊区建设安置点。
这些地区本就缺乏就业机会,导致有劳动意愿的难民也会陷入"救济依赖-无法就业-长期滞留"的死循环。
甚至前几年还曝出了“难民帐篷贪腐案”,某NGO高管被查出将欧盟拨款用于购买私人游艇,理由是“需要海上会议空间促进跨文化对话”。
这些机构常以“人权捍卫者”自居,实际上却成了既得利益者。
毕竟嘛,如果难民真能快速融入就业,他们的年度预算恐怕要砍掉一半。
德国官僚体系与难民经济的共生关系,堪称现代版“官商勾结”。
而且还是,合理、合法、合规。
职业资格认证要两年?语言课必须上满800小时?
这些规定看似严谨,实则为产业链上的各方争取了宝贵的盈利窗口期。
比如,一位叙利亚工程师的遭遇极具代表性:他在德国等了18个月才拿到机械师认证,而他的雇主,某汽车配件每月向政府申请“特殊人才引进补贴”。
最终,工厂以补贴价获得优质劳动力,培训机构赚了课时费,认证机构收了服务费,地产商拿了安置费。
这种“全体玩家分蛋糕,留给难民一口汤,唯独老百姓啃面包”的生态模式,让德国选择党议员忍不住吐槽:“我们的官僚系统不是低效,而是太高效了。
高效地确保所有人都能从难民身上薅到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