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网红炮轰中国游客偷电:给手机充电就滚回国,网友吵起来了!
最近,在日本社交平台X上,一条帖子引爆了网络。一位名叫@hezuruy的日本网红,晒出一张游客在公共场所使用插座充电的照片,配上充满敌意的文字:“又是中国人偷电!不能守规矩就滚回国!”
这一发言迅速引爆舆论,三天内浏览量超780万,引发上万条评论,数以万计的点赞和转发。有人叫好,有人质疑,但事情远不止“偷个电”这么简单。
1. 实际上,偷电,在日本真的犯法!
别以为插个充电头就没事儿。在日本,哪怕只用掉1日元的电,理论上也能被算作窃盗罪。
根据日本刑法第235条,偷窃他人财物,无论金额大小,都是犯罪,最高可判10年监禁或者罚款50万日元。而刑法第245条更进一步明确,电力被视为有形财物。
所以,就算只是用公共插座充了手机,耗掉极少量的电,也符合窃盗罪的构成要件。
别觉得夸张,现实中确实有不少类似案例:
2003年,东京一男子在甜甜圈店偷偷给手机充电,消耗电费不足1日元,仍被警方调查。
2004年,名古屋一男子在电话亭用插座充笔记本电脑,电费不到1日元,同样被送检。
2010年,大阪,一名被停电的男子私接公共电源看电视,用电仅2.5日元,最后法院判他一年监禁,缓刑三年。
在日本,法律强调的是行为性质,不是电量大小。未经允许动用别人的电力资源,就是侵害财产权。
而且日本很多公共场所(比如车站、图书馆、厕所)的插座,本来就是留给清洁工、紧急设备使用的,不是给普通人随便插电的。
随意使用,一方面可能引发过载、短路等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场地方的电费负担。
因此,在日本生活,想充电,必须先问清楚有没有许可。店铺、便利店有提供充电服务的地方是合法的,有些还专门配了收费的插座,但随便找插孔直接插就是不行。
2. 这次网红发疯,不只是偷电那么简单
这次的事情里,最让人反感的不是讨论“偷电是否违法”,而是@hezuruy赤裸裸的种族攻击。
他的原文直接点名“中国人”,并下狠话:“守不了规矩就滚回去”,整个语气里充满了仇视与排外情绪。
而且,他根本没证据能证明照片中的人一定是中国游客。完全是先入为主,然后大肆渲染。
事实上,这位网红早就因为反复针对中国游客、操弄民族情绪而臭名昭著。
奈良鹿事件:去年,他造谣说中国游客“殴打奈良小鹿”,实际上只是一名游客被鹿撞了一下,做出防卫动作。事后被扒出他刻意剪辑视频、断章取义,激化了日本网友的情绪,甚至引起警察介入。
“偷电”照片旧照重炒:有人发现,这张“偷电”照片其实早在去年就发过一次。这次重新拿出来,明显是故意“炒冷饭”,趁机挑起事端。
更搞笑的是,@hezuruy本人黑历史一箩筐:
2020年,在超市偷吃刺身,当场被逮捕;
疫情期间,拒绝戴口罩到处挑衅,违法防疫规定,最终被判缓刑;
多次被曝光在街头骚扰路人、制造冲突、拍摄煽动性视频,以此博取流量。
一个本身劣迹斑斑的人,却在网上扯着“守规矩”的大旗批别人,讽刺到极点。
3. 日本人真的排斥外国人吗?
为了吸引外国游客,日本政府推出各种便利措施,但社会接纳外来文化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尤其是传统保守的日本人,表面上彬彬有礼,内心却对“外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距离感。
当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差异引发小摩擦时,本就压抑的情绪就容易被像@hezuruy这样的人操纵,迅速爆发。
更关键的是,日本的公共设施设计本来就没考虑大规模游客。比如很多地方的电源插口,原本就是紧急用,不像中国高铁站、机场,处处都配有免费充电区。
所以,文化误会在所难免,真正的问题在于,面对文化冲突,是选择理解沟通,还是煽动仇恨?
4. 偷电有错,借题发挥更恶心
当然,在日本,未经许可使用公共电源,确实不对。出国旅游,尊重当地规则,是基本素养。但同时,像@hezuruy这种故意带节奏、渲染仇外、博取流量的人,比偷电本身恶劣一百倍。
更何况,在中国,随处可见的免费充电区,早就成了城市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对于很多中国游客来说,在公共场所给手机充电是很自然的事,根本不会想到在日本这样的小动作可能构成犯罪。
这并不是素质低,而是中日文化认知上的差异。
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加强提示、完善设施,而不是动不动就扣帽子、骂人“滚回国”。
5. 小结:靠仇恨赚流量,终究不会长久
说到底,@hezuruy不过是靠挑起民族情绪刷存在感的流量怪。今天是针对中国游客,明天可能换成巴西人、美国人,甚至是自己的同胞。
这种人,赚来的只是一时的热度,但迟早会因为失控言论、违法行为,自食其果。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既要清醒认识到出国在外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也要警惕别有用心之人借题发挥,操弄情绪。
毕竟,真正强大的,不是互相仇恨,而是彼此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