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软肋,变成国家的软肋!
来源:大树镇巡抚
微信ID:dashuzhenzhang
“一群废物家长,自己事业失败,对教育学心理学一无所知,给不了孩子资源和指导,还想逼孩子上进给当自己的养老保障。”
中学强制双休的政策推出后,部分家长对此有意见。很快,攻击这些家长无能的言论就在很多网络平台成了主流。
我以前对教育的情况表示过担忧,现在“应试教育”和我们读书时已经有很大不同,大量不擅长不乐意读书的学生被逼着走考学的道路。
结果对于他们,高分的好处没享受,低能的代价却付出。所以教育确实需要改变,至少要多给不擅长读书的学生出路。
但我今天是想替那些家长们说说话。
有种说法,网络舆论是少数积极发声的人发出了大部分声音,掌握了话语权。
在家庭和教育问题上,有时间有意愿发声的普遍是没孩子或者未婚的青年,甚至直接是学生。
因为青年是发声和消费的主力,那网络平台为了流量和利润,就很有动机迎合他们,即“媚青”。毕竟他们相比起要省吃俭用和忙于生计的家长,更有时间发言和敢于消费。
只是这次,为了推行政策压制意见,不仅不做引导反而放任舆论媚青,有些不合适。
因为哪怕是西晋,都知道要以孝治天下。
坚持给孩子周末补课的家长确实愚昧,他们确实事业无成人生失败只能找孩子弥补。
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万一有人把这套骂家长的思路用在国内外对比上,可能要有回旋镖。
而且,青年难免有成为中年、统战价值降低的一天。
现在国家愿意为他们减负,是不希望繁重的课业压垮了未来的天才。
可当高考过后,最迟本科毕业,他们中被证明不是天才的绝大多数,将在舆论场中将逐渐失去优待,最终的地位,将看齐自己曾看不起的平庸的父母。
我看到一种说法,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自父母的心理问题,是因为父母心理早已被压垮,他们真是故意逼死孩子,来求解脱:
如果孩子成器了,当然有机会摆脱困境;即使孩子真被逼死了,他们就能毫无牵挂地离开世界,同样是解脱。
唯一不同的是,学生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学生轻生会让社会感觉失去了一个潜在的天才;但中年社畜完全展示了潜能,他们轻生激起的浪花要小得多。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背后,是“你不活有的是人活”。
学生负担有人心疼,中年苦恼无人过问。
要解决家长心理问题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光靠谴责家长愚昧落后,是远远不够的。
大部分年轻人的未来,是成为和自己父母一样的平庸中年人。那时如果舆论场还在媚青,对他们来说是童年射出的子弹正中眉心。
几年前,对于爱孩子的父母,孩子是他们的软肋。
现在,对于真冲着逼死孩子去的父母,孩子反而成了国家的软肋——毕竟是未来的人力资源。
哪一方更不在乎孩子,哪一方就能把孩子作为拿捏对方的人质。
很讽刺,就像一首歌唱的,“痴情的人容易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