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你欧洲也想打俄罗斯?欧洲军事潜能分析!
作者:码头整薯条的海鸥
来源:码薯学人
今天来聊聊欧洲军事潜能。
从今年(2025年)2月初特朗普推进俄乌停火开始算起,欧洲就一直在说,要防务自主和派兵去乌克兰。
然而直到今天都没个下文,欧洲连派不派兵都没有达成共识。这背后有欧洲各国内斗,但是欧洲的军力到底如何呢?。
总体来看,欧洲拥有自研自产世界一流水平技术装备的能力;拥有自研自产远程打击火力的能力;同时拥有自研自产核打击和二次核反击能力。
在有核威慑(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前提下,整个欧洲的防务压力在理论上趋近于零,但是现实中,欧洲依旧在以俄罗斯为假想敌维持军队,当然实际欧洲军队干得更多的是维护治安和低烈度对外干涉。
所以我们可以说,即使不看俄罗斯的现状,也可以下定论俄罗斯和欧洲爆发全面战争是无稽之谈,因为不可能存在既达成政治目的又不刺激欧洲使用核武器的情况。
这里我个人希望这种平衡永远不被打破,打破意味着各个大国有可能亲自下场对决。
顺着这个逻辑,我们可以肯定,无论俄乌冲突最后是什么结局,欧洲和俄罗斯只会对峙对抗,不会全面战争,现在的问题是,在哪里对峙?
到哪一线取决于欧洲和俄罗斯的军力对比。俄乌冲突揭露了一个冷酷残忍却现实的事实,即和北约核心利益关联不高的北约盟友会被北约无情抛弃,比如乌克兰。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欧洲国家没有重要到让北约(美法英)愿意打核大战,那么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乌克兰,被献祭成大国博弈的战场。
结合现在的局势,这条对峙线有大概率就在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上。
我这么判断是因为无论是俄罗斯还是欧洲都越不过这条线,那么如果有对峙就只能在这条线上。
而俄罗斯和欧洲几乎是一定会有对峙。因为俄乌冲突背后牵扯到太多欧洲政客的利益,直接否定俄乌冲突的立场等于否定从22年开始的欧洲政治。
从俄乌冲突中可以得出结论,俄罗斯的经济无法支撑俄罗斯侵略欧洲,而现在支持俄罗斯的势力大概率会在俄罗斯越过这条线后反对俄罗斯。
某种意义上,俄罗斯在2022年后能得到支持是因为俄罗斯本身不够强。要是俄罗斯在2022年3月就拿下乌克兰,那俄罗斯大概率会被全世界孤立。
对于支持俄罗斯的势力来说,相比支持乌克兰,支持俄罗斯对抗西方是更有性价比的选择。乌克兰能提供的利益和西方造成的压力和威胁相比太小。
所以,朋友们,做人做事要有统战价值。
现阶段乌克兰战场的主动权在俄军手中,俄军要想实现最基础的目标(乌东三州)就必须拿下红军村和乌东要塞群,即使拿下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俄军还是得掉层皮。
这不代表俄军战斗力不行,相反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灵活度和技战术水平。
而现在的乌军即使有诸多问题,乌军现在的防线即使是美军来攻,美军在和俄军同等条件下也得脱层皮才能实现突破。
所以说俄罗斯做不到跨过波罗的海波兰一线进攻欧洲本土。
那么未来欧洲和俄罗斯的对峙局势取决于欧洲人。
而残酷的事实是,对于欧洲来说(法国和英国),这4个国家根本不值得触发核大战。
美国的特朗普现阶段表现出的态度是要剥离北约集体自卫责任。我们并不清楚特朗普和他的孤立主义外交哲学可以延续多久,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现在并没有迹象表明俄乌冲突可以在特朗普任内完全结束。
那么从欧洲角度看,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就是对峙的一线。
现阶段的俄乌冲突已经证明,欧洲没有能力把俄罗斯堵死在乌克兰东部,同样俄乌冲突把白俄罗斯这个原本的中间派逼到了俄罗斯一边。
这里不得不说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确实是个人才。
那么,欧洲现在的机会是通过外交手段至少把乌克兰的西部留作战略缓冲地,或者是表现出足够的威慑力迫使俄罗斯止步乌克兰西部。
问题就在于欧洲并没有这个威慑力。
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自身的防务在2022年以前高度依赖前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装备。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这些前华约国家或者前苏联成员国开始把装备往乌克兰送。
其中波罗的海三国以身管火炮、装甲车、自行火炮和直升机这类非一线辅助型重装备为主,波兰则以坦克(T72)和战机(米格29)这类一线重装备为主。
同时可以明显看出,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都没有制造和维护苏系装备的能力,因为乌军只得到了装备没有得到备件。
这里我并不确定这4个国家有没有能力制造苏系弹药,但是这些弹药并没有在援助列表中。同时鉴于这4个国家在大规模换装北约制式装备,那么这4个国家大概率并没有自给弹药。
更讽刺的是,为了表明其立场,波罗的海三国在今年2月把供电系统从俄罗斯转到欧盟。这事从1999年开始谈判,2009年正式开始操作,结果到了2025年才正式完成。
等于波罗的海三国是一个无法实现电力自给的国家。然而,现在欧盟内部官僚中有不少来自波罗的海三国的人,比如现在欧盟负责外交的就来自波罗的海三国。
同时,在22年和23年大规模把自家库存倒给乌克兰后,这4个国家开始大规模采购新装备,其中以波兰为最。
等于就目前而言,波罗的海三国加波兰都处于空架子状态,严重缺乏远程打击火力,缺乏坦克装甲车,缺乏战机,缺乏防空武器,更别提电子战装备和无人机。
但是现在问题来了,这些订单大多给了德国,而德国造不出这么装备。
注意,德国经济从2020年开始就陷入了衰退,当然在08年到19年之间的德国经济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而22年因为俄乌冲突,大量军事订单涌向德国,因为现在的欧洲除了德国没有国家有能力出售军火。
如果德国军工能把这些订单完成,那理论上整个德国制造业都至少可以暂时回光返照一段时间。
熟悉德国的朋友应该知道从22年开始德国因为天然气禁令电力成本大增,但是如果德国军工真的有能力完成这些订单就差电的话,你觉得这钱德国制造业不想赚吗?
注意,任何国家涉足军工的企业背后都是大佬,德国制造业的几家巨头在德国也都是大佬,大佬和钱之间就隔着电,德国的商界政界这么弱吗?
而现实是,德国军工现在手上有大量没有完成的订单;德国制造业陷入空前的低迷,多家德国相当强势的公司选择关闭在德国本土的成本过高的工厂,比如大众。
这意味着,现在整个欧洲都面临着军工产能严重不足的问题,而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只能勉强满足本国需求,甚至连满足国内都必须打一个问号。
这次俄乌冲突也能看出来,现阶段支撑着乌军的是产自韩国和印度的北约制式炮弹,而离乌克兰最近的欧洲从2023年年初就在说提高军工产能,到了今天结果却是全欧洲制造业衰退。
在2024年,整个欧盟的防务预算是3260亿欧元,折合成人民币是27014亿;而我国2024年国防预算是16655亿元,比欧盟少一千亿。
但是,我国拥有漫长的国境线,还需要同时应对俄罗斯,朝鲜半岛,日本、美国和印度这些国家的压力。
相比之下,欧洲只有一个永远不会打过来的俄罗斯,以及偶尔跳出来的中东和非洲恐怖分子。
结果我国维持了一支可以在区域和任意势力打赢战略大决战的现代化信息化部队,而欧洲只维持了一支连去北非剿匪都做不到的所谓高机动快速反应部队。这多出的一千亿军费也不知道肥了谁家。
相比于军力本身的空虚,军工产能的严重匮乏,以及军事潜能的低下,现在欧洲最大的问题其实在布鲁塞尔。这就是后话了。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