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峰回路转本人
你上小学的时候,别人玩游戏不带你,你只能可怜巴巴的哀求,实在不行,你苦练某种技能,设法赢得小伙伴的信任,成为团队的一员。你上班的时候,老板不会多看你一眼,你努力工作,提升技能,终于做出点成绩,年会的时候被人提一嘴。这就是咱们普通大众,输是生活的常态,偶尔赢一把就值得喝小酒庆祝。我这么说好了,老川如果平移到中国,给他一个普通百姓出身,他就是个傻B,要是进建筑行业,搬砖拿不到奖金。很多中国人看不懂他,是因为中国上千年的科举实践,让大家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就是尽管大家都知道国内也有走后门混的,但能混到川总那个位置,总该有点本事的。你这么想,证明你对美国社会的理解只是表面,完全不懂它的内部运行机制。如果你去仔细研究川总的一生,就会发现,找不到任何一件事情,是川总亲自决策,亲自执行,并且能证明他具有超出普通人水平的能力。名义上,他的确是个有钱的大老板,但实际上,所有他自己出主意的事情都是失败的,所有成功的事情都是别人做了他贴牌的。这么说吧,放在美国的精英圈层,如果硬说老川有什么独到之处,那就是跟红脖子沟通没障碍,语言表达非常符合文盲的习惯,至于他是如何具备这个特征的,大家就自己推测好了。对于这个关税,我认为他大概是不知道关税是税,否则那些傻B言论很难脱口而出,说的那么自然。可能你觉得是开玩笑,但关税是税,(Tariff is Tax)在英语里面的确是个知识点,毕竟这两个单词唯一的共同点是ta开头。他更不大可能知道海关人员具体如何确定货物从哪里来,值多少钱,应该上多少税,也不太可能知道进行溯源地调查需要多少成本,人力和技术。但他应该听办公室里面的人讲过关税战的概念,大概知道中国这种生产力超过国内需求的国家会偏好低关税,因此按照老哥自己领悟到所谓“交易的艺术”,如果他喊出高关税,对面就会打电话来商量,然后他就能凭空造牌讹点好处。然而对面的很多领导人是真的从基层摸爬滚打上来的,不能说面面俱到都懂,但只要懂一个行业的基层,就会明白所有行业的基层都是很复杂的,不能拍脑袋的,要做好调研的。假设咱们有个深圳企业要出一批PCBA到美国,翻译翻译就是一批焊接好元器件的电路板,然后咱们在美国注册一个实体做买家。咱们自己跟自己商量好,这批板子标价5毛钱一块,到岸后支付5毛多的“高额关税”,然后转手出给美国客户,在一块多的硬件价格外,再增加每张电路板100块钱的高技术服务费。但现实世界远比这个复杂的多,这里面可能有法国人的设计,印度人写的英文说明书,越南人的组装,上海的软件,深圳的电路板,日本的电阻,和采购自5个国家的各种芯片。请问川总这个产品,国籍怎么算?关税以什么价格为基准?如果以报关单上写的出产地和生产价格为准,那咱们就选一个税率最低的小国,象征性的完成最后一步生产,贴个标牌,标个低价,利润全都算在服务费里面。号称“互联网思维”,以软件服务收益补贴硬件亏损,这理念多先进?老川这种粗糙的关税大棒,能打击的只有那种老老实实给美国供货的中国老板。换成另外一些狡猾狡猾的老板,报关单上有一句实话都是对他们智力的侮辱。我几天前碰见一个深圳老板,问他关税战对业务有多大影响,他说没影响,因为他只给印度供货。我仔细研究了一下,他留学的时候有个印度同学,在印度注册了一家所谓“高科技企业”,拢共6个员工,只负责提出所谓“设计思路”,委托深圳公司研发生产制造,然后印度人写出说明书,发全球市场(包括美国)。不管是从法律意义上,还是现实意义上,发出去的都是纯种印度产品,因为品牌是印度的,设计思路是印度的,说明书是印度的,就连接电话的老妹都是印度的。至于那个有一百多工程师的深圳公司,只不过是接受印度人的“委托”的外包企业而已。从中国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去除“表面”的中国化,要把中国供应链隐藏在全球经济的背后。如果你熟悉国际贸易就会明白一个道理,在任何地区,类似老川这种动不动就带着一帮傻B抽风的人都随时会出现。一个站在台前的供应商很容易成为打击对象。为了咱们自己业务更稳定,最好的做法就是“面”上都是各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内部渗透中国供应链的血液。但这个道理,你跟老板们苦口婆心的说,他们也不听的。老川这么折腾一下,吃亏了,疼了,才会冷静下来思考未来的业务模式。这次关税大战,国内肯定有一批亏钱的老板,也会导致一些失业,但经历过阵痛的中国出口会变得更成熟,更有“城府”,更能应对危机,这本身也是成长之路上的必然。中国老板曾经在美国市场挣了钱,但客观上也形成了心理上的依赖,发展到今天,咱们需要靠自己开拓真正的全球市场,不能再依附美国,人家也不允许。要让中国老板们深刻反思,锐意进取,需要老川的大力支持。在我们完成转型升级之前,你必须给我站着。你可以决定何时开始,但我们决定何时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