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4名小学生遭车撞!2名中国籍男子肇事逃逸,笑说「一句话」
5月中旬的日本,街头不再平静。
不到半个月,接连两起严重的儿童伤人事件震惊全国——一个是蓄意报复社会的本地男子开车冲撞学生,一个是涉及中国籍男子的恶性交通逃逸案。两个不同背景的人,却都把目标对准了同一个群体:小学生。
这不是偶然,也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它暴露的是日本社会的失控情绪、外国人管理的漏洞,以及一个越来越不确定的公共安全环境。
第一起:一个28岁“废青”,对社会绝望后选择开车撞孩子
5月1日早上,大阪西成区一所小学附近,一群孩子刚上学路上,一辆车突然加速冲了上来。
车里的司机不是精神病人,也不是突发状况。他是28岁的矢泽勇希,无业,长期在家,没有社交,生活一塌糊涂。他做了决定:报复社会。
“我觉得活着没意思了,就想撞死几个小学生。”
他的回答冷静到让人发寒。
7名孩子被撞倒,其中一位女孩重伤。事发地附近,是一片普通居民区,大家本以为最安全,却没想到有人故意把方向盘拐向孩子。
这类案件,在日本已经不是第一次。像他这样的袭击者,被称为“通り魔”——路过的恶魔。他们没特定仇人,不是激情犯罪,只是把自己的痛苦随手丢给无辜的人。
而最常被选中的,就是弱小、毫无还手之力的孩子。
第二起:放学路上,灰色SUV冲进小学生队伍
就在大家还没从大阪事件中缓过来时,5月14日下午,埼玉县三乡市也发生一起几乎一样恐怖的事。
下午4点左右,一群小学生刚放学,走在小区道路边聊天。突然,一辆灰色SUV飞速驶来,像猛兽一样冲进孩子堆中。
4个六年级男孩受伤,其中一人脚骨折。孩子们满脸是血,书包散落,现场一片混乱。
撞人之后,车里两名男子居然下车了。但他们没有救人,而是说了句让人愤怒的话:
“对不起啊,车停在这影响大家了,我们先把它开走。”
说完,立刻驾车逃跑。
当晚,警方全城搜索嫌疑车辆,第二天早上,在事发地2公里外的一处员工宿舍停车场内发现了那辆路虎卫士SUV。车身右前侧有明显撞击痕迹,车辆被扣押,但人已消失。
嫌疑人:中国籍前员工,留下谜团一堆
通过监控,警方很快锁定两名嫌疑人——都是中国籍,三个月前从一家建筑拆解公司离职,曾做外包工。
公司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两人平时工作认真,从未惹事。但他对很多问题都“说不上来”:
- 他们有没有驾照?不知道。
- 撞人那天是不是喝酒了?不清楚。
- 那辆车是谁的?没见过,也不是公司车。
- 他们为什么把车丢在宿舍旁?“也许对附近比较熟。”
更诡异的是:这辆路虎卫士在日本售价高达1000万日元(约50万元人民币),而这两人只是普通工人,根本买不起。
于是有人怀疑:车可能是偷的,或者他们根本就是非法滞留者。
网民炸锅:这不是个例,是越来越多的现实
消息传开后,日本社交媒体上迅速爆炸。评论分为两派:
一派愤怒地指责外来人员带来不安定因素:
- “他们根本不该有日本驾照!”
- “车这么贵,肯定不干净!”
- “什么时候日本政府才能对外籍驾驶资格严查?”
另一派开始讨论更根本的问题:
- 日本“外免切替”制度是不是太宽松了?
- 为什么外国司机频繁出事却没有处罚震慑力?
- 日本治安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滑坡的?
这些声音背后,是数据的支撑:近五年,中国人在日本引发的交通事故持续上升,每年增加约100起。
而且很多事故性质恶劣:
- 2024年10月,名古屋:中国17岁少年骑摩托撞伤人又撞警察,无证驾驶;
- 2024年9月,川口市:18岁中国男子酒驾、逆行100公里/时撞死人,最终只判“过失致死”而非“危险驾驶”,舆论哗然。
更深的隐患:不是“谁撞了谁”,而是“制度怎么管不住人”
1. 社会压力积聚,越来越多人“崩了”
像大阪案那样的“报复社会型”袭击,正在日本快速增长。孤独、失业、无归属感,让不少人情绪炸裂。
他们不吵不闹,突然某一天就爆炸。而且,他们往往不选富人,不选大人,只选孩子。
2. 外籍劳工制度存在明显漏洞
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日本引入大量外国劳工,但管理跟不上:背景审查、行为监管、交通培训全都太松。
尤其是“外免切替”制度——很多外国人只要母国有驾照,就能轻松在日本换取驾照,中间培训与考核非常宽松。
3. 公共安全机制过于依赖“自觉”
日本习惯以规则管理人,但这套系统一旦碰上“不讲规矩”的人,比如酒驾、偷车、恶意伤人,往往就“卡壳”。
真正的文明社会,不只是经济发达,而是让每个普通人——尤其是孩子——走在街上,也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