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争端下的稀土出口暂停及其影响分析
2010年9月,由于我国与日方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的冲突加剧,我方暂停了对日本的稀土出口。
稀土,涵盖17种金属元素,是制造民用和军用技术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在全球稀土开采中,中国占约七成份额(2023年数据为68.6%)。
而在2010年,这一比例高达九成。
彼时日本高度依赖中国的供应,这一管控直接导致全球稀土价格飙升、日本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乃至供应链中断的压力。2010-2011年间,钕的价格从2010年的每公斤约40美元飙升至2011年的每公斤约300美元,镝的价格甚至达到每公斤2000美元以上。
以松下电器为例,2011年其部分电子产品因稀土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10%-15%,利润率受到显著压缩。日本汽车和电子行业首当其冲,丰田和日产的混合动力车生产因钕和镝短缺而放缓。
为应对危机,日本迅速采取行动,寻求替代供应来源。澳大利亚的Lynas公司则成为关键合作伙伴,其西澳Mount Weld矿拥有丰富的稀土储量。2011年,日本与Lynas达成协议,提供资金支持加速其马来西亚加工厂建设。2012年,该厂投产,为日本提供了稳定的稀土供应。
与此同时,日本企业投入巨资研发减少稀土用量的技术或替代材料,尤其是在高性能磁铁领域(钕铁硼磁铁,广泛用于电动汽车电机和风力涡轮机)。
资料显示,日立金属开发了一种减少镝(Dy,一种重稀土)用量的磁铁制造技术,2012年,日立宣布其新型钕铁硼磁铁可以将镝含量降低40%,显著减少对稀土的依赖;丰田研发了一种无需镝和铽的电动车电机磁铁技术,2018年,丰田宣布其新型磁铁将镝用量减少了50%,并计划在2020年代初实现量产。
从“开源节流”的角度看,日本还大力推动了国内稀土从废弃电子产品中回收的技术研发。
比如,本田于2012年宣布与日本重化学工业公司合作,从混合动力车(如本田Insight)的镍氢电池中回收镧和铈。这是全球首个从汽车电池中大规模回收稀土的商业化项目,到2015年,本田回收的稀土已能满足其部分生产需求。
又比如,三菱电机开发了从废旧空调压缩机中回收钕和镝的技术,2012年开始在日本本土实施。
另外,在WTO方面,日方提出了抗议,至于结果,各位读者可以自行查询。
经此一役,日本从我国进口的稀土占其总需求从93%下降至2015年的60%。
看到这里,通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非常自豪,觉得我们在这场战役凭借绝对实力胜出——这种感受不难理解,在巨大优势面前,讲道理有时仅仅是一种可选的表达方式。
然而,这篇文章想谈的,是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冷知识:稀土的难点不仅在于开采储量,更在于加工。
全球稀土加工量的九成由中国掌控。稀土加工涉及复杂的化学分离技术(如溶剂萃取),需要专业知识、先进设备和成本控制。尽管技术可以通过努力突破,但成本控制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那么什么是成本控制?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提供一个背景——即便美国自己,开采了稀土矿石,也常需将其运往中国加工。
这个成本,来自分离过程中产生的含有毒放射性元素的废水、废气、废渣。
哈佛国际评论指出,生产1吨稀土元素会产生约2000吨有毒废物,包括30磅粉尘和1吨放射性残渣。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巴西的稀土储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中国,约为2100万吨。这一储量占到全球已知储量的五分之一以上,是美国储量的10倍还多。
尽管储量庞大,巴西在稀土领域却一直难有作为,这是因为巴西的矿业法规复杂繁冗。
据估计,开采和加工巴西稀土的成本约为中国的三倍,西方买家需要为巴西产矿物支付高昂的溢价。
我们的稀土开采方式通常是在黏土中钻孔,然后用硫酸铵溶液(一种常用化肥)浸出稀土。这种工艺成本相对较低,但存在的风险也显而易见。
巴西方面的做法是从深达约30米(近100英尺)的地下挖出黏土,然后将其运往工厂处理。残余黏土经过洗涤后回填到地下,因而无需修建尾矿坝、减少矿区污染。但作为代价,这种方式开采的每吨泥土中稀土含量通常不足3磅。
劳动成本的差异更是不言而喻。
另一项关键成本来自技术专利。
据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22年中国拥有全球60%以上的稀土相关专利。2023年12月,中国禁止稀土提取和分离技术出口,进一步限制了其他国家获取其加工技术的可能性。
遥想许多年前,新浪微博方兴未艾之际,一位女明星注册了自己的账号,名字叫做“稀土部队”。当时还不流行实名认证,这个ID许久过后才被人们了解真实身份。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直到今年中美贸易摩擦重燃,稀土这一大杀器再次被祭出,我不由得想起这个名字。
作为武器,它当然是无敌的,短期内似乎都难以看到对手;但是作为部队,我不知道能否仅代表自己,选择不加入。